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农民养活了一群白眼狼(风从田野来①种)
老一代农民养活了一群白眼狼(风从田野来①种)寻访人: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作品呈现:“生长着的乡村”摄影作品展小时新闻今起推出系列采风报道【风从田野来】——接下去的两个月里,记者将深入浙江大地,观察、寻访音乐、美术、文学、摄影、戏剧等领域创作者的采风行动。正所谓“你在桥上看云,我在桥下看你”,见微知著,一起读懂这块土地的故事。定位:杭州市萧山区三泉王村采风人:摄影师周国峰
【开栏的话】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源,在哪里?采风,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寻根溯源的必行之路。那么,风从何处来?
在乡间地头,村前屋后,街头巷尾……文艺工作者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倾听普通人的生活细节,获取第一手资料,在“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中,展示地域文化的光芒,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小时新闻今起推出系列采风报道【风从田野来】——接下去的两个月里,记者将深入浙江大地,观察、寻访音乐、美术、文学、摄影、戏剧等领域创作者的采风行动。正所谓“你在桥上看云,我在桥下看你”,见微知著,一起读懂这块土地的故事。
定位:杭州市萧山区三泉王村
采风人:摄影师周国峰
作品呈现:“生长着的乡村”摄影作品展
寻访人: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
过桥,一拐进萧山所前镇三泉王村的地界,周国峰就张望到村委大楼前方那片青绿园子,“这是跟阿里合作的亲子菜园,上次我来还只是一块半荒的菜园,这么快搞好了。”
周国峰,杭州萧山人,业余摄影师,“玩”相机已有10多年,从去年7月开始,他和其他60多位摄影师一起,参加了由省文联、杭州市文联以及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生长着的乡村”美丽乡村驻地摄影计划。
这个“行动”最后做成的展览,11月1日在浙江展览馆开幕,虽然展期只有短短5天,但收获多多——
60多位摄影师,以影像田野调查和驻地创作的方法,前后耗时两年。他们的最终成果也汇集在20个“乡村盒子”里,记录下那些广阔空间里的平凡人事,生活百态。
据策展人介绍,这样大规模的乡村影像田野调查展览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
周国峰“种”在了三泉王村。他拍下的海量素材里,有的成功为村名片“红心李”带货,有的挖出了80后村人的成长史,有的记录下作为村带头人的创业一代和创新二代的对话……
上周,记者跟着他回到三泉王村,看他熟络地与果农相约下一次拍摄,与村里老人相聊村史的整理……
周国峰觉得,他的采风拍摄远远没有结束。
【一】
每年三四月,一片香雪李海,是三泉王村最热闹的时候。
周国峰和摄影师同行们,会扛着长枪短炮,来拍这漫山李花绽放的盛景,几乎一年不落。
一年,一期,一会。却从没摄影师好奇这一大片李树林后来发生了什么。
4月的尾巴,李花谢尽,枝头新冒出一簇簇青绿小果,只有手指尖那般点大。
周国峰又来了,村里转了几圈,又往山上林子里钻去,时不时咔嚓几张。
“这里的村民淳朴,对陌生人很热情,跟朋友一样。”一趟下来,周国峰对这片李树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碰到的村民都跟我说,过两三个月,一定要再来,尝尝熟透的李子。他们叫它红心李。”
三泉王村是全国最大的红心李集中栽种地之一。因富硒土壤,出产的红心李是全村人的自豪,“跟其他的(果子)两样煞的”。周国峰有了个想法,拍一组“一颗红心李的故事”。
王建传,村里的茶果栽培专家。这半年来,家人之外打他电话最勤的,可能就是周国峰了。
“每次他来,都会跟着我上山拍。”王建传照料果树的每个阶段,经周国峰的采集制作,变成了一个短纪录片。
每次上山,就要走三四公里的山路,戴着村民送的草帽,周国峰背着沉重的器材,走在蝉声一片的山林中。
夏至时节,红心李终于熟了。
“李子么,就是酸的,再甜能甜到哪里去?”周国峰自小也是在山林间嬉闹长大的,不抱太大期望地咬下了亲手摘的红心李,“真甜!”终于明白,村民的自豪是多有底气了。
可是,红心李其貌不扬,果皮青中带一点点红,还覆着一层粉霜。怎么才能把红心李拍得更有可看性、艺术性?经指导老师一提醒,周国峰想到了切果。
漫山切果,切的是还挂在果树上的果子。“很困难,这一刀,劲要用得刚刚好,太重了,果柄就掉了,太轻了,一刀切不开。”
光线要刚刚好的,背景要干干净净的,切面要齐整,不能有一棱棱的割痕,同时还要登梯仰拍,非常考验体力和耐心。周国峰切了20多颗红心李,最后完美一刀,一颗完美的红心李永远定格在镜头中。
