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隆基死后谁做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死后谁做皇帝(李隆基)祖母祖父唐玄宗在位期间注意拨乱反正,重视选拔人才,着重整治吏治,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能臣贤相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他重视边疆的管辖,对粟末靺鞨、南诏、回纥等进行封赏和威服,对外与多国交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边疆安稳、海晏河清、物殷俗阜。但执政后期的李隆基逐渐懈怠朝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又宠爱杨贵妃,决策一再失误,又纵容安禄山等塞外民族官员势大,本意是稳定边疆的稳定,却引来了安史之乱,将盛唐拉入泥塘。而李隆基在逃离长安的途中被迫处死杨贵妃,后来更是被迫成为太上皇。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 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47】。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唐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开元盛世的开创者

李隆基死后谁做皇帝(李隆基)(1)

李隆基画像

摘要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1】,在位时间达45年(712年-756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李隆基出生于武则天执政时期,生性英明果断,又多才多艺,虽长时间幽闭宫中,但心有大志,默默积蓄力量,于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让位于李隆基,李隆基初登基并未完全掌权,先天二年(713年)发动先天政变,除掉太平公主党羽,全面掌控唐王朝。

唐玄宗在位期间注意拨乱反正,重视选拔人才,着重整治吏治,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能臣贤相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他重视边疆的管辖,对粟末靺鞨、南诏、回纥等进行封赏和威服,对外与多国交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边疆安稳、海晏河清、物殷俗阜。

但执政后期的李隆基逐渐懈怠朝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又宠爱杨贵妃,决策一再失误,又纵容安禄山等塞外民族官员势大,本意是稳定边疆的稳定,却引来了安史之乱,将盛唐拉入泥塘。而李隆基在逃离长安的途中被迫处死杨贵妃,后来更是被迫成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 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47】。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人物关系

祖父

祖母

嗣父

伯父

父亲

母亲

姑姑

儿子

儿子

李治

武则天

李弘

李显

李旦

窦德妃

太平公主

李瑛

李亨

基本信息

本名

李隆基

主要成就

发动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铲除韦后集团和太平公主党羽,中兴唐室;开创开元盛世

别名

李三郎、唐明皇、唐玄宗

主要作品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霓裳羽衣曲》、《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所处时代

唐朝

年号

先天、开元、天宝

民族族群

汉族

谥号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出生地

东都洛阳

庙号

玄宗

出生日期

685年9月8日

尊号

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逝世日期

762年5月3日

陵寝

唐泰陵

在位时间

712年-756年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

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685年9月8日),李隆基出生于东都洛阳,其父为唐睿宗李旦,其母为德妃窦氏【1】。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正是李唐王室多灾多难的一年,李隆基的伯父唐中宗李显在位55天就被武则天与中书令裴炎联合起来废为庐陵王,流放均州(后去房州),不久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继位,李旦的处境不比李显好多少,虽为皇帝,却幽于宫中,不得听政,没有自由,军国大事均有武则天掌控【2】。

李敬业以匡扶社稷、支持李显复位之名在扬州起兵,被武则天强势镇压,裴炎试图逼武则天还政于李旦,被武则天杀害,此后李唐王室成员多遭迫害,李隆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

垂拱三年(687年)闰正月丁卯,三岁的李隆基被封为楚王【3】。后来李隆基一度被武则天过继给李弘做嗣子,承继香火,一说时间为永昌初(689年)【4】,一说时间为长寿中(692年-694年)【5】。

载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岁的时候,其父李旦被废除帝位,赐姓武氏,以皇嗣身份迁居东宫。【6】

天授三年(692年),年仅七岁的李隆基出阁,开府置官属【7】,在宫外生活,但时间极短,实际上从天授二年(691年)开始,唐睿宗李旦的儿子们和故太子李贤的三个儿子就被幽闭宫中,十几年不能出门庭【8】。

长寿二年(693年),宫中的官婢团儿诬陷皇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行厌咒之术来诅咒武则天,正月初二,两人朝见武则天的时候,被同时杀害,秘密掩埋于宫中某个地方,皇嗣李旦对此不敢言语。

窦氏被害之后,八岁的李隆基就由李旦的另一位妃子豆卢贵妃和李隆基的姨妈窦氏抚养,腊月初七,李旦的几个儿子就被降封,其中楚王李隆基被降封为临淄郡王【9】。

圣历元年(698年),在宫中幽闭七年之久的李隆基终于出藩,同年,武则天在经过了反复的权衡后秘密召回李显,皇嗣李旦自请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于是,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10】。

第二年,李旦被封为相王,兼任太子右卫率,而李隆基也开始领取职务,长安年间,历任右卫郎将、上辇奉御。

神龙元年(705年),李隆基升任卫尉少卿, 协助卫尉卿掌供宫廷、祭祀、朝会之仪仗帷幕。同年,武则天病情加重,在迎仙宫长生殿养病不上朝,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居中把持朝政,宰相张柬之联合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重臣在李显、李旦、太平公主的应许下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同时迫使武则天退位于李显【11】【12】。二十岁的李隆基尽管没有参与这场政变,但却目睹了政变的发生,这对他的影响很大。

唐隆政变

(详见“唐隆政变”词条)

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复位,相王李旦加封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张柬之等五位发动政变的重臣都封了王,在这些势力中,唐中宗李显相对来说势弱,为了巩固皇权,稳固自己的地位,他结交武氏家族,重用韦氏家族,打击五王,很快,包括张柬之在内的五王都遭到排挤和迫害【13】,而韦后干预国政,韦氏家族势力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阴谋篡权【14】。

韦后想效仿武则天,安乐公主想要做皇太女,而唐中宗李显又宠爱这对母女,更使得这对母女势大,排除异己,渐渐为唐中宗忌惮。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突然驾崩,有说法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谋害【15】,韦后迅速控制了朝堂,矫诏立李重茂为太子,不久登基为帝,而韦后成为皇太后临朝摄政,韦氏集团进一步扩大,就在这个时候,25岁的李隆基站出来拯救社稷。

李隆基此前在潞州待了两年,景龙四年(710年)因唐中宗南郊祭祀而回到京师,亲眼看到了韦氏集团的所作所为,自认有匡扶社稷之责的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谋划除掉韦氏集团,太平公主让儿子薛崇简跟着李隆基一起谋划此事。于是李隆基就与薛崇简、刘幽求、麻嗣宗、葛福顺、李仙凫、普润等人一起谋划诛杀韦后集团,原本有人建议李隆基将此事告知李旦,但被李隆基果断拒绝【16】。

七月二十日夜,李隆基率领刘幽求等数十人进入南苑,将近二更时,行动开始,葛福顺领兵闯入羽林营,斩杀韦璿、韦播、高嵩,策反羽林军,随后李隆基与刘幽求等人走出南苑前往玄武门,钟绍京带领工匠二百余人手持斧子锯子跟随。葛福顺领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李仙凫领右万骑攻打白兽门,随后负责护卫中宗灵柩的南牙一万骑兵也起兵响应,三更时分,他们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领兵进入内宫,镇守的士兵纷纷倒戈,很快,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上官婉儿纷纷被杀,李隆基又派兵将韦氏集团的重要成员一一杀死【17】【18】。

