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梅花奖获得者(梅花品格入戏来)
晋剧梅花奖获得者(梅花品格入戏来)艺术特色1961年,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成立了。剧团主要由第一批太原市戏校毕业生组成。郭彩萍也是这一年来到了实验晋剧团。以后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郭彩萍师古而不泥古,虚心好学,执著追求,成为一名“声色艺皆优的具有综合平衡美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专家评语)”。1956年,太原市晋剧第三分团到十一街业余剧团挑选学员。郭彩萍由于自己的突出表现被破格录取到这个专业团体。在晋剧三分团期间,得到了马兆麟老师的教授。1957年荟萃名角的太原市晋剧第一分团打算集中招一批学员添丁补缺,郭彩萍被选拔进来。能和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这些老师在一个剧团,她感到非常幸运。能进到一分团,郭彩萍已经感到很兴奋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在刚进这个群星集萃的集体不久,就被选上与牛桂英老师同台演出,激动和紧张的心情令她许久不能忘怀。对于扮相俊美、嗓音甜美浑厚的郭彩萍而言,老师们是比较矛盾的。她进一分团时,以小生行当为主,演的也相当不
1992年,在日本大阪,中日友人纷纷进入剧场观看一场中国山西地方戏曲﹣﹣晋剧的演出。场面十分热烈,表演获得了成功。
而这场演出的主角就是时任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院长的郭彩萍。2010年6月21日,我来到迎泽公寓,有幸采访了她,走进了郭彩萍的艺术人生。
成长历程
1944年9月24日,郭彩萍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下曲镇。她从小就十分喜欢唱戏,因为家里比较穷,所以只能在每天放学后跑到太原市十一街业余剧团(今桥头街一带),向老师学唱。郭彩萍对启蒙师傅还是记忆犹新的,她回忆道:“我的开蒙师傅张安兴是一位票友,他对晋剧的板眼非常清楚,我向他学习了《打金枝》等不少唱段。后来在我的学戏和演唱中,因板眼熟悉,使我少走了弯路,这都得感谢张师傅在我初学的时候给我打下的坚实基础。"
1956年,太原市晋剧第三分团到十一街业余剧团挑选学员。郭彩萍由于自己的突出表现被破格录取到这个专业团体。在晋剧三分团期间,得到了马兆麟老师的教授。1957年荟萃名角的太原市晋剧第一分团打算集中招一批学员添丁补缺,郭彩萍被选拔进来。能和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这些老师在一个剧团,她感到非常幸运。能进到一分团,郭彩萍已经感到很兴奋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在刚进这个群星集萃的集体不久,就被选上与牛桂英老师同台演出,激动和紧张的心情令她许久不能忘怀。
对于扮相俊美、嗓音甜美浑厚的郭彩萍而言,老师们是比较矛盾的。她进一分团时,以小生行当为主,演的也相当不错。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老师们觉得她嗓音条件非常好,扮相也十分优雅,如果唱小生就可惜了。在老师的商量和劝导下,郭彩萍又改唱旦角。早在这个时期,郭彩萍在学习中所透露出来的灵气和悟性,就已经引起了郭凤英老师的注意。1958年,郭彩萍进入太原市戏曲学校深造学习。由于同学中的男生大部分都在嗓音倒仓阶段,无人饰演小生,这个“重任”便又落在了郭彩萍的身上,她又继续唱回了老本行——小生。多行当学习的经历,对郭彩萍日后饰演各种角色和人物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这年,她和丁果仙在一起演出了《空城计》,当时是13岁。
1960年,在成都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学校组织学生们开始了为期13个月的巡回演出。13个月中他们走了四川、云南等几个省份,与各地的剧团、学校进行了交流。这13个月的演出让这批毛孩子们有了不小的进步。他们在各地学习了很多当地的剧种艺术。当然,这个时期的郭彩萍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技艺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961年,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成立了。剧团主要由第一批太原市戏校毕业生组成。郭彩萍也是这一年来到了实验晋剧团。以后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郭彩萍师古而不泥古,虚心好学,执著追求,成为一名“声色艺皆优的具有综合平衡美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专家评语)”。
