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火星救援和星球基地(一个地球逗逼的外星求生与卖萌日记)

火星救援和星球基地(一个地球逗逼的外星求生与卖萌日记)当年在德国旅游,当马大哈导游把我一个人丢在法兰克福的酒店里,大巴开上高速公路一骑绝尘时,我在一瞬间都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你能想象吗?当一个宇航员在火星沙尘暴中被天线戳穿了宇航服和肚子,因无厘头的氧气中毒昏倒在地,偏偏倒下时压坏了生命传感器,导致同组的其他同学都以为他死翘翘了,在恶劣天气下无法现场检查,只得丢下他的“尸体”撤回地球去时,会不会像在棺材里复活的人那样绝望?只有地球上五分之一的大气压,稀薄的大气里九成是二氧化碳,平均气温零下50度,沙尘暴像龙卷风一样没日没夜地来回横扫,只有建在地面上的小小平房——栖息舱,才适宜脆弱娇嫩的地球人生存……如果把你一个人丢在太平洋正中的荒岛上,你活得下来吗?那里有空气、果树、溪流、飞禽走兽,最重要的,还有憨厚忠诚的土著仆人“星期五”,或者一把叫“威尔逊”的网球拍。有鲁滨逊或汤姆·汉克斯的壮举在前,你或许咬咬牙,真的能够逃出生天。但是,要是把你丢在火星表

说书客:星之宸

今天送出的书是美国极客作家安迪·威尔的一本科幻小说《火星救援》。

小编会在文末出一道题,答对题目的读者中随机选出一位,送出这本书。

上期获赠图书《艾尔斯巨岩之约》的是“绿肥红瘦Aviva”,请发邮件到story8531@163告诉我们您的联系方式。

火星救援和星球基地(一个地球逗逼的外星求生与卖萌日记)(1)

如果把你一个人丢在太平洋正中的荒岛上,你活得下来吗?

那里有空气、果树、溪流、飞禽走兽,最重要的,还有憨厚忠诚的土著仆人“星期五”,或者一把叫“威尔逊”的网球拍。有鲁滨逊或汤姆·汉克斯的壮举在前,你或许咬咬牙,真的能够逃出生天。

但是,要是把你丢在火星表面上呢?

只有地球上五分之一的大气压,稀薄的大气里九成是二氧化碳,平均气温零下50度,沙尘暴像龙卷风一样没日没夜地来回横扫,只有建在地面上的小小平房——栖息舱,才适宜脆弱娇嫩的地球人生存……

当年在德国旅游,当马大哈导游把我一个人丢在法兰克福的酒店里,大巴开上高速公路一骑绝尘时,我在一瞬间都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你能想象吗?当一个宇航员在火星沙尘暴中被天线戳穿了宇航服和肚子,因无厘头的氧气中毒昏倒在地,偏偏倒下时压坏了生命传感器,导致同组的其他同学都以为他死翘翘了,在恶劣天气下无法现场检查,只得丢下他的“尸体”撤回地球去时,会不会像在棺材里复活的人那样绝望?

在火星上想活下来,相对于鲁滨逊荒岛余生,游戏难度要高上十倍、百倍。因为,外太空是地球生命的禁区,而从地球飞到火星,最快也得4个月,这还是在两颗行星和太阳连成一条线时。

在《火星救援》这本科幻小说里,主角马克就陷到了这个绝境里,所以开篇第一句便是“我他妈彻底完蛋了”。

当然,主角肯定在那貌似十死无生的绝境中活下来了。原因有很多——因为狗屎运,因为是个植物学家,因为懂化学懂物理,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是个没心没肺的逗逼,就像电影中的周星驰那号人。

和这类题材作品的沉重基调不同,这是一本巨好笑的书。

(友情提示:下面剧透开始,如果你是踩到剧透会死星人,请直接跳过4个自然段)