天明的时候,韦氏集团已经被诛灭,李隆基这才派人去告知李旦,李旦上前抱着李隆基,边哭边表达了对李隆基的肯定和感谢。

唐隆政变后,李旦复位,李隆基因有“除天下之祸、拯天下之危”的大功,又有宋王李成器的一再相让,遂被立为皇太子【19】。

先天政变

(详见“先天政变”词条)

太平公主屡次在政变中立功,李旦复位之后很是倚重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每次入朝奏事都和李旦坐在一起谈上一会,每当宰相议事的时候,唐睿宗都要先问是否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太平公主想要做什么,唐睿宗没有不同意的,朝中百官也有很多依靠太平公主平步青云,可以说太平公主的权势甚至在唐睿宗之上【20】。

期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也由原本的合作关系变为敌对关系,太平公主觉得李隆基精明能干不好控制,遂产生了易太子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拉拢朝中重臣要易太子,李隆基自然不愿意大权旁落,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唐睿宗夹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左右为难,他索性在景云二年(711年)颁布诏书命太子监国,又于景云三年(712年)不顾太平公主的劝阻让位于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建议下,唐睿宗退位后仍旧有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和重大刑狱政务的决定权,其余政务由李隆基决断【21】。

唐睿宗退位后,太平公主依旧权势很大,宰相多出其门,文武百官很多都依附于她,对李隆基形成很大的掣肘,两人矛盾急剧加深,太平公主联合自己的党羽谋划废掉李隆基,甚至还与宫女合谋准备毒死李隆基【22】。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欲在七月四日发动叛乱,唐玄宗知道后就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先下手为强,七月三日,唐玄宗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将常元楷、李慈、贾膺福、李猷、萧至忠、岑羲等人斩首,窦怀贞自缢【23】。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中三天才出来,被赐死在家中,随后太平公主的儿子和党羽共数十人被杀,史称先天政变。

政变的第二天,太上皇李旦就下诏将军国政刑全部交由李隆基,自己搬到了百福殿,不再过问政事【24】。李隆基得以全面亲政,将年号改为开元。

开元盛世

(详见 “开元盛世”词条)

开元初年,年富力强的李隆基面对的是一个很不乐观的局面:唐代自神龙政变开始,经过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再到先天政变,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有四次大的政变,朝廷极大的伤了元气,卖官鬻爵严重、吏治极为混乱,还有贪污腐化现象,唐中宗和唐睿宗都没能改变这样的局面,而李隆基则雄心勃勃的开始了治天下。

他选拨人才,整治吏治,裁汰冗员,精简机构,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宰相的辅佐下,将大唐带向了鼎盛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国力强盛、边境安稳、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百姓殷富、路不拾遗【25】。

开元十三年(725年),为彰显国力的强盛,唐玄宗在张说的主持下携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四夷酋长扈从从东都洛阳出发东行封禅泰山【26】,这是这是对唐玄宗的认可,他继位后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干练果断,在一班能臣猛将的辅佐下给大唐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从而有了开元盛世。

玄宗怠政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以“海内丰稔,四方无事”而沾沾自喜,他从励精图治变为懈怠朝政,从勤俭节约变为挥霍无度,从艰苦奋斗走向安于享乐,而大唐也因此从开元盛世走向天宝之乱,这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历史的除去李隆基,还有四个关键人物:武惠妃、李林甫、杨贵妃、杨国忠。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林甫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并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起担任宰相【27】。

对于李林甫拜相这件事,宰相张九龄是不赞同的,但唐玄宗还是让李林甫成了宰相【28】,后来,张九龄和李林甫就一些具体问题经常发生对立,摩擦不断,比如在废立太子这件事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经常因为母亲的失宠而心中又怨恨,大发牢骚,武惠妃知道后,就对李隆基说:“太子阴谋网罗党羽,想要谋害我们母子,而且斥责皇上。”【29】

李隆基听后大怒,将宰相们找来,想要废掉太子和鄂王、光王,张九龄从国家的稳定来考虑,认为太子是国之根本,不可轻易动摇,为了说服李隆基,他列举了历史上因为废太子而出现动乱的例子。李林甫则通过一名宦官向李隆基传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是陛下的家事,没有必要问别人。”在这件事,李隆基采纳了张九龄的建议,并没有废太子。【30】

但这一年的冬天,张九龄和裴耀卿都因为李林甫咬住严挺之一事不放而受到牵连被罢相,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成为中书令,为宰相之首。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很善于揣摩李隆基的心思,对上,他迎合李隆基的需要,对下,他嫉贤妒能、排除异己,对朝廷的支配越来越游刃有余,有说法是,从736年起至752年李林甫死亡为止,这段时期的特点是李林甫的“独裁”【31】,这种说法或许不那么准确,但可见李林甫对朝廷的控制。

而李隆基则在李林甫为相期间越来越将时间都用在了自己的家事上,用在了享乐上,越来越不再起积极地政治作用。【31】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再次在武惠妃的授意下上奏说太子李瑛、 鄂王李瑶与光王李琚联结太子妃的哥哥驸马薛锈图谋不轨,李隆基也再次召集宰相商议,李林甫依旧是那个态度:“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这些臣子不应该参与。”李隆基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将三个儿子废为庶人,最后赐死,还有数十人因此被流放。【32】

就在三人被李隆基赐死的同一年冬天,武惠妃病逝,对此,李隆基很是悲痛,后宫三千无一人是解语花,于是有人就提到了杨玉环,说她 “姿质天挺,宜充掖廷”,李隆基遂对杨玉环动了心。但当时的杨玉环是寿王李琩的王妃,所以为了得到杨玉环,李隆基破费了一番心思,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李隆基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让杨玉环出家为道士,号“太真”。【33】

五年后,即天宝四载(745年),李隆基将韦昭训的女儿册为寿王妃,又册杨玉环为贵妃【34】,由此,杨贵妃真正成为李隆基的妃子。杨贵妃懂音律、善歌舞又极为聪慧,很得李隆基的宠爱,为了讨杨贵妃欢心,李隆基费尽心机,宫中为贵妃织锦刺绣的工人有七百人,司雕刻铸造的也有几百人【35】。李隆基为了杨贵妃将奢侈做到了极致,杨家也因为杨贵妃的得宠而得势,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都成为国夫人,在京师有府邸,而族兄杨国忠也因此平步青云,做到了宰相。

后宫有杨贵妃,外廷有李林甫和杨国忠,李隆基统治下的唐王朝,内部的政治日渐紊乱,危机四伏。

安史之乱

(详见“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词条)

当李隆基懈怠朝政、耽于享乐的时候,唐王朝已经危机四伏,边境安定的局面也被打破了。初唐以来出现了很多蕃将,但并不委以大将之任,开元年间,李隆基设置节度使后,也都是汉人充任节度使,其中,不少是文官,政绩好的可以成为宰相,张嘉贞、张说等都是因此成为宰相,李林甫做宰相的时候,为了杜绝这种“出将入相”的现象,就建议李隆基:“ 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36】

李隆基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自此之后,蕃人如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等都成为节度使而专掌一方,在镇内手握军事、行政、财政、人民、土地等大权【 37】,节度使制度与募兵制相结合,使得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边镇军也在不断增加,达到了四十八万六千九百人,而长安宿卫不过才十二万人,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这种局面很容易让节度使养出骄恣和非分的野心,比如安禄山。

