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少有纯粹的书店(复兴书店二十年风雨路)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纯粹的书店(复兴书店二十年风雨路)经营:换位思考,书中结缘 与书的缘分,是从在朝天宫摆旧书摊开始的。她回忆道,那个年代摆摊卖旧书的人并不是很多,每逢周六周日,利润都比较可观,摆摊一天下来能卖700-1000元。当然,这种“好收成”也得“靠天吃饭”,如果赶上周末下雨,出不了摊,基本上,这一星期也没什么收入了。2001年,夫妻二人在有了一定积蓄后,便在南京大学旁开了门店,也就是“得利复兴书店”(后改名“南京复兴书店”)。那时候特价书刚刚兴起,为了在旧书店云集的“南大”片区争得一片小天地,李富芳将书店定位为“专卖特价图书”。2004-2005年,有一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处理库存旧书,李富芳便一下拿了四百多万码洋,本着“薄利多销、诚信为本”的理念,让利给周边高校的老师、学生们,让他们可以不需很多钱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书。这批库存旧书的进货折扣基本都是2.5折,李富芳将售价统一定为图书定价的3折销售,这样根本谈不上盈利,但是她认为,经营书
李富芳,南京书友,孔网昵称“创造者”。在孔网开店14年,店铺名称“复兴书店”(点击进入书店)。谈到店名,李富芳说,最初书店名称是“得利复兴书店”,记得当时正在看石继昌老师《春明旧事》里“旧京店名别致多”一文,读到“得利复兴”四字,觉得非常符合自己和爱人当时创业的誓言——“只要让我们获得一点利润,我们就会让它复兴起来。”于是,便用了这个名称,后才改为“复兴书店”。
复兴书店店主李富芳
缘起:从扎根南京的梦想开始
1997年,本是安徽人的她,和爱人一起带着出生不久的孩子来到这座六朝古都——南京,怀着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的梦想,希望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这个城市安居下来。
与书的缘分,是从在朝天宫摆旧书摊开始的。她回忆道,那个年代摆摊卖旧书的人并不是很多,每逢周六周日,利润都比较可观,摆摊一天下来能卖700-1000元。当然,这种“好收成”也得“靠天吃饭”,如果赶上周末下雨,出不了摊,基本上,这一星期也没什么收入了。2001年,夫妻二人在有了一定积蓄后,便在南京大学旁开了门店,也就是“得利复兴书店”(后改名“南京复兴书店”)。那时候特价书刚刚兴起,为了在旧书店云集的“南大”片区争得一片小天地,李富芳将书店定位为“专卖特价图书”。
2004-2005年,有一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处理库存旧书,李富芳便一下拿了四百多万码洋,本着“薄利多销、诚信为本”的理念,让利给周边高校的老师、学生们,让他们可以不需很多钱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书。这批库存旧书的进货折扣基本都是2.5折,李富芳将售价统一定为图书定价的3折销售,这样根本谈不上盈利,但是她认为,经营书店的第一步,便是要将书店的品牌树立起来,让大家都知道复兴书店,知道这家书店的物美价廉。
当时复兴书店的卖书理念得到了很多老师及学生们的认可,逐渐地,来店里买书的人多了起来。很多老师、学者也成了店里的常客,有需要的书籍,便列个书单交给他们,隔天再来店里取。
经营:换位思考,书中结缘
与孔网的邂逅是2005年。当时他们“线上售书”的方式还主要是“报纸刊登”——在河北石家庄的一个旧书信息报上刊登书店的卖书信息、购书方式,读者们通过报纸信息打电话和写信来买书。她说:“直到有一天,南京作家薛冰老师来店里看书,告知有一个旧书网站做的很不错,建议我们有兴趣可以看下。也就是这一看,我们入驻了孔夫子旧书网,并于此结下不解之缘直至今日。”
在孔网开店这些年,除了部分旧书外,复兴书店主要还是采取“特价书 社版书代销”的经营模式,以保证书店的平稳运转。如何保证货源充足?如何在囤货与售出之间保持平衡?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要想处理得当,也是要靠多年的经验及知识积累。关于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等出版社的新书代销版块,做了多年,利润虽低,但风险不大。倒是“特价书”板块,因为是从出版社“付现钱拿货”,所以面临囤货、库存积压、资金周转的风险较大;再加上“特价书”基本都是在出版社比较滞销的书籍,如何确保在网上书店卖出去,就是个难题。李富芳说,想要规避风险,挑书的眼力就得有,利润空间的范围把握要准确,有些书能卖到5-6折,有些不好卖的书不好就只能3-4折低价售出。如真涉及到库存积压问题,也会进行平价卖、亏本卖的清仓活动。
书库实景
提到复兴书店二十年来的经营理念,李富芳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就是“薄利多销、让利给顾客”。给顾客优惠,让顾客满意,是复兴书店一直以来的经营态度。她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毕竟大家都是喜欢书的人,把买书的朋友换成自己来考虑就好了。”
这些年,李富芳对待书友一直都很用心、耐心。来买书的顾客咨询书籍版本、品相等问题,她都会一一进行回复,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前两天有一个顾客要了一套《词话丛编》,让我们拍了图书的很多图片给他。确认无误后,我们给他寄了过去。结果他收到书后却说这个版本不是他想要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照样答应了退货,并按照流程将钱退还给了他。”
聊到和书友之间发生的难忘故事,她一直很谦虚,不愿多说,在我们的再三追问下,才提起一件与民间收藏家“老陶成局”的旧事。那是关于一份“唐山大地震”珍贵资料,几经波折辗转到“老陶成局”黄志强先生手中的故事。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黄志强先生一直想收藏到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一张布告,以便研究使用。寻觅之际,恰逢李富芳在孔网复兴书店上传了两张关于“唐山地震救灾紧急通知”的布告,标价50元。黄志强先在网上下完单,后与其电话沟通,希望确认布告能找到并寄给他,李富芳了解到这份布告对于“老陶成局”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便一直帮他留着。那几天,曾有其他书友给她打电话,出高价购买,但都被李富芳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这份布告在“老陶成局”那儿才最有价值。
其中细节,黄志强先生也曾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南京复兴书店店主李芳女士与我素不相识,当她了解到这张布告是非常珍贵的唐山大地震后第一张布告时,却能拒绝他人高价购买此布告,把布告无偿赠送给我收藏研究之用。不但如此,李芳女士信中还因另一张布告找不到了,而充满歉意,还请我原谅,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李芳女士对唐山人的这份深情厚谊让我终身难忘!随后,我认认真真地给李芳女士发去短信,对她的义举表达感激之情!