艺术特色
熟悉郭彩萍的人都知道,她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郭凤英的弟子,同时也是郭凤英的儿媳。她继承和发展了婆婆的小生剧目,让小生行当从她开始有了飞跃的进步。谈到郭彩萍的表演艺术,大家了解最多的当属于小生戏的传统剧目《小宴》和《调寇》。
晋剧《小宴》是展现“郭派”绝活最多的剧目。郭彩萍在认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吕布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加花”式的拓展。她说:“我改了几十次,发展了很多的‘花’ 但每改一次我还是觉得欠缺一点,我希望能通过翎子的不同变化,来表达吕布戏貂蝉时的心理活动。”郭彩萍扮演的吕布,其成功之处,就是由于她准确地把握了吕布的性格特征,使吕布这一艺术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就如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胡芝凤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所写的一样:“郭彩萍运用行当程式,鲜明而又恰如其分地刻画了吕布仪表堂堂,而内心浅薄轻狂的性格特征。郭彩萍在表演吕布与貂蝉的第一个照面时,眼神一亮,双手抓住袖子,手背后,向前一步,直直地瞪着貂蝉,生动地表现了吕布被貂蝉的美貌所吸引。接着在宴席上,吕布夸自己在虎牢关前大战刘、关、张时的威风,想让貂蝉对自己增加好感。郭彩萍表演这一段时,充分发挥了小生行当一般所不具有的嗓音嘹亮圆润的独特优势,唱的酣畅淋漓,回旋跌宕,分外动听。同时,脚踏椅子,侧着身,偏首斜看着貂蝉,把吕布踌躇满志和挑逗貂婵的目的,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王允借故离席后,吕布心神荡漾,趁着酒兴,更加放肆,把头一低,再向左一扭,右翎子滑过貂蝉的腮,然后将翎子拿到鼻子上细闻。这一举动,深刻地表现了吕布调戏貂蝉的有恃无恐。随着貂蝉对吕布的殷勤,吕布更加得意忘形。这里郭彩萍运用了单立翎、双立翎、双快绕翎等翎子功,来展现吕布内心的狂喜。这些翎子功,堪称郭彩萍表演艺术中的一绝。”郭彩萍说,为了熟练掌握这个戏的翎子功,她整天戴着头盔练,一有空就弄那两根翎子,以至前额上压起了一个包。由此可见,郭彩萍为了演好这出戏,下了多大的辛苦,才将吕布演得活灵活现。郭彩萍继承了郭派艺术的传统,但没有固守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自己的创造,突破了传统戏中那种单纯卖弄技巧的表演,以独特的艺术创造,实现了传统与创新在戏曲形式上的完美结合。
《调寇》是另外一出郭彩萍的代表剧目。《小宴》中的吕布,《调寇》中的寇准,通过郭彩萍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美学修养,把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剧中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她非常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深层体会和把握,但也更加看重现实人物与戏曲中虚拟环境的进一步结合,以技巧为手段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在饰演吕布时,为充分表现大将军的威武外表与内心深处的专横暴戻,郭彩萍要努力把动作做大、做夸张,要目空一切、锋芒毕露。但在《调寇》的演出中,两者恰恰相反。郭彩萍将寇准演绎的比较耿正、持重,贴切地表现了这位新任御史的老成和谨慎。虽然郭彩萍在演绎寇准时比较内敛,但没有掩盖寇准的人物性格,观众还是能从她的表演中看到“寇老西”的稳重、谨慎但又带点幽默的特点。
正是郭彩萍这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不断创新,终于使得她于1989年夺得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在看完郭彩萍的表演后,对她作出高度评价:“山西出了两个生,一个是丁派的须生,一个是郭派的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