安禄山以平卢节度使兼任范阳、河东两节度使,共掌握这三大边镇的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安禄山早有异志,并且在范阳早有准备,但他并没有真的起兵,至少李林甫做宰相的时候,安禄山坐镇的东北还是稳定的,他很害怕李林甫,尽管远在东北,与京师的很多官员关系都不错,又有杨贵妃和李林甫为他说好话,唐玄宗很宠信他,也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种平衡在李林甫死后被打破了,杨国忠不喜欢安禄山,经常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会反的话,李隆基也将安禄山召进京师来试探他,安禄山虽然进了京完美躲过了这一劫,取得了李隆基的信任,但这也激起了他的反志。

天宝十五载(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率领三镇兵力会同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之众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入朝讨伐杨国忠【 38】。

对于安禄山反叛这件事,李隆基和杨国忠这对君臣的反应值得思考,李隆基最初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反,他觉得是恨安禄山的那些官员故意捏造事实。安禄山反叛六天后,李隆基才得知安禄山是真的反了,赶紧召宰相商量对策,杨国忠信心满满地说:“现在反叛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他的部下将士都不想反,用不了十天,安禄山的头颅就会被送到行在。”李隆基对杨国忠的话丝毫不怀疑【 39】。

结果安禄山不过月余就攻进了洛阳,当时海内承平已久,百姓几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叛军所经之地,都望风瓦解,或开门迎接、或弃城逃跑、或被叛军所杀,叛军一鼓作气就冲进了洛阳。

对此,李隆基的反应不仅仅是慢了几天,更是频频决策失误,临时招募的士兵没有经过训练,缺乏战斗经验,在叛军面前战斗力很低,后来封常清和高仙芝不得不坚守潼关不出,而李隆基又听了监军边令诚的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40】,起用已经因中风病废在家的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镇守潼关。

哥舒翰率军二十万易守难攻的潼关闭关固守,安禄山久攻不下,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哥舒翰自然不肯,结果李隆基在杨国忠的谗言下,一再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无奈,只得领军出关迎战,最终,20万大军只剩下了8000人逃回潼关【 41】。

作为长安的屏障,潼关的失守让平叛战争急转直下,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十二日,李隆基想要御驾亲征被劝阻,当天晚上,李隆基就秘密谋划着出逃长安,他让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准备马匹和集结禁军【42】,第二天天刚亮,就带着部分后妃、皇室成员和宠臣出发离开了长安。

等他们到达马嵬坡的时候,护卫军不肯继续前行,陈玄礼向李隆基表达了护卫军的诉求,即诛杀与胡人一起谋反的杨国忠,等到杨国忠及其同党、家人被诛杀后,将驿站围起来的众护卫并未散去,李隆基让高力士去问原因,众护卫认为杨国忠已经伏诛,杨贵妃也不应该再侍奉李隆基,也该处死,李隆基无奈,只得让高力士赐杨贵妃自尽【43】。

马嵬兵变后,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兵分两路,李隆基继续入蜀,而李亨留下来安抚百姓,后北至灵武,组织兵力平叛。

凄凉晚年

天宝十五载(756年)八月初一,李隆基一行到达蜀都府衙门,李隆基下诏书,有罪己的意思,并且依旧命太子诸王集中军队平叛,而他自己在巴蜀与群臣重整朝纲,大赦天下。当时的李隆基还不知道,早在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就已经在灵武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当灵武的使者到达蜀都后,李隆基只得接受事实,自称太上皇,军国大事由皇帝处理,再报告他知道就可以,等到两京收复,他不再过问政事【44】。这是一种无奈之举,是李隆基出逃长安带来的悲剧。

等到第二年收复两京之后,唐肃宗李亨遣使迎太上皇李隆基回京。李隆基抵达京师后,文武百官、京城士庶夹道欢迎,莫不涕泪纵横,这是李隆基凄凉晚年的开始,回到京师后,李隆基以太上皇的身份住进了兴庆宫,不再过问政事,当时陈玄礼、高力士还都侍候在他身边,而玉真公主和旧时的宫女、梨园弟子等经常陪李隆基娱乐,虽然憋屈但至少身边有旧人陪。

后来,李辅国见到李隆基到勤政楼,得百姓高呼万岁,遂离间唐肃宗李亨和太上皇李隆基的关系,并说这都是李隆基身边人搞的阴谋,病中的李亨不高兴,李辅国矫诏将李隆基迁到了西内甘露殿。当时护送李隆基的人只是二三十个老弱之人,等到了交叉口,四面八方出来很多李辅国安排的执刀侍卫,吓得李隆基好几次掉下马来,高力士大声斥责了李辅国并要求李辅国为李隆基牵马,将李隆基平安送到了甘露殿。不久,高力士、陈玄礼等人都在李辅国的安排下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李隆基身边的旧人纷纷被迫离开,他成了一个孤家寡人,很是凄惨,后来照顾李隆基的人都是唐肃宗安排的新人,并不能抚慰李隆基【45】【46】。

上元二年四月甲寅(962年5月3日),郁郁寡欢的李隆基驾崩于神龙殿,时年78岁,群臣上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是玄宗, 广德元年(763年)三月辛酉葬于泰陵。【 47】

为政举措政治

改革宰相制度

唐朝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宰相有两类,其一就是三省的最高长官,这是天然宰相,多不设置【48】;其二就是以他官居宰相职,主要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两种,是事实上的宰相。

这有利于皇对相权的控制,但同时这也是唐初朝政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即宰相太多,许多人任期又很短,宰相班子庞大臃肿,很难有效地处理政务。到了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削减宰相的数量,同一时期只有两到三个宰相,其中一个为主,处于支配地位,在制定政策时起决定作用,另一个或者两个则为辅,主要就是服从和执行【49】【50】。

这使得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逐渐合并,权利稳步地集中于宰相们,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使决策、行政一体化。唐玄宗时期除宰相制度改革外,还有御史台的改组,御史台机构重回单一,这标志着试图系统地重新统一官僚机器的活动的开始【50】。

整治吏治

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大革其滥,十去其九”【51】;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52】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

设置专使

李隆基在正常的官僚体系之外任命专使来处理关键事务,比如宇文曾被任命为检括逃脱政府记录的户口的监察御史,成功使80万户及其土地于8世纪20年代初期入籍,对稳定财政很有帮助;裴耀卿曾被任命为负责水路运输的转运使,改善了大运河漕运,是朝廷可以永久性的迁回故都。

当时有成群的学者在正规的行政机构外行使着专使的权力【53】。

经济

开元初期,户口逃亡现象很严重,很多农民为赋役所累逃离原籍,导致全国户籍大大减少,影响了朝廷的税收,宇文融针对这一现象上奏李隆基,建议检括逃户,增加租赋收入,这正中李隆基下怀,李隆基命他制定检括之法【54】。随后,李隆基将宇文融拟定的括户方针和具体办法颁行天下, 颁发《置劝农使诏》,以宇文融为专使巡行州县便宜从事。

宇文融很快就在地方获得了成功,使括户括田、客户附籍和赋役改革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成效,括户所得八十余万【55】。

这极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天宝十三年(754年),是唐代的极盛之世,全国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县,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乡,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口。史载:“户口之盛,极于此”【56】。

