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们与恶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与恶的距离)
希望我们与恶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与恶的距离)电视剧方面自从拿手的偶像剧消亡之后,就几乎没有再出过影响力较大的现象级作品了。 台湾影视市场近年来一直比较萎靡,电影方面鲜有大制作,走的都是小成本的小清新路线,比如前段时间较火的《谁先爱上他的》。 目前更新刚刚过半,在豆瓣已经拿下了9.4分的超高分。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今年的华语剧之王—— 《我们与恶的距离》 。
文 | 柯蛙
自去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来,台湾又出好剧。
有多好呢?
本剧走的是美剧制作标准,一共10集,每集50分钟。
目前更新刚刚过半,在豆瓣已经拿下了9.4分的超高分。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今年的华语剧之王——
《我们与恶的距离》 。
台湾影视市场近年来一直比较萎靡,电影方面鲜有大制作,走的都是小成本的小清新路线,比如前段时间较火的《谁先爱上他的》。
电视剧方面自从拿手的偶像剧消亡之后,就几乎没有再出过影响力较大的现象级作品了。
近年来,台湾剧一直在往社会现实题材的方向转型,比如去年被称为“台湾版《黑镜》”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本片《我们与恶的距离》同属社会现实题材,但比前者口碑更佳,可以算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台剧。
本片由美国HBO和台湾公视联合推出。
HBO大名鼎鼎了,被誉为“神剧制造机”。
台湾公视则是台湾唯一一家非商业无线电视台,去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是台湾公视出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说到演员阵容,可能大家对女主比较熟悉,已经15年没有再拍过台剧的贾静雯。 另一位则是当下台剧第一男主、金钟影帝吴慷仁。
但除了精确地表演之外,本剧能拿下高分的一大关键,还是来自于剧本。
编剧吕蒔媛可以算是当下台湾金牌编剧,去年提名金马最佳剧本的《谁先爱上他的》就是出自她手。
吕蒔媛
本剧剧本的精彩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足够专业。
剧中女主贾静雯的身份是一家新闻台副总裁,吴慷仁则是一个死刑犯辩护的律师。 媒体和律政,这两个行业都涉及比较强的专业性。但剧中所呈现的都非常严谨,一看就是做了大量的调查。
第二点更为关键,就是剧中所涉及的社会议题极为广泛,而且尖锐。
选材几乎都是近几年台湾舆论中风口浪尖的事件。 比如:无差别杀人事件、废除死刑、媒体嗜血、网络暴民、精神分裂杀人犯......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题材单一的类型剧,本剧的野心极大,它所要达成的,是对近年来台湾热点事件的一个汇总和反思。
故事要从一起“无差别杀人案”讲起。
什么叫“无差别杀人”?
意思就是凶手和被害者没有怨恨,随机选择目标的杀人行为。其目的大多数为了引起关注,报复社会等。
类似于这种案件其实任何国家都非常多,台湾自2014年起就发生了6例。
最严重的一起2014年的“5.21台北地铁杀人案”。
作案人为21岁的大二学生郑捷,他在地铁内疯狂砍杀无辜乘客,造成4人死亡21人重伤。
本剧的主体基本上就是移植了这起案件,不过在作案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改编。
剧中的杀人犯名为李小明,他在一家电影院内持枪射杀无辜观众,最后造成9死21伤。
但剧中并没有呈现这起案件的经过,而是聚焦于案件背后的成因和善后工作。
故事开始第一集,就设定在案件发生的两年后。 法院二审维护原判,宣布李小明死刑。
法院的裁决已定,但本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剧中的人物众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方。
杀人犯李小明的家属、受害者的家属、为李小明辩护的律师。诚如剧名《我们与恶的距离》,剧中对这三方的剖析,都在方方面面反应了我们到底与恶的距离有多近。
首先来说李小明的辩护律师,王赦。
可能大家觉得这种变态杀人魔还要什么辩护律师?直接枪毙不就行了。
但如果这么想的话,其实我们就跟剧中的网络暴民差不多了。
王赦在剧中所要做的,其实并不是为李小明开脱,也不是为了帮他免于死刑,而是追问一个极为重要的真相——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案件?“李小明们”的作案动机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个接一个的“李小明”诞生?
而这样的天问,其实是编剧又移植了另一起发生在台湾的真实案件——3·28台北内湖随机杀人案 (小灯泡事件)。
2016年3月28日,一名母亲带着年仅三岁的女儿“小灯泡”外出。途中遭到一名男子袭击,他朝着小灯泡颈部连砍23刀,导致小灯泡身首异处。
这起极其残忍的凶杀案让台湾网民十分震惊,纷纷表示要立即处死凶手。
可在小灯泡事件发生的一个半月之后,此前的“郑捷案”尘埃落定,杀人犯郑捷被执行枪决。
随后小灯泡的妈妈却发文表示失望,作为受害者的母亲,她立场鲜明地反对处决杀人犯郑捷。
而她的立场就跟本剧的王赦律师一样——简简单单地处决一个杀人犯,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杀人,才能避免类似案件再次发生。
下面是小灯泡母亲的原文:
“郑捷很快的就执行死刑,意即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研究与了解的对象,他死掉了,然后呢? 继续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继续速速执行?从过往的讯息 来看,郑捷是想死的人,所以藉由杀人来让自己死,这样的结束如他所求,那有什么意义?郑捷无精神异常,能清楚表达,也是生活相对比较不被社会边缘化的,更应该要好好加以了解,到底他们是为什么?