话说主角回到栖息舱,发现回地球的飞船升空了,全火星只剩下他一个人,与地球通讯的设备远在800公里外,所以没人知道他活着……

好消息是,基地的各项功能都正常,所以暂时他死不了;坏消息是,按计划说四年内不会有人再来火星,这就意味着他一个人必须在火星上过四年。主角开始检查各项生存必需品,空气、水都没问题,食物只能坚持一年,后三年咋办?于是这同学想了个办法——在基地里种土豆。

主角恰好带了一点地球上的土壤,还有生土豆(据说是NASA给他们带上来过复活节的)。当然那点土不够种,这同学又去外面挖了火星的土进来铺上。火星土壤里没有微生物和养料,这同学便把自己的粪便混进去,还去基地外面把以前各同学排泄的粪便捡回来。

他硬是凭着一己之力,在火星这块不毛之地种上了洋芋,找到了坏了很多年的“探路者”号火星车,并由此重新和地球取得了联系。于是,一场全世界瞩目的直播真人秀开场了。当全世界都以为他能在NASA指导下安然回家时,通讯又被他自己弄断了……他一个人干得起劲,剩下十二光分以外的70亿地球人却只能干着急。

在日记本中,主角主要逗逼言行如下:

他描述他的现状:死于氧气过多,对于一个宇航员来讲,这真是超级大的讽刺……

当他开始利用粪便改造火星土壤时,他评价说:就帮我活下去这事儿来讲,我屁股的贡献和大脑旗鼓相当嘛……

当他在火星第一次种上庄稼,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对外星球进行殖民,他竟然会心中暗爽:哼,阿姆斯特朗算个屁!

当为了获得足够的燃料,他不得不把尿也电解掉时,他会说,好吧,这样我回地球时,就可以告诉他们,我曾尿出过火箭燃料了……

够了,咱们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不卖萌会死星人,强大的卖萌能量环绕在他的主角光环周围。如果不是作者眼看着主角太强大,蓄意制造出一堆麻烦,恐怕主角使劲一蹦跶,就要直接飞回地球了。

这个喜欢捉弄小强主角的坏蛋作者,叫安迪·威尔,从15岁起就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后来成了暴雪游戏公司的一名程序员,也是一个沉迷于相对论物理、轨道力学和载人飞船的极客宅男(请自行脑补《生活大爆炸》里的四大活宝)。

所有关于NASA和火星的知识,据说都是他请教Google大神得来。他最初将《火星救援》的章节陆续贴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供人免费阅读。结果粉丝觉得这样不过瘾,强烈要求他在亚马逊自出版平台发布。于是他收费0.99美元供下载,哪知花钱买他小说的读者竟比免费看的多得多!

2013年3月,兰登书屋以六位数买下小说的版权,《火星救援》进入纸质出版,全面开始了征服地球人的旅程。仅仅四天后,安迪·威尔就接到了来自20世纪福克斯电影的橄榄枝。

10月2日登陆北美院线的同名电影,绝对是大制作——导演是《异形》《银翼杀手》《天国王朝》的“大神”雷德利·斯科特,主演是马特·达蒙——没错,就是那个在《拯救大兵瑞恩》里被丢到德军战线后方生死未卜偏偏两个亲兄弟同一天死掉的那个,也是在《星际穿越》里被一个人丢到银河系某类地行星冬眠N年后心理崩溃险些杀死主角的那个,这次居然要被丢在火星……你说这哥们咋那么衰啊?

于是马特同学有点担忧:“我刚在《星际穿越》里演了一个类似的角色,才过了一年半又来演这个,会不会不太好?”斯导答道:“这部片跟《星际穿越》完全f**king不一样!我这部片可f**king有趣了!”

