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用到了三角形结构吗(为什么铁轨的距离是1435毫米)
铁轨用到了三角形结构吗(为什么铁轨的距离是1435毫米)随意,结构化思考,才是避免路径依赖的有效途径。不管是横向思考还是纵向思考,都是单一的线性思考方式,归根结底,这都是思维惯性、路径依赖造成的。而结构思考是一种先总后分的立体化思维方式,它既能帮助你在横向上想得全面,又能帮助你在纵向上想得足够深入和具体。李忠秋在书中说,这种尴尬,来自于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主要是指人们当下的决策往往受制于过去的经验,即便过去的经验已经不再适用,甚至已经开始造成负面影响。就像造火车时,制造商走不出制造马车时的经验和习惯。而我们过往的一些习惯和经验,往往会形成固有的思考结构,形成特有的“路径依赖”:”它有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问题“解决掉”,但有时也会禁锢我们的想法。你能想象吗?火车的轨距,居然是来自它降维打击的马车车轮间距。很多工程师都非常确定,如果火车的轨距能合理增加一些的话,不仅能增加火车运行的稳定性,也能大大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但是,就因为路径依赖,这种变革想
大家都坐过火车,也应该会发现,所有的铁轨距离是一样的。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全世界主要铁路网铁轨的间距,都是1435毫米。为什么是1435毫米?又是谁规定的?
原来,这个距离是英国人史蒂芬森在修建曼彻斯特一利物浦铁路的时候制定的,国际铁路协会在1937年将1435毫米作为标准轨距。数据显示,目前为止全球超过60%的铁路,轨距都是1435毫米。
那么,你能否猜到,为什么这个距离是1435毫米呢?
这个数字有整有零,当然不是史蒂芬森拍脑袋决定的、发明的,事实上,这个数字和马车有关。因为一开始,在铁轨上跑的车厢是马车制造商制造的,而传统的马车车轮之间的距离就是1435毫米。
你能想象吗?火车的轨距,居然是来自它降维打击的马车车轮间距。
很多工程师都非常确定,如果火车的轨距能合理增加一些的话,不仅能增加火车运行的稳定性,也能大大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但是,就因为路径依赖,这种变革想要快速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要改造全球超过60%、个别国家超过90%的铁路网,成本实在太高了。
这是我在李忠秋的《结构思考力》一书中读到的故事。谁又能想到,先进的火车,其轨距居然来自落后的马车的车轮间距。
李忠秋在书中说,这种尴尬,来自于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主要是指人们当下的决策往往受制于过去的经验,即便过去的经验已经不再适用,甚至已经开始造成负面影响。就像造火车时,制造商走不出制造马车时的经验和习惯。而我们过往的一些习惯和经验,往往会形成固有的思考结构,形成特有的“路径依赖”:”它有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问题“解决掉”,但有时也会禁锢我们的想法。
随意,结构化思考,才是避免路径依赖的有效途径。不管是横向思考还是纵向思考,都是单一的线性思考方式,归根结底,这都是思维惯性、路径依赖造成的。而结构思考是一种先总后分的立体化思维方式,它既能帮助你在横向上想得全面,又能帮助你在纵向上想得足够深入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