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隆中对关羽的行动最多只能认为是在给实施后半部分创造条件,也就是拿下襄阳,这样便可以“以向宛、洛”。而当时的关羽即使拿下襄阳,也暂时没有余力再继续进攻,因为进攻襄樊时关羽的部队已经出现了缺粮的情况。就算你让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关羽强行出宛、洛,那么刚刚在汉中苦战一年的刘备这时有力量出秦川吗?因而关羽之败并非诸葛亮之过。对隆中对有争议的是其后半部分,也就是上将向宛、洛,刘备出秦川的计划,以及没有考虑到被孙权捅刀子的行为。这里被当做是隆中对的漏洞,甚至连毛主席也说隆中对的失败在于分兵。这是把历史发展和隆中对给重合到了一切,实际上两者并不一致,隆中对的实际实施在第一步时就出了偏差。隆中对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夺取荆州是要夺取刘表手中的荆州,最少是要包括襄阳、南郡、江夏、武陵的荆州,否则谈不上“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以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然而刘备手上的荆州只有南郡、武陵、零陵

三国时期群雄纷争,面对复杂的天下大势,无数人茫然不知所措,但也有许多才能非凡之士提出过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其中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本文就盘点一下史书上所记载各种战略规划,并评论其优缺点。

蜀汉

诸葛亮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说道三国时期的战略家,首当其冲的必然是诸葛亮,他的隆中对对当时的天下大势有着准确的分析,并且也向刘备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诸葛亮的思路很清晰,当务之急是有一块稳固的地盘,这是刘备参与争霸的前提,而北方和东南暂时没有插足的余地,要下手最好的选择是荆州,然后则是益州。等到刘备拿下两地,有了足够的资本后,则结好孙权,以兴复汉室为名出师北伐,扫清祸乱,天下可定。

对隆中对有争议的是其后半部分,也就是上将向宛、洛,刘备出秦川的计划,以及没有考虑到被孙权捅刀子的行为。这里被当做是隆中对的漏洞,甚至连毛主席也说隆中对的失败在于分兵。这是把历史发展和隆中对给重合到了一切,实际上两者并不一致,隆中对的实际实施在第一步时就出了偏差。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1)

隆中对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夺取荆州是要夺取刘表手中的荆州,最少是要包括襄阳、南郡、江夏、武陵的荆州,否则谈不上“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以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然而刘备手上的荆州只有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因而后期规划的“以向宛、洛”是根本做不到的。很多人把关羽发起的襄樊战役当做是呼应出师表的后半部分,其中就包括主席,这是一种误解。

关羽的行动最多只能认为是在给实施后半部分创造条件,也就是拿下襄阳,这样便可以“以向宛、洛”。而当时的关羽即使拿下襄阳,也暂时没有余力再继续进攻,因为进攻襄樊时关羽的部队已经出现了缺粮的情况。就算你让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关羽强行出宛、洛,那么刚刚在汉中苦战一年的刘备这时有力量出秦川吗?因而关羽之败并非诸葛亮之过。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2)

隆中对

而毛主席批评分兵其实也只是随便说说,兵不是不能分,解放军不是也分成了四大野战军吗?毛主席的意思应该是分兵要有侧重,例如四大野战军中东北和华中两大野战军就明显是主力,而西北和华东则更多是搞搞牵制(当然后来华东野战军表现抢眼也是出乎意料之外)。隆中对里虽然没有明说,但荆州上将和刘备的分兵谁主谁次其实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琐碎的事没有必要说得过于清楚。

而至于吴国的捅刀子,其实也是对荆州占领的不完整引发的后遗症之一。当然即使刘备对荆州完全占有,也不排除孙权还会捅刀子,所以如果把这当做隆中对的缺点,也算是有一定道理。但这也不能否定隆中对的战略水平之高,毕竟镇守新野的刘备从刘表手下一介客将靠着执行隆中对的规划最终有了称帝之资,已经足够证明其可执行性之强。

魏延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著名的所谓子午谷奇谋。魏延的想法确实十分大胆,先是轻兵占领长安和潼关,再和诸葛亮会和。不过这个计划毛病太多,首先魏延寄希望于夏侯楙弃城而走,如果夏侯楙不走,魏延的五千人下场会是如何?

