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李白的诗才令他誉满海内。公元742年,唐玄宗宣召李白进京,任翰林供奉。李白再次来到长安,距他24岁出蜀道远游,书剑飘零的日子已过去了18年。这一年,李白仿佛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即将见到自己理想的君王。公元732年年末,疲惫的李白从长安回到安陆,开启了十年的隐居生活。这时的他看上去像一位无意于仕途之人,构石室,开山田,每日赋诗饮酒,寄情于清风朗月,诗意与现实构成了李白的两面。人们印象中的李白应该是远离朝堂、飘逸不群的“诗仙”,不应该承受在矛盾现实中挣扎的痛苦。唐朝人盛行任侠之风,在街头拔剑的事情经常发生。李白虽然自称剑术高超,但冲突的对方是一群争强好胜的权贵,这是一群有着非常强大的官方背景的人,形势对他十分不利。幸好此时他的朋友陆调告到了御史台。朋友带着官兵适时的到来,调停了李白与权贵之间的纠纷,李白惊险地从这场冲突中脱身。如此第一次入长安非常的不顺利,同时

公元730年的春夏之交,步履轻快的李白跋涉在崎岖的终南小径。在安陆结婚后,李白决定到长安寻找发展的机会,他其实一直都在有意识地结交达官贵人,其中就有玉真公主。这位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当时的达官贵人都有资格向朝廷举荐人才,李白就想籍着玉真公主的门道,走上仕途。

当李白满心欢喜地来到长安城南边的终南山,在山中的玉真公主别馆内等待召见,但是一等就是大半年,因为玉真公主出去云游了,所以这是一场空等。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1)

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别馆内空无一人,李白终日只得与看护院子的老者相伴。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在清冷的终南山苦等数月,他希望自己能被引荐到皇帝身边,辅佐圣君治国理政。不熟悉官场的李白以为找到了赏识自己的伯乐,他满怀希望离开安陆,不料却转身投入终南山的泥沼之中。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2)

在等待玉真公主无果之后,李白尝试求见长安的其他官员和贵族,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四处碰壁的李白游荡在长安城,在长安的北门附近,他与一群权贵恶少发生冲突,一场争斗在所难免。

唐朝人盛行任侠之风,在街头拔剑的事情经常发生。李白虽然自称剑术高超,但冲突的对方是一群争强好胜的权贵,这是一群有着非常强大的官方背景的人,形势对他十分不利。幸好此时他的朋友陆调告到了御史台。朋友带着官兵适时的到来,调停了李白与权贵之间的纠纷,李白惊险地从这场冲突中脱身。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3)

如此第一次入长安非常的不顺利,同时他也招来了一些烦恼,于是李白决定离开长安。他带着深邃热烈的生命力,从蜀地山水迢迢地来到长安,希望倾尽才能为盛世效力,却无力摆脱命运的捉弄。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4)

这崎岖的入世之路与蜀道何其相似,激荡的情绪在胸中郁结于久。那个曾经心气高昂的少年,多年后被长安泼了一头冷水,那一刻,蜀道之险与仕途之难在诗人心中叠合。他在内心深处感慨的不仅仅是蜀道难,应当是世路艰难。于是李白写下了千古名篇《蜀道难》。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5)

公元732年年末,疲惫的李白从长安回到安陆,开启了十年的隐居生活。这时的他看上去像一位无意于仕途之人,构石室,开山田,每日赋诗饮酒,寄情于清风朗月,诗意与现实构成了李白的两面。人们印象中的李白应该是远离朝堂、飘逸不群的“诗仙”,不应该承受在矛盾现实中挣扎的痛苦。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6)

李白的诗才令他誉满海内。公元742年,唐玄宗宣召李白进京,任翰林供奉。李白再次来到长安,距他24岁出蜀道远游,书剑飘零的日子已过去了18年。这一年,李白仿佛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即将见到自己理想的君王。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7)

大明宫的大门终于为李白打开。穿过层层宫门,李白来到紫宸殿前,看到从步辇上走下来的唐玄宗,李白仿佛看到了只身卿相的希望。第二次入长安,李白得到了皇帝的极大礼遇,唐玄宗不仅亲自起身迎接李白,还在御宴上赐食予李白,这是作为臣子难得的荣耀。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8)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进入长安的第一年,李白随是君王身边御用文人的分内事,他做的非常出色。由于皇帝的重视,王公大臣争相与李白交往。天宝初期,每逢节日,唐玄宗都要在长安举行盛大宴会,李白也是在这里写下了《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9)

沉香亭外是盛开的牡丹,玉石栏杆内是比牡丹更娇艳的杨贵妃。李白醉意犹浓,春风轻拂,诗人呼吸着花香,花香又从他笔下流出,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留存了1000多年。他把唐朝的艳丽的、蓬勃的、富于生命的那种扑面而来的气息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是这一幕,是唐代帝王的浪漫,也是唐代文人的浪漫,背后是自信开放的大唐风度。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10)

大唐与诗人互相成就,大唐的气韵哺育了诗人,而诗人的笔又为盛唐鲜花着锦。在这场浩大的诗人的盛宴里,最醒目的主角就是李白。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11)

在长安的这段岁月,是李白与梦想最接近的一段时光。天真的诗人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他的职位意味着什么。翰林供奉的植物与帝国的政治毫无关系,皇帝不会向这些人询问治国之策。当李白逐渐意识到,无论与皇帝多么接近,他还是没有机会抒发政治抱负,除了沉默,别无他法。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12)

官场失意,诗往往写的格外出色。入京第二年一个深夜,在院落中自酌自饮的李白写下了名篇《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13)

白天的李白可以与好友饮酒作乐,排解忧愁,但当夜晚来临,在月色下,喧嚣的世界和灵魂都安静下来,他感受到无边无尽的孤独。在李白的生命里,他一向追求进退的自由,进可以立足朝堂施展抱负,退可以寻仙漫游,泛舟东海。当李白意识到无法在长安再进一步时,便开始将目光转向长安城外的广阔山河。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14)

政治上的天真,让李白与官场格格不入,眷恋自由的他,终于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李白又重新踏上了漫游山水的道路。

世人不懂李太白(诗仙李太白两进两出长安城)(1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