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辨别(两分钟教你如何鉴别)
怎样快速辨别(两分钟教你如何鉴别)而如今,不少人认为「妇女」应该专指家庭妇女,「妇女节」有种侮辱女性的意味,于是意淫出了各种所谓的“女王节”、“女神节”。Women’s Day,一个是为了纪念妇女权利运动的节日,也是为了庆祝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刚好最近在研究性别平等相关的文献,今天一起聊一聊。01「妇女」不可耻
3月8日,「Women’s Day」国际妇女节。
对于这一国际认定的Women’s Day,现在的叫法五花八门:女王节、女神节、丽人节……这种矫揉造作的「美化」,似乎是刻意回避「妇女节」这一话题。
如今Women’s Day更是变成了消费节、表白节、送礼节,却忘了这一节日的初衷是尊重女性的平等权利。
而谈到女权,我们又发现,如今「女权主义」被歪曲污化,变成了大家敬而远之的敏感词。
刚好最近在研究性别平等相关的文献,今天一起聊一聊。
01
「妇女」不可耻
Women’s Day,一个是为了纪念妇女权利运动的节日,也是为了庆祝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而如今,不少人认为「妇女」应该专指家庭妇女,「妇女节」有种侮辱女性的意味,于是意淫出了各种所谓的“女王节”、“女神节”。
我想说,有种想法的人是有多玻璃心。Women’s Day中的Women泛指一切女性,中文翻译成「妇女节」也是尊重国际社会对于这一节日的定义。无论是在英文还是中文中,妇女一词都是中性词,这没什么好羞耻的。
当我们真正回看历史,看看这个节日到底是从何而来?你就会发现,这个一代代女性用了几个世纪艰难争取来的节日,一个译文叫法真的不值得介意。
女权主义的英文是Feminism,其本质是性别平等。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女性主义运动有两波。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First-wave feminism) 是从从1850年到1945年,标志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始,范围涉及美国以及欧洲多个国家。这一次政治运动是意识形态上的革命性进步,最终以女性获得选举权而结束。
其中,在1917年3月8日,在俄罗斯帝国首都彼得格勒,纺织女工举行罢工及游行,遍及整个城市,导致俄罗斯革命的开始。随后,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临时政府确保妇女拥有投票权,1917年,苏俄将3月8日定为国立假期。新中国也在1949年成立时,把3月8日设为妇女节。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Second-wave feminism)最早开始于1960年代初的美国,持续到1980年代初,波及整个西方世界和其他地区,内容包括争取性别平等、女性工作权、生育权、堕胎、避孕、离婚等权利,并开始关注家庭暴力及婚内强奸等社会议题。
经过几番斗争,最终在1975年,联合国正式确认3月8日这一天为国际妇女节。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之后,国际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性别平等问题,但是真正涉及性别平等的议题一直没有正式提上日程。直到2000年新千年开始,性别平等才成为联合国千年发展之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之一。
21世纪以来,性别平等(gender equality)和妇女赋权(empower women)逐渐成为了国际发展政策的主流战略之一。但需要看到的是,把性别因素纳入主流发展政策,也意味着缺乏专门针对女性的政策,女性反而更被边缘化。「性别平等」之路依然艰难。
02
「女权」不是中华田园女权
女权主义的本质是追求每个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中的平等权利,无论男女。
而如今,女权在中国被一部分人歪曲起来。女权变成了凌驾于男性之上,打着性别平等的旗号,索取只对自己有利的利益。这种「女权」其实是「伪女权」,也被称为「中华田园女权」。
什么是「田园女权」?先通过一张图来了解下。
举两个栗子:
女权:这活你凭什么不让女性做?
田园女权:这活你凭什么让女性做?
女生被家暴,评论过万喊打喊骂。
某女星家暴男人,新时代女性榜样!
典型的「田园女权」认为男女平等,男人要尊重女人,同时要求男人要对女人瞻前马后;她们一面像日韩女性那样要求男性赚钱养家,一面又要拥有欧美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去逃避自己的义务。
直白来说,「中华田园女权」是一种典型的双重标准,是中国式封建意识与西方权利意识杂糅的怪胎。田园女权主义者骨子里压根不知女权为何物,艳羡人家的好处,又不愿放弃过去的老黄历,说到底是一种极端功利的自私。
这种伪女权其实在妖魔化女权,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女权」反感的原因。伪女权直接歪曲了几百年来一代代女性争取平权的努力,女权运动前辈们泉下有知也会被气到想骂人吧。
这世界上很多女性还在争取最基本的权利,平等接受教育、平等就业、自主决定结婚和生育……
在亚洲、在非洲、在拉美,很多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女童无法接受教育,她们被迫日夜做家务、被迫早早嫁人。尽管有些地区幸运地享受到女童教育政策,但是师资缺乏、学校离家远,真正能接受教育的孩子有限。更可悲的是,很多当地老师对男女学生差别对待,他们认为,女孩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成为了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更好地服务家庭,而不是为了提升女性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参与能力。
女权主义真正要做的,是让这世界上每一个女性都享受到身而为人的基本权利,而非其他。
03
男女都是个体
我一直认为,女权不应该被边缘化,更不应该被妖魔化。无论是「女权主义」还是「性别平等」,其核心要义在于尊重每个人作为个体的权利。
真正的权利是来自于一个自由、独立、自尊的个体。如果女性都没有真正自觉的独立与自尊,何谈女权。
这一点,女权先驱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有批判:女性不应只是依附于男性的第二种低等性别。波伏娃认为,女性解放唯有依靠男性与女性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主要在于对生育与否的自我决定权以及工作权利。这本书被称为「女权哲学圣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女性。
西蒙·波伏娃
实际上,我们谈论的性别有两种概念:sex和gender,前者是生物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简单来说,每个人的sex是固定的,而gender则来自于自我认同。也就是说,sex只有只有两类:男和女;而gender则可能多于两种,这取决于每个人怎么认同自己的性别。
基于这一点,我们接受并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于我而言,我接受自己的性别,但不刻意区分男性和女性。
前段时间,刚刚出了自传《Becoming》的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谈到: You see at the end of the day my most important title is still mom-in-chief(你们看,目前为止,我最主要的身份还是「首席妈妈」)。连第一夫人都有这种烦恼,何况普通女性。
女性被赋予太多固定框架,乖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女性也被赋予太多的隐形压力,什么时候该结婚什么时候该生育,对她们年龄的攻击也顺理成章。
同时,我们也看到,伪女权影响下的社会,男性也被赋予更多义务。
什么时候,性别差异可以不再敏感,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管男女,我们争取应有的平等和公平,只是因为我们生而为人,我们需要自由和尊严。
正如1942年丁玲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三八节有感》一文时所说:「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折腾BreakLi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