即使魏延确实占领了长安,并堵住潼关,也并非万无一失。长安北有蒲坂,南有武关,并非可守之处,西边还要防备来自陇西的救兵。如果诸葛亮和魏延会和,那么将面临来自四方的夹击。如果诸葛亮带兵平定凉州,那么魏延就要独自从潼关、蒲坂、武关三个方向抵住魏军,这可比马谡守街亭的难度高了好几个档次。因而诸葛亮拒绝采纳也是情有可原。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3)

魏延

姜维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姜维的计划可称大胆至极,直接放敌人进入汉中,然后又将兵力集中于险要的汉、乐二城,再以阳安关拦住敌军,敌人无法攻克而退军时诸军并出,蜀军截断其退路,完成歼灭战。姜维的计划是在反击中消灭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以逆转国力。听上去十分诱人,但操作起来太过冒险。后来钟会得以轻松进入汉中也是拜姜维布防所赐,而汉、乐二城虽然没有被钟会大军攻下,但阳安关却因为守将蒋舒投降而沦陷,由此可知战争中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拿整个汉中来冒险十分不值。

当然即使到这一步,姜维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他还是在剑阁拦下了钟会,并逼其撤退。因为汉中同关中地理阻隔大,加之后方蜀军的骚扰,钟会势必还要在撤退路上和汉中没有解决的蜀军继续交战,而姜维也可以等待机会。但出乎姜维意料的是邓艾袭击了成都,刘禅投降,姜维的计划全盘泡汤。姜维军将士气得拔刀砍石也可以理解。

总而言之,姜维对蜀汉灭亡有不小的责任,他的布防方式把自己置于过于不利的境地,同时没有考虑太多其他方面的要素,最后也尝到了苦果。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4)

姜维

蒋琬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不同于诸葛亮和姜维,蒋琬提出了从汉水东下进攻上庸的计划。实际上这个计划实施起来难度并不大,拿下上庸的概率还是有的。但同魏延的计划类似,存在一个后续无法推进的问题。人们常说蜀道难,但上庸一带的交通困难程度还在蜀道之上。上庸孤悬在外,和汉中难以接应,防守难度极大,并且进攻上庸时尚可利用汉水,如果守不住要撤军,难道要逆水跑回来?上一个因为逆水没跑回来的人叫黄权,当时还活着。蒋琬的这个计划倘若在吴军占有襄阳的情况下,倒还可以讨论。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5)

蒋琬

孙吴

鲁肃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除诸葛亮外,鲁肃也常常被当做战略家而而提起,提到最多的自然是其和诸葛亮相类似的以割据称帝为目的的榻上对,以及借出荆州联刘抗曹的建议。实际上纵观鲁肃的战略规划和实际执行会发现一个问题:他的建议执行起来并不怎么好用。

以榻上对而言,当时的背景是曹操还在北方和袁家争霸,刘表稳坐荆州。鲁肃却建议孙权全力抢荆州,而北方的争霸则只要“观衅”即可。须知当时的荆州并非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的荆州,刘表彼时实力完全不弱于孙权,因而孙权花了八年,连个江夏都没能啃下来。而曹操却在这八年里扫平袁氏,发展成了实力恐怖的势力。所以鲁肃的这份规划倒不如说是帮了曹操的大忙。

倘若在曹操还未能扫平北方时,孙权、刘表、袁家能结成同盟,三方出兵进攻曹操,不失为以弱敌强的好思路。即使最终失败,曹操的主攻方向也是河北的袁氏兄弟,最起码可以拖慢曹操平定河北的速度。之后曹操再南下,孙权面临的局势再差也不会差于赤壁。

