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学习汇总(名师八讲你的随身课堂)
名师课堂学习汇总(名师八讲你的随身课堂)他主要关注中国“古典医学”的重建与反思,代表作有《死生之域》、《生命史学》等,曾受邀参与《剑桥中国史》的撰写工作,并主编“养生方剂丛书”。李建民,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客座副教授,并执教于台湾清华大学与台北大学,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医不只是看病把脉的技术。中医与儒道是国学的一体两面、不可偏废。名师讲堂 · 李建民
是否有一位老师对你影响至深?很多人有,也会有很多人没有。
无论如何,今天我们分享给您8位国内名师的8本好书,这是您的随身课堂。
这个周末,放下繁杂的工作,回归课堂,找到片刻的宁静。
1.《从中医看中国文化》:
中医不只是看病把脉的技术。
中医与儒道是国学的一体两面、不可偏废。
名师讲堂 · 李建民
李建民,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客座副教授,并执教于台湾清华大学与台北大学,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他主要关注中国“古典医学”的重建与反思,代表作有《死生之域》、《生命史学》等,曾受邀参与《剑桥中国史》的撰写工作,并主编“养生方剂丛书”。
我们找回对中国文化的“敬畏意识”,共同对着文化存有意识而新奇惊讶,就好像再一次注视了不落凡近、无穷无尽地天空的星体。
于是我们到达那最昏黑的一角,面对面,看见中国文化的优美与韧性;那曾经使我们失去本土身分,使我们分裂的争论的历史长流里。
提纲
1 “国学”与中医文化通识
2 古典医学的知识根源
疾病的历史
3 先秦至中古“病因观”及其变迁
4 掩埋尸体礼俗与疾病的想象
5 鬼神之病与“场所”
中医技术及其自然、性别、政治意义
6 艾火与天火——中医“灸”疗法的起源
7 “附子”毒药在政治中的运用
8 传统家庭的冲突与化解方术
想象身体
9 唐代“肺石”的身体想象
10 中国方术史上的“形影观”及技术
11 17世纪脏腑图说的身体观
12 明清抵抗火炮的法术身体
纯粹手术
13 3世纪华佗故事的新解释及启示
14 16世纪中医“反常”手术史之谜
2.《<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康德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蓄水池”。也就是说,康德之前的哲学都流向康德,康德之后的哲学都来自康德。
第九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不读康德,无以了解西方哲学,读这本书让你步入现代哲学的门庭。
国人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夏令营”。(邓晓芒)
名师讲堂 · 邓晓芒
邓晓芒,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硕士学位,师从陈修斋先生、杨祖陶先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2009年12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专攻德国哲学,同时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
邓晓芒先生在学术界是研究德国哲学的著名学者,在翻译界是康德哲学著作的权威翻译和注释者,在大学讲台上是专讲西方哲学史的教授。
现代哲学所有的基本问题都是从康德那里来的。所以不读康德,就无以真正了解现代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为调和当时的两大哲学流派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一书是康德哲学的基础,了解康德哲学的体系必由此入门。
演讲录提纲
第一讲 《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路(第一、二版序言)
第二讲 《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导论)
第三讲 先验感性论
第四讲 先验逻辑导言
第五讲 概念分析:范畴论
第六讲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一)
第七讲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二)
第八讲 原理分析:图型法
第九讲 原理分析: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
第十讲 向先验辩证论过渡
第十一讲 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
第十二讲 对先验的宇宙论的批判
第十三讲 对先验神学的批判
第十四讲 先验方法论
3.《数学与人类文明》: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数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
名师讲堂 · 蔡天新
蔡天新,浙江台州人,15岁入山东大学,24岁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数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随笔和游记作家,著有诗集《幽居之歌》《漫游》,随笔集《难以企及的人物》《在耳朵的悬崖上》,旅行记《欧洲人文地图》《英国,没有老虎的国家》,传记《小回忆》《与伊丽莎白同行》等10多部,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并有英、法、西、韩、斯拉夫和土耳其语版的诗集、散文集出版。
数学遍及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角落,只待我们将她发掘出来!
