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的历史(一个非典型河北人的故乡记忆)
河北人的历史(一个非典型河北人的故乡记忆)河北省的声名,显然与他东部沿海的区位、环绕京津的地缘优势不符——是的,河北省拥有487公里海岸线,坐拥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三大港口,然而她的儿女出门在外还是时不时会被外地朋友问道:河北也沿海?贰在外生活多年,与人交往绝少以“河北人”自称,在北方尤甚。再说,回答“我是河北人”并不会给人留下一个具体的地区印象——北京局气天津哏,上海精明重庆辣,好客山东老家河南,七彩云南多彩贵州,而河北呢,似乎总是面目模糊。也许河北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什么特点。对我而言,城市的归属感远远大于省籍归属感,除了回乡时会收到“河北移动欢迎您”的短信与车牌上的“冀”字,几乎意识不到“河北”二字与我的联系。同样地,河北同乡会在京津地区高校接近形同虚设。大家回家都很便利,也就少了许多因乡愁彼此连结的需求。
编者按:
5月11日,《代言已四年,河北旅游宣传口号“诚义燕赵·胜境河北”将被淘汰》一文在丁俊杰微信公众号发布。在机缘巧合中,远在德国留学的“非典型河北人”英格赫看到了这篇文章,由此触发了她印象中的一系列关于河北、关于故乡的记忆。通过热心人士的牵线搭桥,我们取得了联系。她跟小编讲了很多很多关于典型河北区域和非典型河北区域的“事儿”,她的体会、感悟和思考中,有一份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这里所说的“故乡”,具体所指是她成长的城市,但又和省份河北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换一种说法也许是,由故乡而荡漾出的河北印象。
通常一些观点认为,人们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经由城市来赋予和完成的,而非省份,只有通过城市才能真正认知“家乡”。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省份的气象与处境,一个省份的昨日与今朝,一个省份的大局和小局,一个省份的胸怀与视野,等等,对以“城市”为单位的“家乡”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一省人民的思想意识里种下了情感的种子。即便你变迁了户籍、即便你“远走他乡”、即便你移居海外,只要记忆在,心中对家乡的情感(包括了对省份的认知)或许还会如细流涓涓流淌着。
壹
在外生活多年,与人交往绝少以“河北人”自称,在北方尤甚。再说,回答“我是河北人”并不会给人留下一个具体的地区印象——北京局气天津哏,上海精明重庆辣,好客山东老家河南,七彩云南多彩贵州,而河北呢,似乎总是面目模糊。也许河北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什么特点。
对我而言,城市的归属感远远大于省籍归属感,除了回乡时会收到“河北移动欢迎您”的短信与车牌上的“冀”字,几乎意识不到“河北”二字与我的联系。
同样地,河北同乡会在京津地区高校接近形同虚设。大家回家都很便利,也就少了许多因乡愁彼此连结的需求。
贰
河北省的声名,显然与他东部沿海的区位、环绕京津的地缘优势不符——是的,河北省拥有487公里海岸线,坐拥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三大港口,然而她的儿女出门在外还是时不时会被外地朋友问道:河北也沿海?
