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最高级别的评价1家乡的华夏遗风仍不时可觅,家家户户门悬红纸黑字的堂号,行人无需叩问就可知主人的姓氏。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信夫!在这些雅致而寓意深远的堂号中,“至德堂”无疑是最为醒目而久远的了……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1)

子夜,深秋,车行于群山峻岭之中,灯影逶迤,车外静且黑,车内思且远:遥想先人当年,路阻且长,猛兽环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何其艰辛,何其险难……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土一山,一溪一泉,一径一田,无不见证了先人的足迹,无不萦绕于先人的思海。

五星常留心,清泉善养灵,鸡笼息安魂,永乐伴随行。

及至清晨,微凉之气沁入心脾,薄雾笼罩四野,屋舍草木益发清晰,和大地一起清醒的,还有弥漫在空气中的水气。此时,一旦人气稍动,就有如悠游于池塘中的鱼,将池塘这个世界搅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纹,波纹相遇之际,便衍生出人世间的千姿百态。

家乡的华夏遗风仍不时可觅,家家户户门悬红纸黑字的堂号,行人无需叩问就可知主人的姓氏。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信夫!

在这些雅致而寓意深远的堂号中,“至德堂”无疑是最为醒目而久远的了……


1

最高级别的评价


谈起“至德堂”的来历,还得请出大名鼎鼎的两位推荐人——千古圣人孔子和伟大史学家司马迁。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2)

《论语》第八篇记载了孔子和曾子对于古人的评论。那么,公元前551年出生的孔子所称的古人究竟有多古呢?为什么开篇就谈论泰伯?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翻译下来就是:孔子说,泰伯可以称得上德行至高无上了!他多次谦让天下,百姓都不知道该如何称赞他了。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3)

公元前145年(有人说是前135年)出生的司马迁创作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将《吴太伯世家》列为天下世家大族的第一位!

那么,泰伯、吴太伯何许人也,竟然让孔子、司马迁这两位历史文化伟人如此念兹在兹,甘愿奉上最高级别的评价?!吴太伯和泰伯又是什么关系?他们与至德堂又有什么渊源?

若想解开此谜,还需将时间和空间倒流回三千年前和三千里外……


2

如箭射出的年轻人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4)

大约在公元前1150年(距今将近3200年,比孔子早将近600年),在岐山之南,渭水之北,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带着远行的辎重,在渭水河边装舟待发,领头的两位年轻人部落贵族装扮,面色凝重北望岐山和渭水之间广阔的平原(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一带,关中平原西部),缓缓的目光由左至右,又从右到左,由远至近,又从近到远,然后,久久地停留在远处良田清水环抱下的高大城池上……

江风萧萧,长发猎猎,而时光,却仿佛已经被思绪缠绕至停滞,两人脑海里飞速闪现着一幕幕画面,似乎要将此情此景牢牢地印刻在记忆里……

不知道过了多久,两人默默相视,轻轻点头,年纪较长的年轻人猛一回头,一转身,一挥手——“出!发!!!”

于是,一行人迅疾登船,飞一般渡过渭水,就像射出去的弓箭一样,再也没有回头!恰似900多年后在易水(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边上的一个历史场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正所谓在家千般好,出门处处难。更何况是三千多年前荆棘丛生、猛兽遍地、弱肉强食的蛮荒时代呢?

这两人是谁?这支队伍将前往何方?他们对家乡如此的恋恋不舍,却又为何如此决绝地出发?

当地部落在之前的几百年的时间里,在方圆几百里的地方已经搬过三次家,一次由南至北,一次由北至中,一次由中至南。现代人几个小时的车程,对于只能依靠简陋工具跋山涉水,拖家带口,缺衣少食,无医无药,无路无导航,还要应对野蛮部落和猛兽蛇蝎袭击的古人而言,已经是了不起的壮举了!



3

被抛弃的始祖:“弃”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5)

当地部落的始祖,据说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儿子。他的父系和母系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和甘肃一带。父系属于姬姓有熊氏,以“熊”为图腾,善于狩猎;母系属于姜姓有邰氏,以“蝾螈”为图腾,善于治水。

在那个时代,姓和氏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先有“姓”后有“氏”,“氏”是“姓”下面的分支。“姓”起源于母系原始社会,因为当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最古老的姓都有女字旁,例如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或称为“妊”)。其中姬姓直接演化出后世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姓。

据部落始祖出生没多久,就遭到了母亲的多次遗弃,所以命名为“弃”。大难不死的“弃”热爱思考,热爱大自然,潜心钻研种植和水利技术,行动果断,敢于创新,发明了垅沟栽培法和公粮储备制度。由于他教人耕种,放粮济困,因此广受赞誉,被尊称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名号为“后稷”(古书中“后”通“王”,“后”比“皇”、“帝”低一级,例如皇天后土)。

“弃”作为上古时代的著名发明家、技术大师,他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给了子孙,形成生生不息的家族文化。



4

部落第一迁



“弃”的封地在“邰”(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关中平原西部),很多年以后,也许是战争的原因,也许是土地肥力衰竭的原因,也许是水患的原因,“弃”的后代“不窋”放弃了先祖的封地,逆着泾水,北上黄土高原,在几百里之外找寻到了一大片土地肥沃的盆地——北豳(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宁县一带,或称“不窋城”)。美中不足的是,此地恰恰处于西部的戎和北部的狄等游牧部落的中间地带。

上古的人名和地名直接包含了历史信息。那个年代,为了遮风避雨,躲避野兽,平原地区的古人往往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古书中“窋”与“窟”相通,“不窋”的意思就是“不”用再住在地“窋”(“窟”)里了。为什么呢,部落首领“不窋”到了北豳后就发动脑筋,因地制宜,发明了窑洞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的升级版)!黄土高原至今流行。