数学 建筑 历法 地图 绘画 诗歌 文学……=《数学与人类文明》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只要有一颗想要了解数学的心,你就可以读这本书。
文艺复兴推动了几何学的发展
集合论与公理化催生出抽象主义和行动绘画
19世纪,数学和艺术同时从古典进入现代;20世纪以来,抽象化成为数学和人文学科的共性;哲学与数学的再次交汇产生了维特根斯坦和哥德尔定理。
对现代数学与现代文明进行阐述和比较,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本书配有200多幅图片,既可用作同名通识课程八讲的短学期教材,也可以用作长学期的教学(每章分两讲),还可以用作大学“数学史”和“文科数学”的教程。
本书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种族,依次探讨了数学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各有侧重,包括埃及、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至于近代文明,我们考察了文艺复兴的艺术与几何学、工业革命与微积分、法国大革命与应用数学的关系。
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大纲
中东,或数学的起源
数学的起源
记数的开始
数基和进制
阿拉伯数系
形而几何学
尼罗河文明
奇特的地形
莱茵德纸草书
……
莫斯科纸草书局部
埃及象形文字里的数码
丢勒《忧郁》
4.《中华国学》:不仅可从宏观上了解或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的精髓,也可获得宝贵的人生智慧,从而使人生更有意义。
名师讲堂 · 张荣明
张荣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中国思想史。主要著作有:《殷周政治与宗教》,《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中国的国教》,《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纲要》。
政治宗教与生命宗教是两类不同功能的宗教,前者利于政治稳定,后者益于身心健康;老庄学说既是一种古典形态的自然哲学,更是一种古典形态的生命宗教;儒家学说长于社会和谐,但短于积极进取;法家学说长于富国强兵,却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
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文化,于世界为先进。”
又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理解国学,不仅是在了解我们的过去,也是在了解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国学”是一个国家的传统学术,本书除“导论”外共十六讲,分为六编。就内容而言,覆盖传统的自然观、社会观、家庭观、宗教观诸方面;就时代而言,纵贯自商周到明清的整个古代。
“中华国学”,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的学术思想,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如易学、儒学、道学、兵学、法家之学、阴阳五行与医学、人才学、道教内丹和外丹之学、佛教唯识学和禅学、史学等。
国学课堂
第一编 天人之学
第二编 诸子之学
第三编 儒家之学
第四编 道家之学
第五编 佛家之学
第六编 三教融合
5.《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不了解基督教,就根本不可能了解西方文化。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讲解罗马帝国以后的西方文化发展历程,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名师讲堂 · 赵林
赵林,1954 年生,1978 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博士。1985年留校任教。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和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基督教思想史,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及学术讲演录和学术随笔集。编著《西方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合著)等高校教材2部,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通过协调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基督教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因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是大多数西方人自觉奉行的安身立命之本。
基督教曾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西方人唯一奉行的宗教信仰,而不像中国除了儒家伦理之外还有道家、佛教等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要更加广泛和深入一些。
提纲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
第三讲:基督教与希腊文化
第四讲: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第五讲:蛮族的皈依与西欧封建社会
第六讲: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文化
第七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蜕变
第八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背景
第九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
第十讲 宗教宽容与理性精神的崛起
6.《科学思辨二十四则》
论文中的科学思辨
-
在自然科学的学术性论文中,一般不会出现类似“我保证……”、“不管别人信不信,我非常相信……”、“我们强烈认为……”、“有人坚决不相信……”、“绝大部分人相信……”那样的主观性语句,因为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主观必须服从客观。“某研究小组的承诺”、“百名教授坚决反对”,甚至“权威杂志报纸的转载”等均与此事的真伪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无法逻辑推导出此结论的真与假。
淡化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将科学与哲学、艺术、文学、心理学、科幻等诸多学科相互关联,并将科学法则、思辨范式、探索规律、科学与人文融合等作为一种文化进行理性阐述。
名师讲堂 · 叶高翔
叶高翔,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杭州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8年7月,在杭州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11月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浙江“四校合并”后,在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任教至今。
研究领域涉及薄膜物理、纳米科学、科学哲学等,先后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Surface Science等国际性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和德国亚琛工大物理系等学习及合作研究。
科学离我们太遥远?看看下面这些经验科学的例子
-
明代李时珍发明疟疾寒热治疗方法:“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此处的“一把”究竟是多少重量呢?
-
而今,青蒿素已走向全世界。
-
《三国志》中记载的“刮骨疗毒”以及在《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华佗要为曹操开颅医治头痛顽疾的故事,这是作为经验科学范畴的中医学对人类外科医学的最早贡献。
二十四则一瞥
第一则 定性描述 经验言传
第二则 精确定量 数学推演
第四则 “守株待兔”与归纳推理
第五则 演绎推理:演绎未经证明的假说
第六则 客观、精确定量、任意可重复
第七则 科学理论为何与真理齐名?
第十则 宇宙奥秘是不可穷尽的?
第二十四则 真理与美的关联
7.《大学现代化之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洪堡”三原则,极受大学生欢迎的“大学现代化”课程讲义整理而成。
为什么说“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现代大学遵循的基本准则?
为什么说“二战”为美国大学崛起提供了 历史机遇,而德国大学遭重创?逃亡美国的德国犹太知识分子,如何帮助美国踏上大学现代化之路?
名师讲堂 · 李工真
李工真,1952年12月生,历史学博士,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1985年留校任教至今,曾两度留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意志历史与文化,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全国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德国现代史专题十三讲——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等,主持国家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国家及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
武汉大学名师李工真教授的热门课程讲义,
关心大学教育、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读者必读。
本书讲述了自12世纪以来西方的大学发展史,尤其是自1810年柏林大学创建以来的现代化大学的发展历程,并对德国犹太知识精英被迫离开祖国、相继移居美国,并为美国大学的现代化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的过程进行了详尽描述。
大纲
第一章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的起源
第二节 中世纪大学的模式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
第四节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第五节 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第二章 德意志大学的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大学的由来
第二节 “柏林大学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辉煌的哥廷根时代”
第四节 德意志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五节 德意志大学的世界性成就与贡献
8.《微观经济学十讲》:写给非经济学人听的经济学课程。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名师讲堂 · 王则柯
王则柯于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导师是江泽涵教授和姜伯驹教授,1978年开始在中山大学任教。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偶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表观察和提供意见。
1981年以来,王则柯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访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访问美国密歇根大学;1991年3月曾应邀到荷兰梯伯格大学担任经济学研究中心首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与美国数学家斯蒂芬·斯梅尔和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有过互访的交往。
王则柯教授曾应邀给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本科一年级同学开设经济学原理课,课程的宗旨,是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介绍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重要理论和常用方法。
《微观经济学十讲》即由这门大受欢迎的课程的课堂实录整理而成,以期与更多同学和读者分享、交流。
十讲一览
第一讲 价格机制
第二讲 单一商品市场的均衡
第三讲 消费者偏好
第四讲 最优消费决策
第五讲 帕累托标准和交换创造财富
第六讲 需求的价格弹性
第七讲 边际分析初步
第八讲 择优配置原理和最优产量决策
第九讲 税收及其社会福利损失
第十讲 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