他在想什么?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从小学就想杀人,为什么家庭、学校、亲人、朋友、社会,没能接住他?
社会是不是最少应该要给大家一个交代,好好剖析犯罪者以及整个事件的原因,给社会一个“理解”的机会,社会才有办法走的更远更好。唯有当我们了解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犯罪,我们才有机会谈改善、谈预防。否则,我们就真的只是永远的活在一个未知的恐惧之中。 ”
小灯泡妈妈的一连串追问可谓振聋发聩,杀一个死刑犯实在是成本太低的一件事,难的是怎么从这些杀人魔中找到源头的问题,加以避免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样的逻辑其实并不难理解,就像在《沉默的羔羊》中为什么一直留着汉尼拔不杀一个道理。
可人往往就是会被眼前的愤怒冲昏头脑丧失理性,王赦在剧中因为做杀人犯的辩护律师,就时刻都处在挣扎之中。
接受采访时被人往身上喷粪、不被岳父岳母理解、和妻子的关系降至冰点、被媒体网络暴击,甚至连李小明的父母也不理解他......
从王赦这个角色中所折射出来的恶,来自体制的不作为和网民们的伪善。
他们打着善良正义的旗号,却干着愚蠢的事情,只想着一时站在道德高地上的痛快,却从来不愿意深究长远的利弊。
剧中另一个重要阵营是杀人犯的家属,李小明的父母和妹妹。
在经历了这次事件后,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毁灭,每天被人砸门辱骂,当众道歉时又被记者说成是作秀,还被针针见血地接连质问:
下跪是发自内心吗
下跪是有人指导吗
下跪不能换回九条人命
之后为了偿还赔款他们卖掉了房子,躲回了附近无人居住的老宅。父亲的人生彻底荒废,酗酒度日,母亲出门摆摊也从来不敢取下口罩。
唯一的妹妹在家里躺了两年之后,被母亲拉去改名字重新开始生活,却也时时刻刻接受现实的暴击和良心的谴责。
一起突如其来的案件,给他们带来了一连串的无妄之灾。
他们做错了什么?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恶,来自于媒体和大众。连杀人犯都可以借由法律罪罚相抵一死了之,但他们却被媒体和大众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
第三方是受害者的家属,也就是贾静雯饰演的新闻台副总裁乔安。
这个人物刻画的很精彩,一方面她本人是绝对的受害者。
自从儿子在枪击事件中被无辜残杀后,她从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家庭关系急剧恶化,与丈夫到了离婚的边缘,剩下的女儿也对她冷若冰霜。
另一方面她也是残忍的施暴者,在办公室内对所有人都暴虐无常只是小节。对待新闻的嗜血态度,才是真正有违道德底线。
她做新闻只有一个先导原则,就是为了博取点击率,其它一切都只能靠后。
把有价值的新闻藏在二三条,把猎奇的口水新闻顶在第一。
无视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的捏造,同样是为了煽动民意提高收视率。
更让人震惊的是,当她得知自己的得力弟子就是杀人犯的妹妹时,她既不是选择原谅,也不是选择不原谅,而是马上设下计谋偷偷跟踪徒弟,而这一切只为搞一个独家大新闻,说到底,还是为了收视率。
这样冷血的所作所为,简直让人震惊。
从乔安的身上,我们能真正切实地看到我们与恶的距离。李小明杀死了她的儿子,可因为她的无良新闻,她其实也杀死了很多人的未来生活。
而在全剧中,其实也正是乔安这个角色才更接近我们真实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就跟乔安一样。
她不是非黑即白,没有崇高理想,更谈不上奉献和伟大,有时成为受刑者,有时又是刽子手。 她有善良的一刻,但更多的时候,与恶的距离又只有一线之隔。
而乔安与恶的距离,其实也就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另外,剧中批判的最恨的,除了乔安和记者们所代表的嗜血媒体之外,其实是一直出镜率极高的网络和现实中的暴民。
他们自以为在践行正义,其实是阻碍法制的进步和增加对相关人员的二次伤害。
相比于杀人狂魔“李小明们”这样显而易见的恶,这些庸众暴民们所作的恶同样不容忽视。
那这些庸众暴民们是谁?
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每一个人。
确实,人性使然,谁都无法做一个全然的好人。
我们一定都做过恶,有时候是以善良的名义,有时候打着正义的旗号,但殊不知我们自以为在维护道德的时候,也僭越了道德。
我们自以为在除恶的时候,却从未思考过,我们与恶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