在地球首映之前,这部电影已经提前在国际空间站举行了首映礼。宇航员们看完片,还发了推特。

电影已经定好11月15日在国内公映,在那之前,就是这个月,译林出版社已经出了简体中文版,我也恰好先睹为快。除了一定要活下去的求生本能和人与人之间不抛弃不放弃的正能量外,主角的语言也非常幽默。没错,身处极端孤独的外星,如果内心不够阳光积极,即便有再多的空气、食物和水,也完全不可能撑下来。

最后要提醒的是,这本书是技术宅的大爱,要是你对理工和IT没有兴趣的话,可能难以体会到其中很多的冷幽默。

日志:SOL6

我他妈彻底完蛋了。

这是我考虑再三后的结论。

完蛋。

这六天,本该是我一生中最辉煌的两个月的开端,结果却成了一场噩梦的前奏。

我压根不知道谁会看这些东西。我猜总归有一天,有人会发现它。没准得等到100年后。

说正经的,记录……Sol6,我没死。其他队友想必都认为我死了,这当然不能怪他们。搞不好过阵子会举行个国葬,而我的维基百科页面上也会这么写:“马克?沃特尼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死于火星的人。”

说得没错。基本没错。我很明白我会死在这儿。不过不是像大家以为的那样死在Sol6 。

让我想想……从何说起呢?

阿瑞斯计划。人类抵达火星,将人首次送上另一颗行星,永远扩展人类地平线,等等,等等。阿瑞斯1 的船员顺利完成任务,回到地球,个个成了大英雄。他们巡回演讲,所到之处引起连连轰动,全世界人都爱他们。

阿瑞斯2 也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降落在不同的火星地点。他们回老家后,大伙儿争相热情握手,外加奉上热腾腾的咖啡。

阿瑞斯3,唔,就是我的任务。好啦,不是我本人的任务。刘易斯指挥官是头儿,我只是她的船员。事实上,我是所有船员中级别最低的。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我才能“指挥”这次任务,那就是任务全体成员只剩我一人了。

说点好玩的,我现在真成头儿了。

我估摸着,这台记录仪发掘出来时,其他队友早都老死了。当然,前提是他们能平安返回地球。伙计们,要是你们能活着看见这台记录仪的话,听好了:不是你们的错。你们做了应该做的。换作我,也会作出同样的决定。我不会怪你们,我很高兴你们能活下来。

看记录的家伙中没准会有门外汉,我还是先解释一下火星任务是怎么运作的吧。我们以常规方式进入地球轨道,乘飞船登上赫耳墨斯号。所有阿瑞斯计划的飞行任务都由赫耳墨斯将宇航员从地球送到火星。这艘飞船极其庞大并且耗费惊人,因此,NASA 只造了一艘。

登上赫耳墨斯之后,在准备期间,会有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为我们运送燃料和给养。一旦所有准备工作完成,我们就启程飞向火星。实际上没那么快,得花上数天时间,消耗大量化学燃料,才能将飞船送入火星转移轨道。

赫耳墨斯由离子发动机驱动,以超高速将氩原子向后抛射,从而获得飞船整体的微小加速度。也就是说,只须消耗很少的反应物质(以核反应堆来提供动力),就能在一路上给我们提供持续不断的加速度。那么微小的加速度,在长时间的累积后,也能给飞船带来相当快的速度,这种事,想想都叫人吃惊。

我可以给你唠唠航行过程中大伙之间的各种乐子,但我不太想说。我现在没这兴致。简单总结下来,在飞向火星的124 天里,我们谁也没掐死谁。

进入火星轨道之后,我们乘坐MDV (火星降落载具)抵达火星地表。MDV,基本上就是个安装了若干轻型推进器和降落伞的大罐子。它的设计目的只有一个:将六个人活着从火星轨道送到地表。

下面得说说火星探索最棘手的部分,那就是得把我们所需的狗屁东西全都提前送到火星。

统统算下来,得用上14 次无人飞行任务,才能装下我们进行地表作业所需的全部物资。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将装满物资的飞行器运送到火星地表上的某一固定领域,结果也说得过去。物资毕竟没有大活人那么脆弱,所以那些飞船可以高速着陆。不过带来的问题就是:它们会弹得老远。

自然,在确定所有物资都抵达指定位置并且包装完好之前,他们是不会将我们送往火星的。从开始到结束,包括物资运送,整个火星任务得花三年时间。实际上,当阿瑞斯2 的船员还在回家路上时,阿瑞斯3 的物资飞船就已经飞往火星。

所有提前抵达的物资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MAV,火星升空载具。完成地表作业之后,要回到赫耳墨斯,全得靠它。MAV 与其他那些欢快地砸向地面,跳得满地皆是的物资不同,它得软着陆。