军事

改革兵制

唐初实行的兵制是府兵制,后来,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影响了军队的兵源。开元年间,士兵逃跑的现象很严重,军队战斗力下降,张说建议招募壮士,护卫京师【57】,由此建立雇佣兵,出现了职业军人,原来的府兵制渐渐被募兵制取代。

此后,边防军和京师的北军几乎全由职业军组成,国家负责供养他们,新的兵制为唐王朝提供了对付外来威胁的极为有效的防御【58】。

设立节度使

李隆基在位期间,设立十大节度使,北方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这些成为固定的军区。节度使权力极大,专掌一方,在镇内手握军事、行政、财政、人民、土地等大权【37】。

而节度使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在天宝末期统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力近十九万,而李隆基的养子王忠嗣曾统领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四镇,兵力近二十七万,远远超过京师护卫军的兵力。

这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文化

抑制佛教

李隆基在继位初期采取了各种抑制佛教寺院的措施,开元二年(714年),李隆基下令削减全国僧侣的数量,有一万二千多人还俗;开元十年(722年),政府对寺院土地进行登记,并限制僧侣永远拥有的财产的数量;开元十五年(727年),政府又减少乡村未经登记的小祠坛;开元十七年(729年),里布的祠部开始造册,全面登记所有的佛僧以确立佛僧的地位和防止滥发度牒;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鸿胪寺负责对佛僧的管理【59】,这些措施都是在抑制佛教。

图书建设

李隆基在位期间很重视图书建设,开元三年(715年),褚无量、马怀素在侍宴的时候谈到了经籍,李隆基说:“内库都是太宗、高宗时期遗留下来的旧书,经常让宫人管理,但有些残缺并没有进行补辑,篇卷错乱,难以检阅,你们要为朕好好整理。”

到了开元七年(719年),李隆基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等到四部书完成,李隆基还特意让文武百官到乾元殿东廊观看,规模之大,众臣皆叹。开元九年(721年),殷践猷、王惬、韦述、余 钦、毋煚、刘彦真、王湾、刘仲等众多学者重修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60】。

开元十年(722年),李隆基又在东宫丽则殿设立丽正书院,第二年又建立集贤书院,用以藏书、校书。

开元时代藏书为唐一代最盛之时。总数达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经、佛经2500余部。长安、洛阳各藏有四部书,分为甲、乙、丙、丁,排列经、史、子、集四库。史称“开元文集最备”,所藏达7万卷,命集贤院学士张说等47人分司典籍【61】。

科技

开元五年(717年),李隆基得知一行和尚机敏聪慧、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天文历法、阴阳和五行,遂将他征召进京,住在皇宫光大殿内,方便李隆基向他询问安定国家、抚慰百姓的方略,每每一行和尚都能给出恰当的建议。

李隆基诏令一行和尚参考前代各家历法,改写新的历法,一行和尚研制出了测定太阳运动和星辰位置的黄道游仪,之后一行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问大地测量工作,这次测量提供了相当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

一行和尚还擅长著书立说,撰写《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和《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还借鉴《周易》写成《开元大衍历经》(即《大衍历》)【62】。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六编第二章五:“一行在梁令瓒和南宫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编撰了《大衍历》;当时很少经过这样充分准备而后编造的历法,因而大衍历被称为唐历之冠,列为好历,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外交

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和包容的时代,尤其是李隆基在位期间,因着开元盛世的开启,国际贸易和佛教不断增加的重要性导致了数量巨大的商人、遣唐使、艺人、学者和朝圣者等纷纷来唐,他们大部分都集中于主要的城市(诸如长安、洛阳、广州、敦煌等),与唐朝进行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63】。

当时亚非地区和唐王朝通使交好的国家就有70多个,唐朝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各地还设有商馆招待外商、有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单就当时的长安来说,就汇集了大量的各国来宾,国子监更是有不少外国留学生。

艺术成就书法

李隆基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书法家,在唐朝书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旧唐书》中记载李隆基“ 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 唐代书法家窦臮在《述书赋》中说:“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北宋书法家在《古今法书苑》中说:“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由此可见李隆基的书法水平,传世书迹有很多,比如著名的有《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

其中, 《鹡鸰颂》是李隆基书法墨迹传世的唯一孤本,可谓稀世珍宝。 《鹡鸰颂》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

明代书画收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评此帖说:“结构精谨,笔法纵横”。明代晚期书画名人詹景凤在《东图玄览编》中说:“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巘在《承晋斋集闻录》中说:“顿挫提空,得褚之趣,开米之门”。清代书画鉴赏家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说:“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清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 清代书法家王文治也评论说:“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由此可见历代书法家对此帖的推崇。

音乐

李隆基爱好音乐,且极有音乐才华,对唐朝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旧唐书·志·卷八》中记载:“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新唐书·志·卷十二》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

李隆基擅长演奏多种乐器,比如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等,而且水平很高,尤其是羯鼓,宰相宋璟就说玄宗打羯鼓的时候,“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完全是专业级水平,这还不是李隆基最擅长的,他最擅长的还是作曲,作品有 《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等百余首乐曲,还制定了《色俱腾》、《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创作了多首羯鼓独奏曲。

李隆基不仅自己喜爱音乐,创作乐曲,他还注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李隆基登基之后,在皇宫立设教坊,相当于现在的艺校,用来培养专门的表演人员,而他则像这所艺校的校长兼教授,经常亲自坐镇,在处理完政务之后,就到禁苑中的梨园附近指导音乐歌舞人员,在他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能立刻察觉,并予以纠正。也因此,这些表演人员自称是皇帝弟子,也叫做梨园弟子【64】。后来,梨园就成了戏曲界的代称,而李隆基则是梨园鼻祖。

诗词散文

李隆基诗词散文,因为太多,此处不全部列出,只列出部分,选自《全唐文》之卷二十一、二十二,另外,诗词名句网收录李隆基的64首诗,这里同样只列出了几首。

《喜雨赋》

《鹡鸰颂(并序)》

《答贾曾令》

《将行释奠礼令》

《受禅制》

《襃魏知古进诗手制》

《赐魏知古手制》

《命张说等与两省侍臣讲读制》

《放散围兵制》

《封张暐制》

《授张说中书令制》

《大赦制》

《赏定策功臣制》

《遣使宣抚诸道制》

《加封魏知古陆象先制》

《科屠割刑人骨肉者制》

《封张说褚无量制》

《幸东都制》

《封突厥可汗夫人吕氏孙氏制》

《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

《封郭虔瓘郭知运制》

《征突厥制》

《加宋王成器开府仪同三司制》

《放散围兵制》

《答张说进上党旧宫述圣颂制》

《斥李峤制》

《加刘幽求实封制》

《幸凤泉汤制》

《封叶法善越国公制》

《举堪充将帅制》

《黜陟内外官制》

《幸凤泉降所过地方刑罪制》

《授卢怀慎同平章事制》

《并州置天兵军制》

《禁百官与僧道往还制》

《薛讷除名为庶人制》

《移蔚州横野军於代郡制》

《命李延昌等屯兵秦州制》

《亲征吐蕃制》

《立郢王嗣谦为皇太子制》

《量赏租庸如数制》

《禁厚葬制》

《赠王海宾左金吾卫大将军制》

《授卢怀慎黄门监制》

《禁畜别宅妇人制》

《赐隐士卢鸿一还山制》

《春令行赦制》

《命徵辟东宫官属制》

《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过晋阳宫》

《喜雨》

《端午》

《千秋节赐群臣镜》

《送张说巡边》

《梅亭》

《忆梅妃》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幸蜀西至剑门》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同刘晃喜雨》

