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步就能折出一只神奇宝贝(这三步)
这三步就能折出一只神奇宝贝(这三步)中国对于载人航天的探索更早于1992年。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启了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探索。起步:沉寂11年再迎“曙光”,发展飞船突破载人航天接下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将踏上怎样的新征程?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这项伟大事业的发展变化。已进入太空的14名航天员(从左到右:杨利伟 费俊龙 聂海胜 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刘旺 刘洋 张晓光 王亚平 陈冬 汤洪波 叶光富 蔡旭哲)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即为“921工程”。到今年的9月21日,是921工程30周年。三十年来,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已顺利完成了前两步任务,即将完成“第三步”——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将全面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任务目标。
为纪念工程立项实施三十周年,9月20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周年总结纪念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系统回顾了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全面总结了在核心技术、应用成果、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和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系列标志性成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取得的跨越性发展和历史性成就。
30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何启动?
3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哪些辉煌成果?
接下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将踏上怎样的新征程?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这项伟大事业的发展变化。
已进入太空的14名航天员(从左到右:杨利伟 费俊龙 聂海胜 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刘旺 刘洋 张晓光 王亚平 陈冬 汤洪波 叶光富 蔡旭哲)
起步:沉寂11年再迎“曙光”,发展飞船突破载人航天
中国对于载人航天的探索更早于1992年。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启了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探索。
1966年,我国第一个“载人宇宙航行规划”出炉,计划在1973年至1975年发射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并开始了我国载人飞船的总体方案论证工作。1968年1月,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召开,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被命名为“曙光”1号。
1970年7月14日,党中央批准实施“曙光”1号载人飞船工程,也叫“714”工程。次年,我国从1000名空军飞行员里选拔出了20名预备航天员,并全面开展载人飞船方案论证工作。
我国早期载人航天研究 资料图片
但由于我国当时尚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曙光”1号飞船工程自1971年10月起,就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1975年3月,国家正式宣布我国首个载人航天工程下马,并把航天的重点放在了研制应用卫星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86年3月,我国政府批准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人们口中的“863”计划,航天技术被列入需重点突破的七大高科技领域之一,其中也包括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沉寂了11年之久的中国载人航天终于再次看到“曙光”。
“曙光一号”载人飞船设计图纸
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要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技术途径?或者更具体地说,是航天飞机,还是载人飞船?
在863计划中,航天技术领域包括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两个主题。其中,中国航天界此前已对空间站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讨,但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却并没有被明确定义:是像美国一样研制航天飞机,还是像苏联一样研制载人飞船?这成了载人航天发展技术途径的争论焦点。
当时,研制航天飞机的呼声高于载人飞船。在863-204 专家组于1987年4月发布的“关于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招标中,初审圈定的6个方案里,有5个航天飞机或空天飞机,只有1个是载人飞船。
但经过几年的深入论证,最终,载人飞船成了中国航天起步的技术路径。1989年10月, 在原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持召开的小型航天飞机与多用途飞船比较论证会上,空间技术研究院代表指出,发展多用途飞船是中国“突破载人航天、形成空间站的第一代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作为轨道救生艇的适合国情的最佳选择”。1990年6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各单位一致表示同意以载人飞船起步。至此,在航空航天工业部的范围内,对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取得了共识。
历时三年的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之争落下帷幕。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 195次会议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突破: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工作到太空行走
在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同时,中央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2003年秋,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飞上太空,让中国成为继苏、美后,第三个有能力单独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2005年10月,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首次成功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收官。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飞上太空
接下来是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这两项关键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一步的完成又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中国人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使我国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2011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随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2011年至2013年陆续发射,与天宫一号分别对接,使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技术,同时验证了组合体飞行技术,飞船也定型了。
此后,进入第二阶段。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随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6至2017年先后发射,与天宫二号分别对接,从而验证了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技术、在轨加注技术、货运飞船技术和未来空间站的部分新技术,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载人航天长征“三勇士”(长征七号 长征二号F 长征五号B)
蓝图:年底前将圆梦“天宫”,我国空间科学进入新时代
第一步、第二步接续完成;最后一步,是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我国没有走美苏研制、建造空间站的老路,而是利用后发优势,直接研制达到世界第三代空间站水平以上的“天宫”空间站。它采用积木式构型,由3个20吨级舱段组成“T”字形,设计在轨运营寿命10年以上,用于获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
“天宫”空间站发射现场
“天宫”空间站的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分别规划6次飞行任务。2021年为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先后发射了“天和”核心舱和“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各两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顺利收官。
2022年为在轨建造阶段,已经发射了“问天”实验舱,还将发射“梦天”实验舱,两个实验舱将与“天和”核心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可见,我国已进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目前任务已完成过半。今年年底前将建成首座先进的大型空间站,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后一步,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推向高潮。
“天宫”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的科学研究设施主要包括密封舱内的14个科学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支持在轨滚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等科学研究。
“神十四”乘组出舱画面
在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的载人航天有效载荷运控大厅,可以实时监测、调控中国空间站里的各项实验,相当于我国太空实验的地面大管家。中国空间站将展开的4个重要领域1000多项实验,都将在这里进行运控管理和数据处理。
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明年计划发射中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未来,将展开上千项科学实验,全面开启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时代。
【记者】王诗堃 徐勉
【实习生】曾译萱
【统筹】吕虹 董晨晨
【作者】 王诗堃;徐勉
科技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