当然了,它和休斯敦之间一直保有联络,万一发生什么意外,我们就会掠过火星,直接回老家,取消登陆任务。

MAV 超级酷。简单说来,通过一系列精巧绝伦的与火星大气的化学反应,它每携带1 千克氢去火星,就能产生13 千克燃料。不过反应过程很缓慢,得花上24 个月才能填满燃料槽。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提前那么久把MAV 送上火星的原因。

所以,你能想象到,当我发现MAV 不见了该有多么失望。

一系列荒谬透顶的事件差点把我给整死,然后又一轮更荒谬的事件把我给整活了。

地表任务的设计上限可以让我们应付150kph的沙尘暴。所以,当我们遭遇175kph 的狂风时,休斯敦完全有理由感到紧张。全体人员穿上太空服挤在栖息舱中央,以防突然减压。但是,栖息舱不是问题所在。

MAV 是一艘太空飞船,上面有许多精密仪器。虽然它能在风暴中屹立一段时间,但也撑不了多久。在风暴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之后,NASA 下令放弃任务。没人甘愿终止这项原本为期一个月的任务,我们到这儿一共才六天,但要是MAV 真的受到严重损伤,所有人都得趴这儿了。

我们必须离开栖息舱,冒着沙尘暴,步行去MAV 。风险很大,但别无他法。

大家全都抵达了MAV,除了我。

我们的主通讯碟——负责将信号从栖息舱发送到赫耳墨斯——被大风刮得脱离了基座,像具降落伞似的,裹进了风暴中。通讯碟猛冲进接收天线阵列,然后,一根又长又细的天线笔直向我飞来。那家伙穿过我的太空服,像子弹穿过黄油一样轻松。

被这玩意扎中腰部肌肉,真是钻心疼。我模模糊糊记得大风把我带倒(实际上是完全掀翻),太空服气压骤降,我的耳朵突突疼。

我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约翰森毫无希望地想伸手抓住我。

太空服的氧气警报声吵醒了我。我本来已经昏死得跟什么似的,却被这持续不断、令人讨厌的哔哔声彻底弄醒了。

风暴已经减弱,我面朝下躺着,整个人几乎全被埋在沙子里。在我缓缓醒来的时候,我很纳闷自己怎么没死得更干净些。

那根天线本来足以把太空服和我的腰部全部刺穿,却让骨盆给挡住了。结果,它只是在太空服上留了一个洞(当然,我身上也有个洞)。

那阵风把我带得可够远,整个人从陡坡上滚下去。最后我面朝下着地,使天线弯了个很大的斜角,由此在洞口产生的扭力足以让那里产生一点密封效应。

很快,从我体内涌出的血液开始在洞口汇聚。血液碰到破损处,其中的水分在强气流和低压下迅速蒸发,留下黏糊糊的残余物。流血越聚越多,黏稠残余物越来越密集。这些残余物慢慢加强了洞口的密封,将太空服泄漏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太空服的活儿干得极其漂亮。察觉到压力下降时,它立即从我的氮气罐里释放气体进行补压。等到泄漏速度降了下来,对损耗进行压力补偿所需的气体也大为减少。

用不了多久,太空服里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就会耗竭。这是整个生命维持系统的瓶颈。问题不在于你携带了多少氧气,而在于你能把多少二氧化碳从太空服里排出去。栖息舱里有氧合机,这个大块头仪器可以从二氧化碳中分解出氧气。

太空服可带不了这么大的玩意,所以才会用一种简单的化学吸收装置来对付二氧化碳,但它的过滤器会耗竭。我一定是昏迷时间太长,所以过滤器早就报废了。

太空服对这个事态作出的反应就是切换到应急模式,工程师们称之为“放血”。既然没办法阻隔二氧化碳,太空服就会自动打开通风口,同时以氮气补压。先是泄漏,再是放血,我的氮气罐早已空了。现在唯一剩下的就只有氧气罐。