1954年夏,毛主席曾在北戴河游泳作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虽然北戴河暑期办公制度已经成为历史,每值暑期,首都人民周末去北戴河避暑消夏的车流还是会把京沈高速塞个满满当当。
叁
近年河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缘由并不光彩——空气质量最差的十个城市里,河北占据七席,雾霾成了燕赵大地最为人熟知的标签。而河北的霾,又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息息相关。
《穹顶之下》中曾提到的河北钢铁产量的坊间传说并不尽是玩笑。河北的钢铁产量十余年雄踞全国榜首,单一个唐山的钢铁产能就能占全省产能的一半。
说到唐山,这个曾被地震重创的北方工业重镇,如今城市GDP常年位居全省第一。唐山的两大国企唐钢和开滦,一个炼钢,一个挖煤。煤与钢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荣光,是经济登顶蝉联桂冠的阶梯,也是产能过剩转型艰难时溺水者口袋里的石头。
肆
省会石家庄——河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省会名称有五个字的省份。
江湖传言,省内广播电视台的播报中提到石家庄的时候,一定要带上省会二字,称省会石家庄。不信,去听听河北天气预报。
石家庄如此不遗余力地刷着“我是省会”的存在感,可能是因为京津两座直辖市的光环太过耀眼,若周边的河北城市与之相较,即便是省城也显得黯淡无光;也可能是由于河北省省会1968年才迁至石家庄,期间仍有省会“留石”“回保”之争,直至1971年周总理批示河北省省会不要再迁,石家庄才算坐稳了省会之位,当家的年头不够长,各地认同度确实也不够强。
不过,比起“河北省省会”这个身份,还是摇滚之都ROCK HOME TOWN 更洋气,嘻嘻。
伍
环首都一带的居民中总流传着这样的“喜讯”:再过几年,我们这儿就要划给北京了——的确,这种事情曾在新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首都范围不断扩大,从河北省要来了数个地县。
当然也不是谁都有资格摇身一变成为首都人民的,如今的北京北部的山地县区能成为北京一部分,据说是因为北京缺水而邻县有水库,于是干脆把整个县都要去。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环首都地区人民对“成为北京人”的向往,与此同时对“河北人民”的身份没有丝毫留恋。
陆
随口胡诌,以下内容没有做过调查:
河北的“北漂”们对于北京户口的狂热程度似乎远超来自其他地区的“北漂”,毕竟无论是社保待遇还是子女就学,北京都好过河北太多。有能力谁也不想让孩子再经历一次河北省的高考,“北漂”家长的心境大体如此。此外,辽宁、天津等地也遍布着来自河北的“高考移民”的身影。
曾与那所著名的衡水中学出来的衡水朋友侃大山,你们为什么那么能念书,出了那么多清华北大名校学生,可衡水的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回报家乡”似乎是个伪命题,最有能力的人总是会竭力留在京津——毕竟京津地区的资源,终归是好过遍地盐碱地的家乡太多。
柒
河北省的高等教育资源大概只能用贫瘠来形容。
唯一一所211院校河北工业大学坐落在天津(1969年,天津工学院划归河北省领导)。坊间传言说河北也想把学校迁回河北,但师生都不愿意:老师习惯住在天津的生活,学生留在天津能有更多的实习与就业机会。河北省的尴尬可见一斑。
什么,你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和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醒醒,人家只是借你块地方,一个归辽宁,一个归北京。
捌
“河北话”大概是个伪命题。
北部地区的张家口是晋语区,承德讲北京官话(普通话之乡滦平县为该市下辖);廊坊号称北京后花园,市里一口京片子;保定话与唐山话共同被划入冀鲁官话保唐片,倒是各有特色:
保定话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里被冯巩搬上大银幕;
唐山话也被赵丽蓉老师的小品发扬光大;
秦皇岛的东北腔里带着一股唐山味,倒也与地理位置相符;
往南看,沧州带着天津味儿,衡水带着山东味儿,邯郸话像河南话,邢台话则是鲁豫口音相结合;
而省会国际庄的庄味儿近年也是越来越淡,市区口音已经接近普通话了。
并非专业人士,上述所言如有出入,还请各位指正。
玖
本来这里写了很长一段个人视角看待河北与北京的关系,思来想去觉得怨妇气息太浓,就全部删掉了。
拾
当李雷与韩梅梅的故事被写成歌,与海魂衫回力鞋一起成为怀旧符号,用冀教版教材的河北学生一脸茫然:啥?我们当年学的是李明、Jenny和Danny啊。
本文作者:英格赫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见闻、观点与立场。除第一张图片为作者拍摄外,其他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毛俊玉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Hi,大家好
欢迎在今日头条、网易自媒体、一点资讯、搜狐自媒体、腾讯企鹅媒体等平台上订阅和关注自媒体号【城市软实力】,丁俊杰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同步在上述平台发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典藏城市记忆、讲述城市故事、弘扬城市精神、传播城市形象,我们始终与城市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