后世评价
  • 《旧唐书》:开元之初,贤臣当国,四门俱穆,百度唯贞,而释、 老之流,颇以无为请见。上乃务清净,事薰修,留连轩后之文,舞咏伯阳之说,虽 稍移于勤倦,亦未至于怠荒。俄而朝野怨咨,政刑纰缪,何哉?用人之失也。自天 宝已还,小人道长。如山有朽坏,虽大必亏;木有蠹虫,其荣易落。以百口百心之 谗谄,蔽两目两耳之聪明,苟非铁肠石心,安得不惑!而献可替否,靡闻姚、宋之 言;妒贤害功,但有甫、忠之奏。豪猾因兹而睥睨,明哲于是乎卷怀,故禄山之徒, 得行其伪。厉阶之作,匪降自天,谋之不臧,前功并弃。惜哉!【65】
  • 《新唐书》: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 几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 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 哉!可不慎哉!【66】
  •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在8世纪50年代后期撰写玄宗期历史的历史学者来说,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在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但后来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以致帝国的行政和资源过分紧张,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但所有学者都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统治者,他给当时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67】
  • 《资治通鉴》:明皇恃其承平,不思后患,殚耳目之玩,穷声技之巧,自谓帝王富贵皆不我如,欲使前莫能及,后无以逾,非徒娱己,亦以夸人。岂知大盗在旁,已有窥窬之心,卒致銮舆播越,生民涂炭。乃知人君崇华靡以示人,适足为大盗之招也【68】。
  •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69】
  • 崔群:“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廷、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分也。”【70】
  • 元稹:①“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宁,人无争端,而卿大夫羞以赃罪鞫人於圣代矣,况伺察乎?由是网漏吞舟,视盗不谨,寇羯乘衅,勃为妖氛,天下持兵,垂七十载。” ②“明皇承之,能大其业,六戎八蛮,莫不贡奉,由是庶尹弛政,庶吏弛刑,视人不勤,视盗不谨,燕寇勃起,洞无藩篱,六十有七年,兵革大试,其何事哉,据安逸而易萌渐也。”【71】
  • 崔植:“明皇守文继体,尝经天后朝艰危,开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杰,动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72】
  • 何去非:“明皇以英果之气,起平内难,遂袭大统,可谓谊主矣。然狃于承平晏安之久,府卫之制一切废坏,尽推其权以假边将。禄山虎视幽蓟,横制千里,而军中之吏凡三千人。故范阳之变一起,天下大震,徒驱市人以婴其锋。”【73】
  • 苏辙:“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74】
  • 邱濬:“后世人主若唐玄宗、德宗、宋之徽宗皆恃其富盛而不谨於几微,遂驯致於祸乱而不可支持之地,谨剟於篇以垂世戒。”
  • 王夫之:“若唐玄宗之晚节,未尝安危而利灾也,特以沉湎酒色,而卒致丧败,则虽知张九龄之忠,而终幸李林甫之能宽假以征声逐色之岁月,故言之而必不听。”
  • 毛泽东:中国历史上有好多东西没有传下来。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他是懂艺术的,他是导演,也会打鼓,但是没有把东西传下来。【75】
后世纪念陵寝墓地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献皇后杨氏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金粟山是李隆基早在开元十七年(729)为自己选中的陵墓地址【76】【77】。

唐泰陵是典型的大唐皇陵风格,也是依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据考证,泰陵规模宏大,陵内封地方圆约38公里,设置分内外两城,仿唐长安城而建,内城设置四个门,泰陵四门(尤其是神道两侧)也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艺术品,至今,神道两侧三十四对石刻基本保存完好,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宝应元年(762年)李隆基病逝后,于第二年的三月十八日葬于泰陵,除元献皇后与李隆基合葬泰陵外,唯一的一座陪葬墓就是高力士墓。

泰陵自从建成之后,几经战火,遭到不小的破坏,宋太祖曾下令对泰陵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后来就是乾隆年间,山西巡抚毕沅也曾下令修葺泰陵。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对泰陵也进行了修缮,现如今,唐泰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造像

以高力士、杨思勖为首的宦官群体,借与唐玄宗同往东都洛阳之机,在龙门石窟为唐玄宗祈福,敬造西方无量寿佛一铺十九龛,开元六年(718年)六月龛像完工,七月三十日树碑勒石以纪。【78】

轶事典故呵斥武氏

李隆基从小就是一个心有大志的人,他七岁的时候出阁,到宫外去生活。按照规定,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他会到宫中拜见武则天。有一次李隆基又进宫朝拜,遇到了正当值的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武懿宗是武则天的堂侄,很得武则天重用,性格比较跋扈,很是目中无人,即便是对李唐王室成员也多看不上,更不用说李隆基这个只有七八岁的小孩子了。

所以当他看到李隆基进宫来了,而且还仪卫严整,颇有气势,就想着折辱一下李隆基,上前辱骂李隆基的卫队,李隆基作为皇家人,丝毫不惧怕武懿宗,大声说:“这是我们家的朝堂,关你什么事?胆敢压迫我的仪仗?”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很是惊异,就特别宠爱李隆基,但没过多久,出阁的李隆基再次入阁,依旧是幽闭宫中【79】。

成人之美

开元年间,李隆基下令让宫人给边疆的将士缝制寒衣,当大批量寒衣送至边关后,有一士兵在短袍中发现了一首诗,这首诗即为《袍中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畜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

士兵不认识字,就将诗交给了军中的长官,长官看后就送回了京师,诗很快到了李隆基的手中,李隆基是一个感情丰沛的人,看完诗之后大受感动。诗中,那名宫人由同情边关的将士,想到自己在深宫的寂寞,不免产生了共鸣,投入了感情,想象自己密密针线缝制的衣裳会送到怎样的一名将士身上,然想象只能是想象,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只能寄托于来世。

李隆基决定找出这名宫女来,他将诗遍示六宫,说:“谁写的这首诗,说出来,不要隐瞒,我不会治罪于你。”有一个宫人承认了,说自己“罪该万死”,李隆基很是怜悯她,就对她说:“我给你结今生的缘分。”然后让宫人出宫嫁给了那名士兵【80】。

占筮蓍立

景龙二年(708年),李隆基兼任潞州别驾,不久,又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到了潞州的李隆基遇到的符瑞不断,比如说州境有一条黄龙在白天飞上了天,再比如说李隆基曾有一次外出打猎,头上有紫色云彩出现,这样的事前后有19件。

景云四年(710年),唐中宗决定在南郊祭祀,李隆基也要进京朝见,在即将进京的时候,李隆基专门找来术士韩礼占筮,以蓍问卜福祸。结果韩礼在占筮的时候,蓍草有一根茎独自站立着,韩礼大吃一惊,对李隆基说:“蓍草独立,这是非同寻常的奇瑞,秘不可传。”【81】

李隆基进京后不久,唐中宗突然驾崩,李隆基秘密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

李杨爱情

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历来为人津津乐道,文人墨客也喜欢讲述这个故事,所以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见到李杨的爱情故事,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传》、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还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等等。