展览期间,这颗李子被放大在一整面墙上,成为全场最诱人的亮点。果皮最外面,是一层白霜,那是红心李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雾似的质感衬得果肉越发红艳诱人,而渗出的汁水恰恰好停在了切面的下缘……
“这是最好的带货了。”三泉王村的村党委书记王海勇说,人人都知道萧山所前镇的杜家杨梅,终于轮到三泉王村的红心李了。
【二】
三口古泉是三泉王村名字的由来,也是全村人精心呵护的宝贝。有多宝贝?周国峰观察了3个多月,一次拍摄时发生的意外,让他总算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
三口泉分别是虎泉、牛泉(小泉井)和龙泉(大泉井),自古村人的吃用,全靠它们。通了自来水后,这三口泉也不寂寞,特别是龙泉,就在村的中心,是村民用得最多也最爱护的。
九月的一天,周国峰约上了村里一户四代同堂,请他们带个与各自生活方式相关的一件物事,在大泉井边上拍一张合照。
80多岁的太外婆选了木水桶,那个年代每天都要挑好几桶水回家用;60多岁的奶奶捧了一只粗瓷水钵,“双抢”时节灌满泉水搁在田边,休息的时候她能一口气喝掉一半;刚满40岁的父亲,横提着10升装的饮用水桶,当律师的他住在城里,周末回家必要灌满几桶泉水带回去,比起虎跑水也不差的;顽皮的儿子捏着一瓶奶茶饮料,在他看来,泉水是大人喝的,小孩子就该喝饮料。
拍摄时,男孩一直晃着喝了小半的饮料,瓶盖被他拧开又拧紧。霎那间,瓶盖脱手,饮料在惯性下被泼了出去,半瓶倒进了大泉井里。
两位老人都急了,手足无措,父亲脑子转得快,马上通知了村里。半小时不到,一台抽水泵拖了过来,一米见方的大泉井一会儿就被抽干了,没多久,泉水又溢满了井沿。两个来回后,龙泉盈盈,清澈如初,这家人和围观的村民才放下心来。
记者去的那天,下午4点不到,正是井边最热闹的时候。淘米的,洗菜的,打水的,时不时还开过一辆轿车,下来的人提着20升装的饮用水桶……
“你看,淘米、洗菜的都自带桶盆,把水舀出来后再用。”周国峰说,村里人对于泉井的爱护和珍惜,是融于血脉中的。
王玮琪的小楼,离泉井只有20多步路。他笑着说,家里烧水,伸手就可以打得到水。现退休两年的他,如今每天有大把时间料理自家果树,在山上看到有啥新奇的东西,就手机揿一张发给周国锋。
“王大哥也算半个同行。80年代就舍得花100多块钱买相机。”周国峰爆料。王玮琪笑着补充,“虎丘牌的。”
一眨眼的工夫,周国峰已经站好了位,举着手机,手把手教延时摄影。王玮琪一听,可以把一个钟头里泉井边的热闹浓缩在一分钟里,就来了兴趣,边看边琢磨,“我有个手机架,刚好拿来用。”
【三】
三泉王村的一大半人家,周国峰都串过门。从爷爷到孙辈,有的在他的镜头里讲过一段口述史,有的大方地让他拍新装修好的卧室客厅,有的时隔数十年,再拍一张原地合影照。
我们在大泉井边,遇到的第一个村民,是村里的长寿老人91岁的沈爱香。她一眼就认出了周国峰。
几个月前,周国峰给她和她的小女儿,在村里的大樟树前拍了一张照片。沈爱香家里,有一张50年前与小女儿的合影,当时村里还没有一幢小楼,樟树前是大片的田野。如今,新老两张照片都挂在沈爱香的家里。
在大樟树下玩大的王玮琪,远远张望了一下村那头的大樟树。“我天天看,觉得这棵樟树从我有记忆起,就没变过样子。看了你拍下来的新老照片,还是有变化的。”
从村貌到村民,周国峰在几个月里,扛着相机上山入户,拍下三泉王村的一点一滴,也拍下三泉王村的时代之变。村民们都对他无比信任,想拍啥说一声,甚至觉得有啥值得拍,也知会他一声。
一天台风过后,山溪雨水充沛,涧流成了瀑布,层层叠叠,非常好看。村书记想起,这不是村里老人提过却很少有人见过的仙女瀑么。接到消息,没过多久,周国峰就赶到了,还带着另一位摄影师一起,两人趟着没过大腿的溪水细细拍了一下午。
“村里人会叫我来,帮助他们把一个宝贝的地方记录下来,这是对我的信任,我发自内心地愿意。”周国峰觉得帮村里拍照是自己份内的事。
王兴发是村里老一代里的文化人,爱研究村史。周国峰那次登门本来是给他做口述史的。在替王兴发家里翻拍老相片时,他从相框的背面发现了一张摄于1987年的三泉王村幼儿园全体师生的黑白合影,王兴发的儿子王忠也在里面。
循着这张照片,周国峰辗转联系上李仙梅老师和其中的数名孩子。35年前的师生再次相聚,都十分兴奋。“我没有很刻意地去找,真联系不上也就算了。我只想表达,当年的孩子像蒲公英一样散飞出去,有的落得远,有的落得近,从事着不同的工作,过着不同的生活。”
“三泉王村的每个人都对今后的生活抱有很大的信心,对养育他(她)们的三泉王村,都有一份愿意付出的热情和力量。特别是年轻人,他(她)们是推动这个山村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
记录下村里人的成长和生活轨迹,还原一代代村民的真实生活情况,是周国峰觉得这件事越做越有意义的地方。“拍摄一开始是任务,慢慢地就成为使命了。用镜头助力乡村共富,让村庄变得更美好,让村民的获得感变得更强,我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也就值得了。”
本版图片由周国峰提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