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远在他乡的人的话(寻找他乡的故事)
写给远在他乡的人的话(寻找他乡的故事)也有苏联解体后的70后青年派进入苏联,做的便是特殊时期的大发横财。还记得有一位青年斗志昂扬,说他要在异国成为中国的李嘉诚。看完纪录片我特意去百度了他的名字,20年后的现在,他已然成为了当地的华人商会主席,真好。 中苏边境开放的数天内,数以万计的中国民众,天南海北,四处而来,涌向伊犁,涌向乌鲁木齐。总以为扒着火车去往隔壁便是牛奶面包享用不尽的快活日子。谁知,苏联解体,国家货币体系崩溃,工人失业,半生奋斗归零,中国却已成了回不去的人间乐园。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苏之间有一段极为复杂的蜜月期和冷战期。这期间有很多知识分子远赴苏联,却再也回不去祖国。 北大的高材生在政治运动中因为不肯加入苏联国籍,便被送入集中营,出狱以后再也无法从事教育工作,只能在超市做收银员。 历经苦难的老人时隔多年以后才得知,他被苏联人抓进集中营的日子,便是他父亲在中国去世的日子。多年铁窗生涯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非常好看的纪录片。由香港亚视推出的大型人文记录片《寻找他乡的故事》。这个系列纪录片一共六季。自1998年推出第一季便引起巨大反响。好评如潮。自此,节目组连续制作数年,欧亚美非太平洋,只有我们想不到的地方,却没有摄制组去不到的角落。但摄制组能够去到哪里,哪里便有中国人的故事。如此便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国人的开荒牛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奋斗信念。
想起这部纪录片源于一次次突发奇想的累积。我脑袋里时常会出现一个非常熟悉的BGM,和一堆特别模糊的繁体文字。这一切源于笔者童年时,在我们家21寸海信大彩电上扫过的几眼片段。凭借识字较早的天赋,我还真的找到了记忆中的字和片子——《寻找他乡的故事》。
因为每一季纪录片都会去到不同的地方,每次去往一个新世界,摄制组将根据当地中国人的数量和生存现状的不同,进行时长不一的拍摄。第一次写推介,笔者尚还比较生疏,暂就不按照传统套路,一一介绍每一集的故事和看点了。挑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同各位读者分享,大家可以由此入手去B站观看。
纪录片拍摄的日子恰逢苏联解体不到15年。苏联解体对各加盟国的民生影响,是我们极少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因此2000年前后的纪录片给笔者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蒙古等国家,是我首推要看的部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苏之间有一段极为复杂的蜜月期和冷战期。这期间有很多知识分子远赴苏联,却再也回不去祖国。
北大的高材生在政治运动中因为不肯加入苏联国籍,便被送入集中营,出狱以后再也无法从事教育工作,只能在超市做收银员。
历经苦难的老人时隔多年以后才得知,他被苏联人抓进集中营的日子,便是他父亲在中国去世的日子。多年铁窗生涯牺牲了他的健康。右眼失明的老人对着镜头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未到最后,便已经泣不成声。这个场景笔者永不能忘,在视频前跟着老者哭到不能自已。
中苏边境开放的数天内,数以万计的中国民众,天南海北,四处而来,涌向伊犁,涌向乌鲁木齐。总以为扒着火车去往隔壁便是牛奶面包享用不尽的快活日子。谁知,苏联解体,国家货币体系崩溃,工人失业,半生奋斗归零,中国却已成了回不去的人间乐园。
也有苏联解体后的70后青年派进入苏联,做的便是特殊时期的大发横财。还记得有一位青年斗志昂扬,说他要在异国成为中国的李嘉诚。看完纪录片我特意去百度了他的名字,20年后的现在,他已然成为了当地的华人商会主席,真好。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算来笔者离家也有7年了。看着别人的故事,再看自己,便有了更多感慨。希望每一个在外奋斗的人,都能够更好。希望这部片子,能让大家在异乡的漂泊中中,获得力量。无论衣锦还乡,亦或颠沛流离,都能更从容,更踏实地走好我们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