内容及图片来源:黄志强先生博客《唐山大地震后第一张布告收藏纪实》
注:李富芳与李芳为同一人,只因是书信形式,故写为“李芳”
诚心诚信,用心对待每一位书友。在李富芳的观念里,做事情简单纯粹是最重要的。要她讲经营技巧,她也只是说,经营技巧其实子虚乌有,只能说一份付出一份回报,你“诚心诚信”地对待书友,经营便能得到认可。这些年来,网上书店的经营纠纷、差评等情况都很少,相信也和她的经营理念密切相关。
困难:跟随时代的转型
实体和线上,复兴书店经营了20年,谈到其中的困难与转变,她也不做掩饰。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2013年,实体书店经营进入瓶颈时期,这波浪潮毫无疑问地波及到了复兴书店。由于网络迅速发展,门店生意逐渐下滑,面临房屋租金及人员工资上涨等问题;再加上特价书本身利润空间就小,思虑再三,李富芳最终决定将实体店生意转为网店工作室销售模式。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毕竟实体书店是一个与书友建立直接关系的场所,李富芳说,从实体书店转到线上购买的长期书友肯定是有的,但转化比例不高,肯定达不到50%,因为有很多老师、读书人士还是喜欢逛书店的体验。不仅书友们不愿接受这种转变,李富芳自己一时之间也没能想通要往哪里去。将实体店转让后的一年,网上复兴书店也一直处于简单存续状态,基本不没有上新书。
在这期间,李富芳思考了很多条未来可能的道路,也曾想过放弃图书经营,但休整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决定坚持在这个行业做下去。她说:“毕竟图书支撑我们走了人生中的很长一段路,如果坚持下去,相信肯定还是可以做好的。”于是,她又开始了拿货、上书、售书的生活,独自一个人将网上书店经营到现在。
现状:得利复兴,不改初心
目前南京实体书店的主要问题是房屋租金太贵,70平的房屋一年下来,仅仅租金就要十几万。再加上人力成本、水电费等成本,坚持经营是比较困难的。李富芳说,关闭实体店后,书店在房屋租金、人力成本等方面的支出上缩减了1/3。
工作室
现在李富芳工作室的仓库里堆满了书,她将书分为两类,对应着不同的线上渠道。针对孔网的购书群体,她主推文学、历史类书籍,以“优质低价”为特色。为了方便书友选书,她还打算将网上书目全部改为实图呈现的形式,同时也会给这么多年光顾生意的老书友们一些优惠政策,让他们买得开心。除此之外,她还在另外一个C2C平台卖一些“小说、家庭生活、励志”类书籍。聊到这儿,她说,最近从其他电商平台转移到孔网来购书的人增多了。我问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她笑着说,和书友的言语沟通中便能察觉出来。孔网的购书人群,沟通时会关注更多书籍的版次、品相等信息;有一些刚刚转移过来的购书朋友,沟通语言还未能转变过来,一聊便知道了。
书库实景
聊到“女性创业是否在行业竞争中感到不利”的问题时,她说:“作为70年代的女性,收书、盘货,力气活都能干,在工作上,没觉得和男性有什么差别。而且在图书行业,接触的人素质都比较高,因此这些年并没有感觉作为女性在这个行业的不利。”目前网上书店的主要负责人还是她自己,但由于业务繁忙,她一个人也有些忙不过来,所以工作室里还有一名员工做客服、包装等方面的工作。
谈到这些年的经营感悟,她坚定地说:“经历二十年风雨,卖书的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卖书的本质和信念却一直没有变过。从摆地摊卖书到创办南京复兴书店,经历各种考验,我和书有了一种割舍不了的情缘,始终不愿放弃初衷!未来希望通过孔夫子旧书网这个平台能结交更多的爱书朋友,分享书中的乐趣!给喜欢读书的书友们提供更便捷的网购服务。”
“只要让我们获得一点利润,我们就会让它复兴起来。”希望复兴书店如他们最初的誓言一般,不灭火焰,一直兴旺下去。
注:本文根据店主提供的文字及语音资料整理而成,文中照片均由店主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