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第一次反围剿)

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第一次反围剿)十一月一日,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在罗坊园前村红军总司令部,签发了东渡赣江、实行“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消灭之”的命令,具体部署了红军的作战计划。当时,除留黄公略同志领导红三军在赣江西岸牵制敌人向吉安的进攻外,红军主力经吉安及其以北地区渡过赣江,先在新淦、崇仁、宜黄、吉水、永丰、乐安、南丰、南城各县发动群众,整训部队,筹措给养,积极做好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同时,党在根据地内部加紧进行了土地改革的调整工作和肃清反革命的工作。在红军和人民群众中,还大力进行反“围剿”的政治动员,说明敌人进攻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敌人进攻对人民的危害性;而且充分阐明敌人的弱点,红军打破敌人“围剩”的各种有利条件,等等;号召根据地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为反对敌人“围剿”、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保卫根据地而坚决斗争。十月三十日,会议作出“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的决定。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内部作战,这是红军最有把握地打破敌人

一九三零年八月下旬,蒋介石在和冯玉祥、阎锡山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即将结束之前,便派他的手下大将、伪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前往武汉,召集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策划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
在湘鄂赣三省的“绥靖”会议上,何应钦大放厥词,胡说什么:过去各省有“省界观念”,故此红军“东击西审,不能根株净绝,反而愈延愈广”,这次就要由武汉行营对三个省“统筹兼顾,谋根本解决”。国民党的江西代表则哀呼,江西全省除南昌附近十几个县外,到处都有红军,因此要求“以赣为中心”,“调集大兵,会同围剿”。十月二十八日,蒋介石即电令在江西的各反动军队暂编为第九路军,先在赣西进攻吉安,以及在赣东北景德镇附近地区“四围包剿”红军。

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第一次反围剿)(1)

景德镇


十月至十一月,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最后击败冯玉祥和阎锡山。十二月,他便急忙跑到江西南昌,亲自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大“围剿”,把江西列为湘鄂赣三省“围剿”红军的“中心”,调第六路军及第十九路军“入赣协剿”。
为了统一指挥在江西的各路国民党军队,蒋介石决定成立直属“陆海空军总司令”统辖的“南昌行营”,以伪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兼行营主任。蒋介石则坐在南京遥控。

鲁涤平,原本是湖南军阀。在一九二九年的蒋桂战争中,桂系军阀把他从湖南赶走。鲁涤平仓皇率领他的两支嫡系部队——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和谭道源的第五十师退入江西,又充当蒋介石镇压江西人民的反革命工具。
蒋介石在军阀混战中得胜之后,踌躇满志,调兵遣将,直向根据地砍杀过来。国民党报纸大造舆论,连篇累牍地刊登国民党军队如何向红军进攻的“新闻”,甚至胡吹什么红军仅仅剩了些“残匪”,不久就可以“包围消灭”,等等。
这次,国民党反动派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用兵十万,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略。

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第一次反围剿)(2)

第一次反“围剿”战场


参加“围剿”的敌军编制是: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辖五个师(张辉瓒的第十八师,谭道源的第五十师,罗霖的第七十七师,公秉藩的新编第五师,路孝忱的新编第十三师);第六路军,总指挥朱绍良,辖四个师和一个旅(毛炳文的第八师,许克祥的第二十四师,张贞的第四十九师,刘和鼎的第五十六师,周志群的新编独立旅);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辖两个师和一个旅(蔡廷锴的第六十师,戴戟的第六十一师,马崑的第十二师三十四旅)。他们都是一些杂牌军,有些是蒋介石在中原大战的战场上刚刚从其他军阀手里收编过来的。蒋介石驱使他们来打红军,企图“一箭双雕”,既想消灭红军,又想借刀杀人,消灭异己。而那些杂牌军,为了各自的生存,也是各怀鬼胎,互相猜忌,矛盾重重。
这时,我红一方面军四万人左右,由吉安经峡江向袁水流域推进,正在新余县罗坊、清江县黄土岗一带做群众工作。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同志一面找各军干部开会、谈话,反复商讨、研究红军反“围剿”的战略问题;一面深入实际作调查,了解社会情况、群众情绪和工作情况,等等。不久,红军总前委得悉国民党军队已向我根据地发动进攻的消息,十月下旬,立即在罗坊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方针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总前委成员和军以上负责人,以及江西省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共十余人,其中有毛泽东、朱德、黄公略、罗荣桓、罗炳辉、滕代远、朱云卿、何长工、曾山等同志。
罗坊会议着重讨论了红军怎样进行反“围剿”的行动问题,究竟在哪里打破敌人的“围剿”?是前进到白区去打呢,还是退到根据地内部打?有些同志主张主动出击,打到白区去和敌人作战;甚至有人主张打到南昌、九江去,反对战略退却。他们的理由是:红军退却,丧失土地,危害人民,“打烂坛坛罐罐”,对外产生不良影响。在地方群众中,由于对红军能否打破敌人大规模“围剿”抱有疑虑,也存在着害怕敌人侵占根据地的心理。对此,毛泽东同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首先对干部进行了耐心地说服教育。毛泽东同志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和红军历来对敌斗争的经验,提出了撒开两手,诱敌深入,待机破敌的作战方针。会上,经过热烈的讨论,终于统一了思想,确定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并决定把战场选择在赣江东岸。因为,赣江东岸是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连接福建、浙江边界的广大山区,回旋余地大,而且这一带敌人的统治力量也比较薄弱。

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第一次反围剿)(3)

赣南山区

十月三十日,会议作出“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的决定。
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内部作战,这是红军最有把握地打破敌人进攻的办法。因为,在根据地内部,有各种有利于我、不利于敌人的条件。例如: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拥护红军,他们配合红军作战,开展人民的游击战争,坚壁清野,运输支前,侦察敌情,救护伤员,地方武装配合红军骚扰和疲困敌人。根据地内山岭崎岖,道路梗阻,这又是最好的疲困敌人、分割敌人、肢解敌人的场所。红军在根据地内作战,既便于主力的全部集中;又便于选择和准备良好的作战阵地;还便于调动敌人,把敌人引入我预设的阵地中加以围歼,等等。在当时,虽然总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敌大我小,进攻的敌人在数量上、装备上都远远超过红军,但我们可以经过诱敌深入,让它在根据地内吃尽苦头,造成兵力疲劳,士气沮丧,充分地暴露弱点,迫使他们从优势逐渐转化为劣势。红军人数虽少,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而且在根据地作战,处处有人民群众作为依靠,便能从劣势转化为某种优势。由于敌我之间条件的转化,逐步转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这就为红军歼敌和打破“围剿”创造了条件。因此,处于被“围剿”地位的红军,为了对付强敌,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就要后发制人,先退让一步,避敌锐气,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然后选择有利时机,转入反攻,粉碎敌人的“围剿”。

十一月一日,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在罗坊园前村红军总司令部,签发了东渡赣江、实行“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消灭之”的命令,具体部署了红军的作战计划。当时,除留黄公略同志领导红三军在赣江西岸牵制敌人向吉安的进攻外,红军主力经吉安及其以北地区渡过赣江,先在新淦、崇仁、宜黄、吉水、永丰、乐安、南丰、南城各县发动群众,整训部队,筹措给养,积极做好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同时,党在根据地内部加紧进行了土地改革的调整工作和肃清反革命的工作。在红军和人民群众中,还大力进行反“围剿”的政治动员,说明敌人进攻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敌人进攻对人民的危害性;而且充分阐明敌人的弱点,红军打破敌人“围剩”的各种有利条件,等等;号召根据地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为反对敌人“围剿”、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保卫根据地而坚决斗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