5

部落第二迁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6)

游牧部落的生存环境很脆弱,一旦天灾导致牲畜大量死亡,不愿坐以待毙的游牧部落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袭击掠夺农耕部落。“不窋”的孙子“公刘”(“公”为尊称,名字为“刘”)为了躲避这些游牧邻居的侵袭,不得不带领部落顺着泾水南迁至“豳”(或称“邠”,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彬县、旬邑县一带)。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7)

“豳”字由两头“豕”(野猪)和一座“山”构成,表明此地野猪满山。

“刘”字在上古时代是“杀”和“武器”的意思,从“公刘”名字可知,他是一位扑杀野兽和制造武器的高手。“公刘”组织狩猎,捕获了很多野猪,一时间吃不完就让人豢养起来,结果驯化出了周边地区的第一批家猪!这极大增强了部落的肉食生产能力,部落就不必像先人或者周围部落那样,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去狩猎了,民众的生活无疑就安康富裕起来。

“公刘”还是华夏礼仪文化的主要创始人,他发明了一整套关于饮食、起居、巡狩、祭祀、丧葬等的礼仪制度。每逢部落每个人的诞生、婚嫁、去世等人生大事,官员都会亲往予以见证。

在蛮荒无序、弱肉强食、早不保夕的时代,礼仪制度凝聚了人心,温暖了人心,满足了人们对于情感安慰和生活安宁的需求。

于是,四方各部落来归附的人络绎不绝,“公刘”的部落发展成了部族,就有实力扩充军备,扩大地盘,建造高大宏伟的城池了。将国都称为“京”和“京师”就是“公刘”的发明。(“京”就是高大宏伟城池的意思,下面依次为“京”字的甲骨文、金文、金文大篆、小篆)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8)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9)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10)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11)

“公刘”在生产、军事、礼仪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奠定了部落兴盛的基础。不仅后人创作《诗·大雅·公刘》对他予以歌颂,《史记·周本纪》也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6

部落第三迁


“公刘”的第九代孙“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等游牧部落的反复侵袭,也为了寻找更加适合耕种、繁衍和发展的土地,率领族人继续南迁,来到了“岐阳”(即岐山南部的意思,后称“周原”),发现这里不仅土地广阔、肥美,而且易守难攻:北靠岐山作为天然的北部屏障,南临渭水(渭水南岸是巍峨连绵的秦岭)作为天然的南部屏障,东边距离祖先“弃”的封地“邰”也不远,方便就近联合当地的姜姓部落力量共抗敌人。姜姓部落可是世代通婚的铁杆盟友啊!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12)

《诗·大雅·绵》对这次迁徙给予了浪漫的描述:

“古公亶父”和姜姓夫人,一早就赶着马,顺着泾水的西岸,带着众人来到歧山脚下。他们发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堇菜苦菜都像糖一样甘甜,非常惊喜,赶紧用龟甲占卜,神谕主张“停下”,“立刻”,“就在这里盖房住下”。于是,“古公亶父”下令队伍停下来,发动所有人分田分地,挖水沟修田埂,建庙、筑城、立坛,打通道路,派出军队保境安民,驱逐了混夷(即犬戎,游牧部落戎的一支),令他们痛苦地望风而逃。

岐山自古以来就人杰地灵,早在黄帝时期(早于“古公亶父”约一千多年),就曾出过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岐伯”。《黄帝内经》其实就像岐伯和黄帝的访谈节目笔录:黄帝负责提问,岐伯负责解答。因此,中医学自古以来就称为“岐黄”或者“岐黄之术”,其中的“黄”不过是为了借助黄帝无上的威望,主要发明人应该只是岐伯一人而已。除了中医学之外,岐伯还精通天文、地理、音乐、乐器制作等。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13)

“古公亶父”在“风水宝地”——岐阳进一步完善了“公刘”的礼仪制度,增加了宗庙、社稷、皋门(古代王宫的外门)、应门(古代王宫的正门)等规定。

“古公亶父”部族凭借卓越的生产、军事技术,以及领先当世的礼仪文化制度(即政治制度),结合岐阳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很快就强大兴盛起来,并开始以“周”的名称为世人熟知。(“周”字就是长满庄稼的大片农田的意思,下面依次为“周”字的甲骨文、金文。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代表“城池”的“口”字,表明周部落已经实现政治、军事、生产的三位一体)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14)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15)


7

自强不息,仁德为本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16)

古公亶父仁德宽厚,在解释为什么要主动离开世居九代的家乡“豳”时,他说: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以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翻译下来就是:民众之所以拥立君王,就是希望君王能够保护他们,造福他们。现在戎狄部落进攻我,是为了获取土地和民众。那么,对于民众来说,拥立我,还是拥立别人,其实又有什么差别呢?让民众为了我这个君王而战死沙场,我实在不忍心啊。

三千多年前就具备如此的民本思想、慈悲心肠,如此掏心掏肺的话,民众又如何不扶老携幼,千里追随呢?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17)

古公亶父遵循善良的本性、宽厚的胸怀,不怕丢面子,反而获得了面子,更获得了人心。

面子事小,人心事大。

小到家族,大到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若缺了以德服人,则为浮云……

从不窋开始算起,经过12代人的不懈努力,至此,这支已经成立一千年的部落就将迎来黄金时代。这12代部落首领依次为: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古、公、叔、祖应为尊称)。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子孙来传承光大。

渭水边的两位年轻人,与古公亶父是什么关系?

他们的使命,又是什么?

他们,将要穿越十倍于先人的艰难路程,冲破层层险阻,到更为蛮荒、更为敌意、更为陌生、更为恶劣的地方生存下去!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前面迎接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未完待续)


至德堂的来历(华夏文明的先声)(18)

山长水远,感念先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