李杨爱情太过轰动,他们的爱情开在盛世,败在安史之乱,恰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李隆基懈怠朝政、耽于享乐的一个最好说明。

家庭成员后妃

皇后

王皇后(原配,开元十二年(724年)被废为庶人,唐代宗时期恢复皇后封号)【82】;武惠妃(追赠贞顺皇后)【83】;杨贵嫔(唐肃宗李亨生母,追赠元献皇后)【84】

夫人(正一品)

董贵妃(初为良娣)【85】;杨淑妃(杨真一,原为良娣,开元中出家,天宝八年去世)【85】;武贤妃(原为良媛,与武惠妃是否为同一人,待考)【85】;杨贵妃(杨玉环,原为寿王妃,道号“太真”)【86】;赵丽妃【87】;刘华妃;钱德妃;卢贤妃(原为美人);韦顺妃(韦秀,永寿公主之女)【88】皇甫淑妃(原为德仪,追封淑妃)【89】

九嫔、六仪(正二品)

林昭仪【90】;武贤仪;郭顺仪(出身唐代著名士族太原郭氏);郭婉仪;董芳仪

婕妤、美人(正三品)

柳婕妤;高婕妤(原为才人,追封婕妤);钟美人;王美人;杜美人;张美人(张七娘)

才人(正四品)

刘才人、阎才人;陈才人;郑才人;常才人;张才人;赵才人;莫才人

其他

项氏;郝氏(父郝洽);崔氏(崔湜长女);崔氏(崔湜次女);鸾儿

存疑

江采萍,封号梅妃。梅妃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有三种不同的声音,一说杜撰,一说真实存在,还有一说是暗指。有《梅妃传》专门记载梅妃的事迹,但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均不见记载。

子女

皇子【91】

公主【92】

1

奉天皇帝(靖德太子、郯王)李琮(母刘华妃)

永穆公主(母柳婕妤,下嫁王繇)

2

废太子(郢王)李瑛(母赵丽妃)

临晋公主(第2女,母皇甫德仪,下嫁郑潜曜)【93】

3

唐肃宗李亨(母杨贵嫔)

常芬公主(下嫁张去奢)

4

棣王李琰(母钱德妃)

唐昌公主(第4女,下嫁薛锈)【94】

5

鄂王李瑶(母皇甫德仪)

孝昌公主(夭折)

6

靖恭太子(甄王)李琬(母刘华妃)

常山公主(第6女,下嫁薛谭,又嫁窦泽)【94】

7

夭折

灵昌公主(夭折)

8

光王李琚(母刘才人)

齐国公主(第8女,母杨贵嫔,先封为兴信公主,又封为宁亲公主,下嫁张垍,又嫁裴颍,末嫁杨敷)【94】

9

夏悼王李一(母武惠妃)

万安公主(天宝年间出家做道士)

10

夭折

上仙公主(母武惠妃,夭折)

11

夭折

怀思公主(号登真,夭折)

12

仪王李璲(母刘华妃)

晋国公主(母张才人,先封为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

13

颍王李璬(母高婕妤)

新昌公主(下嫁萧衡)

14

怀哀王李敏(母武惠妃)

卫国公主(先封为建平公主,下嫁豆卢建,又嫁杨说)

15

怀哀王李敏(母武惠妃)

真阳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苏震)

16

永王李璘(母郭顺仪)

信成公主(母阎才人,下嫁独孤明)

17

夭折

楚国公主(先封为寿春公主,下嫁吴澄江)

18

寿王李琩(母武惠妃)

昌乐公主(母高才人,下嫁窦锷)

19

夭折

永宁公主(下嫁裴齐丘)

20

延王李玢(母柳婕妤)

宋国公主(先封为平昌公主,下嫁温西华,又嫁杨徽)

21

盛王李琦(母武惠妃)

太华公主(第21女,母贞顺皇后,下嫁杨锜)【95】

22

济王李环(母钟美人)

寿光公主(第22女,母赵才人,下嫁郭液)【96】

23

信王李瑝(母卢美人)

乐城公主(第23女,下嫁薛履谦)【96】

24

义王李玼(母阎才人)

咸宜公主(母贞顺皇后,下嫁杨洄,又嫁崔嵩)

25

陈王李珪(母王美人)

宜春公主(母林昭仪,夭折)

26

丰王李珙(母陈才人)

广宁公主(母董芳仪,下嫁程昌胤,又嫁苏克贞)

27

恒王李瑱(母郑才人)

万春公主(母杜美人,下嫁杨朏,又嫁杨锜)

28

夭折

新平公主(母常才人,下嫁裴玪,又嫁姜庆初)

29

凉王李璿(母武贤仪)

寿安公主(李虫娘,母曹野那姬,下嫁苏发)

30

汴哀王李璥(母武贤仪)

说明

• 《新唐书》说唐玄宗有29九,实际列出30女,其中的普康公主疑为唐懿宗之女。【97】• 唐玄宗第二十三女在《新唐书》中记载为乐城公主,《全唐文·卷二十四》之《封寿光公主乐成公主制》【96】中则为乐成公主,应为同一人。• 《全唐文·卷二十四》中有《封高阳公主制》【98】,这其中的高阳公主不知道是《新唐书》中漏掉的一位公主还是某位公主曾使用过的封号。

影视形象

类型

剧名

扮演者

年份

类型

剧名

扮演者

年份

电影

《杨贵妃》

陈宝琦

1927

电视剧

《杨贵妃》

思维

1976

《杨贵妃》

舒适

1939

《剑仙李白》

王伟

1983

《梅妃》

吕玉堃

1941

《珍珠传奇》

吴风

1984

《杨贵妃》

吴楚帆

1947

《杨贵妃》

宗华

1986

《杨贵妃》

王元龙

1955

《一代公主》

侯冠群

1986

《杨贵妃》

森雅之

1955

《唐明皇》

刘威

1990

《杨贵妃》

严俊

1962

《武林奇缘》

黄春伯

1994

《杨贵妃》

刘文治

1992

《昆仑奴》

黄奕良

1994

《杨贵妃后传》

蓝天野

1996

《天师钟馗之杨贵妃》

陈泰鸣

1994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

黎明

2015

《前世冤家》

汤镇宗

1995

《妖猫传》

张鲁一

2017

《大明宫词》

杨昊飞、谢苗、吴军忱

1999

《杨贵妃》

江华

2000

《天子寻龙》

陈浩民

2003

《大唐歌飞》

唐国强

2003

《神鬼八阵图》

张谦

2006

另有:

《大唐芙蓉园》

赵文瑄

2007

纪录片

《大明宫》

黄河

2009

《大唐游侠传》

汤镇宗

2008

网剧

《快递先生与贵妃小姐》

詹剑林

2017

《杨贵妃秘史》

黄秋生

2009

《李白》

刘德凯

2009

《太平公主秘史》

张翰

2012

《唐宫燕》

王可

2013

《大唐荣耀》

秦汉

2017

《宫心计2:深宫计》

马浚伟

2018

《长安十二时辰》

冯嘉怡

2019

参考资料

【1】《旧唐书·本纪·卷八》: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于东都。

【2】《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光宅元年甲申: 中宗欲以韦玄贞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二月,戊午,太后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中宗曰:“我何罪?”太后曰:“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乃幽于别所。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3】《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垂拱三年丁亥:春,闰正月,丁卯,封皇子成美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

