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上海老算盘(追忆算盘之美)
九十年代上海老算盘(追忆算盘之美)“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这些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珠算口诀,如今早已随着电子时代的迅猛发展被人们遗忘在了脑后。然而,虽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绝大多数中老年人的心中,那拨打起来“噼里啪啦”的算盘永远都是充满韵律、富有美感的,因为它总能让人忆起与之相关的一些往事,忆起曾经那段美好的青葱岁月。(作者:米广弘,文化学者)算盘之美,首要美在渊源。算盘是由最早的“筹算”(运用一种竹签作为筹码来进行运算)逐步演变而来的,到了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在著作《数术记遗》中记录了14种算法,其中第13种便是“珠算”,并曰:“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数学家甄鸾也曾注云:“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刻板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这些文字都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关于珠算的记载。至于“算盘”这个名称的出现,史学家大多认为源自元代诗人刘因撰写的《
来源: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算盘,亦称“珠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人们甚至还常常把它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如此之高的社会地位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有关。
算盘 米广弘摄
陪孩子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谜语,“一校分成两院落,两个院里学生多,多的倒比少的少,少的倒比多的多”,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电子计算机时代,让一批稚气未脱的青少年来揭晓谜底,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确实,如今一提到“算盘”,绝大多数孩子对这个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计算工具都是一脸茫然。
算盘之美,首要美在渊源。算盘是由最早的“筹算”(运用一种竹签作为筹码来进行运算)逐步演变而来的,到了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在著作《数术记遗》中记录了14种算法,其中第13种便是“珠算”,并曰:“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数学家甄鸾也曾注云:“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刻板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这些文字都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关于珠算的记载。至于“算盘”这个名称的出现,史学家大多认为源自元代诗人刘因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书中有一首以《算盘》为题的五言绝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此外,在北宋绘画大师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的正面柜台上也赫然摆着一个算盘,经专家将画面影像放大,确认画中之物正是与现代所使用的算盘形制类似的串档算盘。
算盘之美,其次美在构造。算盘的规格一般呈长方形,主要由框、梁、档、珠四部分组成,四周即为“框”,中间的横条称“梁”,从上边贯穿横梁至下边的小棒叫“档”,亦名“杆”,档上串的珠子书面语为“算珠”,俗称“算盘子”。学习算盘,首先必须熟悉算珠的相关常识——梁上的两颗珠子每颗代表数字“5”,梁下的五颗珠子每颗代表数字“1”,此乃其一;懂得如何采取十进制“进位退位”,这是其二;其三,运算时要分清“个十百千万”的对位。只要将这三个常识熟记于心,就能够利用算盘进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相比而言,算盘的乘除法就要复杂得多。学乘法必须熟记全部乘法口诀,了解“留头乘”“破头乘”“彻尾乘”等方法技巧;学除法必须背熟九归口诀,同时在“商除法”“扒皮除法”“归除法”等方面多加练习,这样才有可能在使用算盘时全面提高脑、眼、手的协调速度和配合能力,达到敏捷快速、得心应手的程度。
算盘之美,还美在寓意。日常生活中,算盘多数时候是用来算钱的,因此被人们赋予了“招财进宝”的寓意,成为“财路亨通”的象征。在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用来夸赞人算术好,精明能干。在嫁娶中,算盘还作为希望新娘在婚后生活中“精打细算”的陪嫁出现在嫁妆的“六证”里,以祝福新人的婚姻生活富足安宁、财源广茂。此外,在民间戏曲、宗祠楹联、方言俚语等各个领域也都能见到算盘的影子。不得不承认,它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起居生活中,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算盘语言和算盘文化。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这些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珠算口诀,如今早已随着电子时代的迅猛发展被人们遗忘在了脑后。然而,虽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绝大多数中老年人的心中,那拨打起来“噼里啪啦”的算盘永远都是充满韵律、富有美感的,因为它总能让人忆起与之相关的一些往事,忆起曾经那段美好的青葱岁月。(作者:米广弘,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