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最好的解读(余秋雨解读道德经的100个错误-66)
道德经 最好的解读(余秋雨解读道德经的100个错误-66)总之,将始制译为创造之始的译法,模糊,不完整。那么始制,至少是人们发明了语言之后的事。至于是不是在文字出现以后,这个可以再议。制、製本同一词 后来分化 “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 “制”用于抽象的制作。制、製在《道德经》最初的版本用的是哪个字呢?我个人倾向于制这个字。这里取其义为用于抽象的制作。制的是什么呢?这个不是《道德经》研究的主题,但这个制可以理解为“制度”“典籍”之类的用于治理国家的“文制”。
语言是人与世界的纽带,也是人与世界的障碍。
《老子通释》第103页,作者余秋雨将“始制有名”,译为“创造之始,就有了各种名称”,这样的译法模糊而错误。
创造之始,这个创造指的是什么? 天地之前吗?还是一片混沌之际?
在老子这里都不是。 始制这两字,指的是最初的建制,那么这个制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看一下百度汉语:
制、製本同一词 后来分化 “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 “制”用于抽象的制作。
制、製在《道德经》最初的版本用的是哪个字呢?
我个人倾向于制这个字。这里取其义为用于抽象的制作。制的是什么呢?这个不是《道德经》研究的主题,但这个制可以理解为“制度”“典籍”之类的用于治理国家的“文制”。
那么始制,至少是人们发明了语言之后的事。至于是不是在文字出现以后,这个可以再议。
总之,将始制译为创造之始的译法,模糊,不完整。
《千字文》中有一句话:始制文字,乃服衣裳。《千字文》中的“始制文字”与《道德经》中的“始制有名”,这四个字从语言结构上一致吗?
我个人认为不同,读者可以自己思辨。
第67、68个错误《老子通释》第106页。
作者说:这一章(第34章)......那就是一上来就把比道比作了滔滔水流。
在翻译时,也将大道氾兮译为大道如河水滔滔。
这样理解就错了。
氾这个字,在这里作为形容词,表达的意思是“以范围广为特征的”。
所以将“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译为“大道如河水滔滔,流注左右。”就一下子出现了两个错误,当然这两个错误属于一脉相承的错误。
左右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有多重词义。这里左右取义要与氾这个字构成一个前后一贯。
氾是范围广,范围最广就是要能容纳矛盾,所以左右这个词,在这里译为“可左可右”较好。
第69、70个错误。第34章“可名小于”,《老子通释》译为“可以看作是小”,这个译法错误。
这里是指道对于万物的影响,由大向小看。也就是说,道为大,万物为小。
“可名为大”,译为“可以看作是大”,这个泽法错误。
这里是指万物之于道,由小向大看。也就是说,万物为小,道为大。
一句是讲道要“照顾”万物中的每一物,也就是说道要“衣养”万物中的每一物,所以道不离“小”。一句是讲万物中的每一物最终都源于道归于道,所以说道为“大”。
我们读《道德经》第34章,一定要注意这个细节:可名于小,可名为大。
老子为什么不说可名为小,可名于大呢?
因为如果这样说就与第34章的文义矛盾了。
解读《道德经》,我特别强调在方法论上要讲一二三:一就是一个整体,二就是为道、为学,三就是语法、语义、语感。
一个都不能少。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
本文作者:
王鸿飞,字得一,自号早服居士。
著有《老子略释》。
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