【4】《新唐书·列传·卷六》: 永昌初,以楚王隆基嗣。

【5】《旧唐书·列传·卷三十六》太子无子,长寿中,制令楚王讳继其后。

【6】《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天授元年庚寅: 乙酉,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

【7】《旧唐书·本纪·卷八》:三年闰七月丁卯,封楚王。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阁,开府置官属,年始七岁。

【8】《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天授二年辛卯: 义丰王光顺、嗣雍王守礼、永安王守义、长信县主等皆赐姓武氏,与睿宗诸子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馀年。

【9】《旧唐书·本纪·卷八》: 长寿二年腊月丁卯,改封临淄郡王。

【10】《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圣历元年戊戌: 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壬申,立庐陵王哲为皇太子,复名显。赦天下。

【11】《旧唐书·本纪·卷七》: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监国,总司庶政。大赦天下。

【12】《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神龙元年己巳

【13】《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一》

【14】《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景云元年庚戌:五月,丁卯,许州司兵参军偃师燕钦融复上言:“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宗社。”

【15】《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景云元年庚戌: 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得幸于韦后,恐事泄被诛;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餤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

【16】《旧唐书·本纪·卷八》: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上乃与崇简、朝邑尉刘幽求、 长上折冲麻嗣宗、押万骑果毅葛福顺李仙凫、宝昌寺僧普润等定策诛之。或曰: “先启大王。”上曰:“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

【17】《旧唐书·本纪·卷八》: 遂以庚子夜率幽求等数十人自苑南入,总监钟绍京又率丁匠百余以从。分遣万骑往 玄武门杀羽林将军韦播、高嵩,持首而至,众欢叫大集。攻白兽、玄德等门,斩关 而进,左万骑自左入,右万骑自右入,合于凌烟阁前。时太极殿前有宿卫梓宫万骑, 闻噪声,皆披甲应之。韦庶人惶惑走入飞骑营,为乱兵所害。于是分遣诛韦氏之党, 比明,内外讨捕,皆斩之。

【18】《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景云年元庚戌:向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刘幽求曰:“天意如此,时不可失!”福顺拔剑直入羽林营,斩韦璿、韦播、高嵩以徇,曰:“韦后鸩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马鞭以上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羽林之士皆欣然听命。乃送璿等首于隆基,隆基取火视之,遂与幽求等出苑南门,绍京帅丁匠二百馀人,执斧锯以从。使福顺将左万骑攻玄德门,仙凫将右万骑攻白兽门,约会于凌烟阁前,即大噪,福顺等杀守门将,斩关而入。隆基勒兵玄武门外,三鼓,闻声,帅总监及羽林兵而入,诸卫兵在太极殿宿卫梓宫者,闻噪声,皆被甲应之。

【19】《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景云年元庚戌: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请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刘幽求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求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上从之。丁未,立平王隆基为太子。

【20】《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景云年元庚戌:既屡立大功,益尊重,上常与之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馀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21】《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先天元年壬子:太平公主劝上虽传位,犹宜自总大政。上乃谓太子曰:“汝以天下事重,欲朕兼理之邪?”昔舜禅禹,犹亲巡狩。联虽传位,岂忘家国?其军国大事,当兼省之。”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上皇自称曰朕,命曰诰,五日一受朝于太极殿。皇帝自称曰予,命曰制、敕,日受朝于武德殿。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决于上皇,馀皆决于皇帝。

【22】《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开元元年葵丑: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晋,德良之孙也。元楷、慈数往来主第,相与结谋。

【23】《旧唐书·本纪·卷八》:上密知之,因以中旨告岐王范、薛王业、兵部尚书郭元振、将军王毛仲,取闲厩马及家人三百余人,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数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门。枭常元楷、李慈于北阙。擒贾膺福、李猷于内客省以出。执萧至忠、岑羲于朝,皆斩之。

【24】《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开元元年葵丑:乙丑,上皇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是日,徙居百福殿。

【25】唐朝郑綮《开天传信记》: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

【26】《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开元十三年乙丑:辛酉,车驾发东都,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从行。每置顿,数十里中人畜被野;有司辇载供具之物,数百里不绝。

【27】《旧唐书·列传·卷五十六》: 二十三年,以黄门侍郎平章事裴耀卿为侍中,中书侍郎平章事张九龄为中书令,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

【28】《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

【29】《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驸马都尉杨洄尚咸宜公主,常伺三子过失以告惠妃。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

【30】《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31】《剑桥中国隋唐史·第七章·玄宗》李林甫的掌权,736—752年

【32】《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开元二十五年丁丑:杨洄又谮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云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潜构异谋,上召宰相谋之。李林甫对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上意乃决。乙丑,使宦者宣制于宫中,废瑛、瑶、琚为庶人,流锈于瀼州。瑛、瑶、琚寻赐死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

【33】《新唐书·列传·卷一》: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 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

【34】《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一十五》:秋,七月,壬午,册韦昭训女为寿王妃。八月,壬寅,册杨太真为贵妃。

【35】傅乐成《中国通史》盛唐的内政:玄宗的政治

【36】《旧唐书·列传·卷五十六》 :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 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 无党援。”帝以为然,乃用思顺代林甫领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林 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然而禄山竟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37】《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38】《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 天宝十四年乙未:会有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诈为敕书,悉召诸将示之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众愕然相顾,莫敢异言。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39】《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 天宝十四年乙未:庚午,上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杨国忠扬扬有得色,曰:“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上以为然,大臣相顾失色。

【40】《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 天宝十四年乙未:高仙芝之东征也,监军边令诚数以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桡败之状,且云:“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上大怒,癸卯,遣令诚赍敕即军中斩仙芝及常清。

【41】《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至德元年丙申:翰独与麾下百馀骑走,自首阳山西渡河入关。关外先为三堑,皆广二丈,深丈,人马坠其中,须臾而满;馀众践之以度,士卒得入关者才八千馀人。

【42】《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至德元年丙申:既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馀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43】《旧唐书·本纪·卷九》:丙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 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 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 “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 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 赐贵妃自尽。

【44】《旧唐书·本纪·卷九》 :八月癸未朔,御蜀都府衙,宣诏曰:“朕以薄德,嗣守神器,每乾乾惕厉,勤 念生灵,一物失所,无忘罪己。聿来四纪,人亦小康,推心于人,不疑于物。而奸 臣凶竖,弃义背恩,割剥黎元,扰乱区夏,皆朕不明之过也。今巡抚巴蜀,训厉师 徒,仍令太子诸王蒐兵重镇,诛夷凶丑,以谢昊穹;思与群臣重弘理道,可大赦天 下。”癸巳,灵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己 亥,上皇临轩册肃宗,命宰臣韦见素、房琯使灵武,册命曰:“朕称太上皇,军国 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候克复两京,朕当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45】《旧唐书·本纪·卷九》:乾元三年七月丁未,移幸西内之甘露殿。 时阉宦李辅国离间肃宗,故移居西内。高力士、陈玄礼等迁谪,上皇浸不自怿。