至于后来的借荆州,鲁大师也是体现出自己擅长规划不擅长执行的一面。鲁肃的提议是认为孙吴在荆州根基太浅,难以压制,不如借助刘备的人望,增加曹操的敌人,避免己方分散战力。但怎么个借法,鲁肃自己也并不清楚,导致刘备集团尾大不掉,从半依附于孙吴变成了隐隐有超越孙吴之势,甚至在上游构成了威胁。

因此,鲁肃的规划看上去很美,但执行起来并不如意,至于不如意的原因,主要是战略提出者本人都没有具体可行的执行方案。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6)

鲁肃

周瑜&甘宁&吕蒙

周瑜: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甘宁: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脩,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吕蒙: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这三名将领的建议比鲁肃激进了许多。甘宁和周瑜的意见比较一致,都是以荆州为踏板进攻巴蜀,与诸葛亮十分相似。相比之下周瑜又比甘宁激进了许多,因为甘宁是建议兼并荆州后进攻益州,而周瑜时期荆南已经落入刘备之手,所以周瑜是直接打算锁死刘备的发展。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7)

周瑜

对于周瑜的意见,后来孙权也打算实施,不过他的方式比周瑜的提法温柔许多,是邀请刘备一同进攻益州,毕竟刘备如果被锁死,谁也无法预料他会干出什么。但刘备一直的想法就是独占益州,因而不但拒绝了孙权的意见,还派人阻拦孙权的部队,最后孙权也不得不放弃。因而周瑜的这个计划必须要有一个强势的执行者,如果是周瑜本人执行,说不定就直接与刘备开战了。

但周瑜和甘宁与前面几位不同的是,二人只考虑了军事上的占领,对地方的安抚工作并没有提及,即使不考虑进攻益州在军事上的不确定性,在荆州的稳固问题上,孙权也是需要费很大功夫的。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8)

甘宁

吕蒙的规划就更为刺激了,他分析了进攻徐州的劣势,但对于曹操在徐州守兵不多的原因分析并不算准确,相比可以在赤壁战前判清曹军形势的周瑜差了不少,难怪孙权也评价吕蒙言谈不及周瑜。但对于徐州难以防守的分析是正确的。不过下一步就很奇怪了,他在提出消灭关羽的同时,让潘璋占领白帝,而自己占领襄阳,然后以此为基地全据长江。这就有点痴人说梦了,首先不谈占领二地的困难性,他的建议使要让孙权正面应对来自曹刘双方的进攻,而孙吴如果有这样实力那还和刘备结什么盟?不得不说吕蒙的想法是让孙权拿命去抢地盘。好在孙权最后没有真的拼破头去抢襄阳和白帝。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9)

吕蒙

朱桓

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

朱桓与魏延性格相似,两人提出的建议也像是同胞兄弟。朱桓先是和魏延一样数落了一下曹休,然后对石亭之战提出了扼守夹石、挂车的建议。事实上这一步还是相当正确,后来事情发展确实如此。但再往后朱桓要长驱进取寿春,割据淮南,可以说难度就相当大了,以吴魏两国当时情况来看很难做到,因而遭到了陆逊的反对。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10)

朱桓

曹魏

荀彧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

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原将军熟虑之。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荀彧对曹操的霸业贡献极大,他提出的战略方针可以总结为:稳固兖州、迎奉天子、提倡大义、讨伐袁术。这一套建议使曹操在几年时间里从一个差点被打得无家可归的诸侯变成了足以与袁绍争雄的巨大势力。

