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什么进化的(我们常说的龙最早长这样)
龙是什么进化的(我们常说的龙最早长这样)通过对苍龙七宿运行的进一步观测,可以确立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 汉字“龙”的源头,甲骨文、金文的“龙”字,都是起源于苍龙七宿分布的简笔画。不管形态怎样变化,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龙”字的卷尾,严格符合尾宿、箕宿的连线。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名曰“龙头节”,又称“春耕节”。“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源于中国古老的天文学。 古人将整个天空划分为五大天区,即中央天区加四方天区,又称中央天宫和四方天宫,合称“五宫”。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宿,划分为二十八星宿四大组,称为“四象”。这“四象”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龙抬头”的“龙”,就是指东方苍龙七宿。 东方苍龙七宿的七个星宿,分别名为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共有46个星官,186颗星。我们古代的先贤,形象地将这七个星宿勾勒成一条“龙”的形象。具体而言,角为龙头,亢为龙颈,氐为
原创:墨苑耕夫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龙”的族群,把龙作为自己的文化图腾,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很多中国人名字姓氏后面都要加上一个龙字,比如张龙、李小龙、释小龙等等。为什么中国人对龙情有独钟呢?这还要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说起。
中国古代的先民在战天斗地的过程中,逐渐的认识了宇宙,认识了自然,逐渐的探索出了宇宙和地球运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予以运用,并把它记录在河图、洛书、周易里。
在中国文化里,龙的最本质含义,是指天上的苍龙七宿。它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动物,而是指天上的星宿。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名曰“龙头节”,又称“春耕节”。“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源于中国古老的天文学。
古人将整个天空划分为五大天区,即中央天区加四方天区,又称中央天宫和四方天宫,合称“五宫”。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宿,划分为二十八星宿四大组,称为“四象”。这“四象”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龙抬头”的“龙”,就是指东方苍龙七宿。
东方苍龙七宿的七个星宿,分别名为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共有46个星官,186颗星。我们古代的先贤,形象地将这七个星宿勾勒成一条“龙”的形象。具体而言,角为龙头,亢为龙颈,氐为龙足,房为龙胸,心为龙心,尾即龙尾,箕为龙尾摇摆形成的旋风。在夏季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偏南方天空中看见它们。
汉字“龙”的源头,甲骨文、金文的“龙”字,都是起源于苍龙七宿分布的简笔画。不管形态怎样变化,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龙”字的卷尾,严格符合尾宿、箕宿的连线。
通过对苍龙七宿运行的进一步观测,可以确立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
在冬季,苍龙七宿一直隐藏在北方地平线下。此时“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易经)。
到了仲春时节,角宿就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而此时“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显露,故称“龙抬头”。随着春季的到来,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名曰“龙头节”,又称“春耕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备耕之际,慢慢的就“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易经)。
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即为“飞龙在天,大人造也”(易经)。
秋天,苍龙向西方落下,则“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易经)。
冬天,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的农时周期刚好一致。
地球自转轴北端的延长线上,指向中央天区中心的是极为明亮的北极星。中央天区围绕北极星旋转的是北斗七星。
随着地球的公转,北斗七星的斗柄每天顺时针旋转大约1度,因而具有指时的功能,就像我们现在的时钟。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以此确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重要的节气,并做八卦来模拟宇宙的运行,再细分便成为二十四节气。
北斗柄除了具有指时功能,又指向苍龙七宿的第一宿“角宿”,《史记·天官书》记载:“北斗七星,杓携龙角。”由于北斗斗柄指向苍龙七宿的第一宿“角宿”,所以“角宿”成了二十八宿的第一宿,苍龙七宿成了四方天宫的第一宫。
“二月二,龙抬头”,当苍龙七宿的角,升出地平线的时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开始萌发,龙的形象,也就被赋予了天生万物的神能。
我们的先祖聪慧无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过勤劳的双手,春种秋收,执着于土地耕耘就能自给自足,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华夏文明源自典型的农耕文明,而这个农耕文明的发展,依赖的是对苍龙七宿的观测,因此,中国人把“龙”作为自己的文化图腾,称自己是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