【46】唐代韦绚 《戎幕闲谈》

【47】《旧唐书·本纪·卷九》:上元二年四月甲寅,崩于神龙殿,时年七十八。群臣上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 帝,庙号玄宗……以广德元年三月辛酉葬于泰陵。

【48】《新唐书·志·卷三十六》: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 而假以他名。

【49】《剑桥中国隋唐史·第七章·玄宗》玄宗在位初期:姚崇和宋璟

【50】《剑桥中国隋唐史·第七章·玄宗》玄宗在位初期:中央政府的改革

【51】《通典·卷十九》

【52】《唐会要·卷八十一》

【53】《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玄宗皇帝的统治和安史之乱

【54】《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五》时天下户口逃亡,免役多伪滥,朝廷深以为患。融乃陈便宜, 奏请检察伪滥,搜括逃户。玄宗纳其言,因令融充使推勾。

【55】《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五》:于是诸道括得客户凡八十馀万,田亦称是。

【56】《资治通鉴》卷217胡三省注

【57】《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七》时当番卫士,浸以贫弱,逃亡略尽。说又建策,请一切罢之,别召募强壮,令其宿卫,不简色役,优为条例,逋逃者必争来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一十三万人,分系诸卫,更番上下,以实京师,其后彍骑是也。

【58】《剑桥中国隋唐史·第七章·玄宗》兵制改革

【59】《剑桥中国隋唐史·第七章·玄宗》玄宗与道教和密宗

【60】《旧唐书·志·卷二十六》:开元三年,左散骑常侍褚无量、马怀素侍宴,言及经籍。玄宗曰:“内库皆是 太宗、高宗先代旧书,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遑补缉,篇卷错乱,难于检阅。 卿试为朕整比之。”至七年,诏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及四部书成, 上令百官入乾元殿东廊观之,无不骇其广。九年十一月,殷践猷、王惬、韦述、余 钦、毋煚、刘彦真、王湾、刘仲等重修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

【61】 李玉安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

【62】《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63】《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第六章:外部世界

【64】《旧唐书·志·卷八》: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 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 于禁苑之梨园。

【65】《旧唐书·本纪·卷九》

【66】《新唐书·本纪·卷五》

【67】《剑桥中国隋唐史·第七章·玄宗》

【68】《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至德元年丙申

【69】《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70】《全唐文·卷六百十二》

【71】《全唐文·卷六百五十》

【72】《全唐文·六百九十五》

【73】宋代何去非《何博士备论·唐论》

【74】《栾城后集·卷十一》

【75】《人民日报》1979年9月9日发表的毛泽东在8月24日会见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的谈话

【76】《旧唐书·本纪·卷八》:(开元十七年冬十月)丙申,谒桥陵。上望陵涕泣、 左右并哀感。

【77】《旧唐书·本纪·卷九》:初,上皇亲拜五陵,至桥陵,见金粟山岗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 茔,谓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

【78】龙门石窟《大唐内侍省功德之碑》相关问题再考 .知网

【79】《旧唐书·本纪·卷八》: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阁,开府置官属,年始七岁。 朔望车骑至朝堂,金吾将军武懿宗忌上严整,诃排仪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 “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寻却入阁。

【80】唐代孟棨《本事诗》:开元中,颁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畜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兵士以诗白于帅,帅进之。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有一宫人自言万死。玄宗深悯之,遂以嫁得诗人,仍谓之曰:“我与汝结今身缘。”边人皆感泣。

【81】《旧唐书·本纪·卷八》:景龙二年四月,兼潞州别驾。十二月,加银青光禄大 夫。州境有黄龙白日升天。尝出畋,有紫云在其上,后从者望而得之。前后符瑞凡 一十九事。四年,中宗将祀南郊,来朝京师。将行,使术士韩礼筮之,蓍一茎孑然 独立。礼惊曰:“蓍立,奇瑞非常也,不可言。”

【82】《旧唐书·列传·卷一·后妃上》玄宗废后王氏

【83】《旧唐书·列传·卷一·后妃上》玄宗贞顺皇后武氏

【84】《旧唐书·列传·卷一·后妃下》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85】《册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诰》:《关雎》之化,始於国风;贯鱼之序,着於《大易》。用能辅助王道,叶宣阴教。皇帝良娣董氏、良娣杨氏、良媛武氏等,门袭钟鼎,训彰礼则,器识柔顺,质性幽闲。美誉光於六寝,令范成於四教。宜升徽号,穆兹朝典。董氏可贵妃,杨氏可淑妃。武氏可贤妃。 【86】《旧唐书·列传·卷一·后妃上》玄宗杨贵妃

【87】《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七·玄宗诸子》 有瑛母赵丽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及景云升储之后,其父元礼、兄常奴擢为京职,开元初皆至大官。及武惠妃宠幸,丽妃恩乃渐弛。

【88】《大唐故顺妃墓志铭并序》

【89】郭海文.杜甫《唐故德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碑》考释--:《唐史论丛》,2013年:第2期

【90】林宝.《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2008

【91】《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七·玄宗诸子》

【92】《新唐书·列传·卷八·诸帝公主》

【93】《全唐文·卷二十四·封临晋公主制》:汤沐建封,古今通典,岂独贵於宠数,亦兼崇於美名。第二女性与柔和,生知法度。率以师氏之训,成其天然之质。有行之礼,将及於笄年;备物之恩,俾开於井赋。可封临晋公主,食实封一千户。

【94】《全唐文·卷二十三·封唐昌公主等制》邦女下嫁,义著周经,帝子建封,制存汉传。朕训导诸子,旧有女师,因其婉娩之性,进成肃雍之德。能鉴图史,颇知法度。今选婚华族,待礼笄年,宜国玺绶之典,俾开汤沐之赋。第四女可封唐昌公主,第六女可封常山公主,第八女可封宁亲公主,各食实封五百户。唐昌公主出降张(),俱用八月十九日,所司详备礼物,式遵故事。 

【95】《全唐文·卷二十四·封太华公主制》:肃邕禀德,邦化所崇,汤沐疏封,古训斯在。第二十一女,践修阃则,素承阿保之严;砥砺嫔仪,率由图史之范。璁珩既佩,柔愿无违,蕙问充昭,常华自着。肇施彩级,将具礼於辎軿;载锡粉田,俾申荣於井赋。可封太华公主,食实封一千户。

【96】《全唐文·卷二十四·封寿光公主乐成公主制》:(阙)之德教始宫闱汤(阙)皇帝二十二女,二十三女,诞膺(阙)发令姿。颇沐公宫之训,遵师氏之则,顾史瞻图,日将月就,华宗叶庆,方从下嫁之仪;盛典申荣,式备开封之制。二十二女可封寿光公主,二十三女可封乐成公主。仍各食实封一千户。

【97】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云:“唐书公主传明皇帝二十九女,吴氏纠其谬,谓公主数多一人,然不言所多何人。予考……普康公主传不著其封年,乃悟咸通九年追封者必是懿宗女,非明皇女也。若去此一人,正合二十九之数。”

《98》全唐文·卷二十四·封高阳公主制》用嘉成德,将及推恩,疏封锡号,礼典攸在。第二十女资身淑慎,禀训柔明。克备肃雍之仪,允彰图史之德。而方营鲁馆,宜启沁园,俾承宠於中闱,复增荣於列赋。仍食实封一千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