就起兵位置而言,曹操并不算很好,河南虽是中原腹地,却也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因而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极为重要,这也是荀彧劝曹操不要竟一时之小利进攻徐州的原因。而迎奉天子这步大棋极为重要,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获得迎奉天子的大义名分之后,赵俨、杜畿、杜袭、繁钦等优秀人才马上来到了许都投靠曹操,关中军阀也随即表示顺从(但独立性依然很高),这两步为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和荀彧决裂后,曹操的思路则明显混乱了很多,处于一种今年打马超,明年打孙权,后年打张鲁,几千里地盘来回奔波的状态,最后甚至连是否适合进攻蜀地也判断不准。结果晚年丢了汉中,刚去世又凉州大乱,这些地盘都没有做到很好的消化。而荀彧对曹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11)

荀彧

毛玠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

毛玠的规划总结两点就是迎奉天子和充实军用,这样既名正言顺,又有足够战力,可谓进可攻退可守,与后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12)

毛玠

司马懿

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

这是司马懿在石亭战前对曹叡提出的战略。司马懿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总的来说有轻敌的嫌疑。在对抗以水军见长的吴军时,他的策略却偏偏是在孙吴经营多年的夏口以水军决胜负,而且当时时间是八月,并非枯水期,可见司马懿对己方的实力有多自信。但实施起来效果未必好,结果后来真正实施时,反而是皖城步兵出了问题,也算是造化弄人。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13)

司马懿

邓艾、王基

邓艾: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14)

邓艾

王基:今江陵有沮、漳二水,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数。安陆左右,陂池沃衍。若水陆并农,以实军资,然后引兵诣江陵、夷陵,分据夏口,顺沮、漳,资水浮谷而下。贼知官兵有经久之势,则拒天诛者意沮,而向王化者益固。然后率合蛮夷以攻其内,精卒劲兵以讨其外,则夏口以上必拔,而江外之郡不守。如此,吴、蜀之交绝,交绝而吴禽矣。

邓艾和王基都有利用屯田和漕运充实后勤,靠国力压垮吴国的建议。邓艾的计划则更为细致,最后实施起来的效果也极好,进一步扩大了魏国的优势。司马昭平定淮南三叛时可以拉起26万大军,邓艾着实功不可没。结合其在军事上的优秀表现,确实是三国时期顶尖级别的人才。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15)

王基

其他

袁绍&曹操

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段两人的对话实际上不算严肃的规划,但被包括易中天在内的一些人士拿出来赞扬曹操并批评袁绍。然而袁绍的这段话没有什么可指摘之处,平定冀州富庶之地,兼得幽并之劲卒,安抚异族,没有后顾之忧地南下竞争天下,这套方案可操作性极强。实际上光武帝刘秀就是按这样的思路取得了天下。

而曹操的话里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等于是一句空口号,连这都拿来当做赞美曹操的依据,有点过于肉麻。可以认为,曹操此时要么是真的满腔热血,要么就是拿句口号故意噎袁绍。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16)

袁绍&曹操

田丰、沮授

沮授: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徙都既不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不尔,终为人所禽,悔无益也。

田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沮授向袁绍提出的占领和袁绍本人和曹操的聊天基本一致,差别在于袁绍最终没有迎奉天子,这一点很致命,袁绍本人也一直后悔。至于田丰沮授后来提出的用骚扰战术对付曹操的提案,个人认为实际效果并不会很好。首先田丰自己都提到曹操善用兵,军队实力强劲,因而大军压境反而是对付曹操最好的手段,而分兵派出更像是羊入虎口(颜良文丑的例子就摆在那里)。其次曹操扩张迅猛,给曹操多一点时间稳定新收服的领土等于是在帮助曹操。第三曹操当时正好缺粮,因而袁绍此时南下时机并不坏。最后则是袁绍本人的寿命问题,再过三年没人能保证袁绍是否还活着(历史上袁绍两年后就去世了)。

因而不能简单因为袁绍失败,就认为田丰沮授的意见就一定是正确的,能够确定是袁绍在战略方面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他错过了迎奉天子的机会。

三国时期发生过几次大战(三国时期有多少大战略)(1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