为了让我活下去,太空服最后的选择是:用纯氧进行补压。我现在所面临的危险是死于氧中毒,浓度过高的氧气会燎烧我的神经系统、肺部和眼睛。对于穿着带洞太空服的人来说,最后因氧中毒而死实在太讽刺了。

太空服上戳了个洞会触发各种警报、警示和警告,但最终却是氧浓度过高的警报哔醒了我。太空任务所需的训练繁杂到不可想象。在地球上,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专门进行太空服应急状态演练。所以,我知道该怎么做。

我小心探着头盔侧面,摸到补丁包。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漏斗,大头那边是高黏性树胶,小头这边有个小阀门。操作方法就是打开阀门,用大头封住洞口。泄漏的空气可以从阀门走,不会干扰树胶形成密封。然后你再把阀门关上,洞口就封死了。

麻烦在于,我得先把天线弄出来。我用最快速度把它拔了出来,压力骤降让我一阵晕眩,腰部伤口的剧痛更是引发肌肉抽搐,让我苦不堪言。

我用补丁包把洞口封住。太空服马上用更多氧气进行补压。手臂上的面板数据告诉我,现在氧气浓度高达85% 。对比一下,地球上的氧气浓度是21% 。还行,只要我别在这种环境下待太久。

一路蹒跚爬上山坡,走向栖息舱。随着视野逐渐开阔,我发现了叫人兴奋的好形势,以及当头一棒的坏消息:栖息舱没事(耶!),MAV 不见了(呜!)。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死定了。但我不想就这么死在地表上。我跛着脚走近栖息舱,摸索着打开一扇气闸。增压一完成,我就把头盔摘了。

回到栖息舱内部,脱下太空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检查伤口。看来需要缝合。走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受过基本的医疗训练,栖息舱里也有足够的医药补给。局部麻醉,冲洗伤口,缝九针,搞定。得吃几周抗生素,其他方面倒没什么问题。

我知道徒劳无望,但还是尝试重启通讯阵列。结果自然是没信号。还记得吗?主卫星碟毁了,还让接收天线去陪葬了。栖息舱里还有次级和三级通讯系统,但全都只能跟MAV 进行联络,后者可以用它所携带的大功率装置向赫耳墨斯转发信号。不过前提是,MAV 得在附近。

我没法跟赫耳墨斯联络。来得及的话,我能在地表找到通讯碟,但得花上好几周才能将其修复,那说什么也迟了。任务一旦执行放弃命令,赫耳墨斯就会在24 小时之内离开轨道。根据轨道动力学,既然离开得越早,接下来的行程就越安全,所费时间也越短,那你干吗要等呢?

我又检查了一遍太空服,发现那根天线戳破了我的生化监测仪。在执行EVA时,所有宇航员的太空服都会联网,让大家能知晓各自的体征。其他队友一定先看到我的气压降到接近零点,然后生化信号立刻中断。

除此之外,他们还亲眼看到我身上插了根天线,在猛烈的沙尘暴中从小山头上滚了下去……好吧,他们认为我死了。如何不这么认为呢?

他们可能有过短暂的讨论来决定是否寻找尸体。但规定上写得很明白,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如果有船员死在火星上,必须留在火星。将尸体留在这儿能减小MAV 的回程负载。减小回程负载也就意味着提高燃料使用机动,增大回程推力容错度。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多愁善感放弃这些。

情况就是这样。我给困在火星上了。无论是赫耳墨斯还是地球,我都没法联络。所有人都认为我死了。我目前所在的栖息舱只能维持31 天。

如果氧合机坏了,我会窒息而死。如果水循环装置坏了,我会渴死。如果栖息舱泄露,我会给炸飞。即便这些都没发生,我也会在食物耗尽之后饿死。

好家伙。我他妈完蛋了。

……

题目来了:

书中的“我”因为太空服什么部位故障而不能及时将二氧化碳排出,致使其切换为应急模式?

A、排污器

B、净化阈

C、过滤器

欢迎订阅《晚间书单》栏目。每次送一本书,欢迎您来参加。

点击“订阅”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我们的更新内容

本期主持 王木木 小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