克里希那穆提与所有生命(克里希那穆提我的弟弟走了)
克里希那穆提与所有生命(克里希那穆提我的弟弟走了)克里希那穆提与弟弟尼亚南达格外亲近,感情深厚。两人相伴生活了多年。图:克里希那穆提(右)与弟弟尼亚(左)他死了,我在孤独中哭泣。无论置身何处,我听得到他的声音和他欢快的笑声。在所有过客中,我寻找他的面孔,问询每个人是否曾见过我的弟弟,但没人给我慰藉。我崇拜,我祷告,但诸神无语。我不会再哭了,我不会再梦了,我寻他于万物,寻遍每一寸风土。我听到很多树的低声细语,叫我去他的住所。然后,在我的寻找中,我看到了你,噢,我心的主;在你身上,我看到了弟弟的面庞。只在你身上,噢,我永恒的爱,我看到所有生者与死者的面孔。1931
《克里希那穆提画传》,2010 艾芙琳娜·布劳 著
生命之歌克里希那穆提致弟弟尼亚南达的诗
我的弟弟走了,
我们犹如茫茫夜空中的两颗星。
在微风拂过的地面上,
温暖的太阳燃烧。
摇摆的棕榈叶,
清凉的溪流,
这里有无数阴影,
鲜亮的鹦鹉和啁啾的小鸟。
这里有绿色的树木,
在灿烂的阳光下舞蹈,
这里有金色的沙滩
和碧蓝的海洋。
这里的世界生活在日照的负担当中,
地面被炙烤成褐棕色。
绿油油的稻米田,
生于泥水而甜美;
而闪耀、棕色、赤裸的身体,
在炫目的光中得到自由。
大地之上,
母亲在路旁哺育着孩子;
虔诚的爱人,
奉献美丽的鲜花;
还有路旁的神祠,
强烈的寂静,
无边的平和。
他死了,
我在孤独中哭泣。
无论置身何处,我听得到他的声音
和他欢快的笑声。
在所有过客中,
我寻找他的面孔,
问询每个人是否曾见过我的弟弟,
但没人给我慰藉。
我崇拜,
我祷告,
但诸神无语。
我不会再哭了,
我不会再梦了,
我寻他于万物,
寻遍每一寸风土。
我听到很多树的低声细语,
叫我去他的住所。
然后,
在我的寻找中,
我看到了你,
噢,我心的主;
在你身上,
我看到了弟弟的面庞。
只在你身上,
噢,我永恒的爱,
我看到所有生者与死者的面孔。
1931
图:克里希那穆提(右)与弟弟尼亚(左)
克里希那穆提与弟弟尼亚南达格外亲近,感情深厚。两人相伴生活了多年。
一次旅途中,尼亚因患上流感最终不幸身亡。这个消息当时彻底击溃了克里希那穆提。
不仅如此,他当时全部的生命哲学,对于未来尼亚将担当重要角色的绝对信念,
也似乎在那一刻全部被摧毁了。弟弟尼亚的死带给克里希那穆提极大的冲击,
却也带来「重生」。此后,他的生命哲学形成了新的视野,新的意识展开了。
他说,「现在,我比以往更加确信,生命中存在真正的美。
真正的幸福,无法被物质世界的任何变故所毁灭。强大的力量,无法被逝去的任何事情所削弱。
伟大的爱,永恒,不朽,不可战胜。」——编者注
克里希那穆提
当我们没有完整地、充分地、以完满的头脑和内心面对生活时,
我们就会害怕死亡。因此,问题不是我们为什么害怕死亡,而是什么妨碍我们充分地面对生活。
一切都必然会死去,必然会消逝。
但是如果我们拥有了能让我们充分面对生活的领悟,那么其中就有永恒的生命和不朽,
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也不存在对死亡的恐惧。同样,
问题不是如何将头脑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而是如何充分面对生活,如何面对生活才能完满。
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结束,就不会再害怕;
如果我们知道死亡每天都会发生,也就不再害怕。
你能理解吗?这或许超出了界限。
我们不知道怎样死,因为我们一直在积累,积累,积累。
我们总是思考明天:“现在我是这样,但我将会成为那样。”
我们从未在一天当中完成一切,我们没有像只剩下了一天那样生活。
你是否理解我在说什么?我们总是活在明天或是昨天。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某一天结束之前你将会死去,你会有什么打算?
难道你不会把那一天过得充实些吗?我们从未活在丰富的一天当中。
我们不敬重今天;我们总是想我们明天将会如何,想着明天要去玩板球,
6月份要完成考试,想着将要如何享用美食,要去买什么衣服,等等,
总是想着明天或昨天。因此我们从未活着,我们一直处在错误的观念之中,慢慢死去。
如果我们过完一天,完成一切,然后又过另一天,
就像这一天是新鲜的一样,那么就不再有死亡的恐惧。
让我们的全部所得、全部知识、全部记忆、全部的争取逐日死去,
而不是把这些带给第二天,因为第二天有美的存在。那样的话,尽管有结束,也有重生。
~ end ~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5月12日-1986年2月17日),
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他一生走访过全球超过七十个国家演讲,
其演讲被辑录成超过八十本书,更被翻译成超过五十种语言。
克里希那穆提是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人。
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宗教产生重大的影响。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全球多国均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和学校,
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澳洲,并致力推广克氏的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