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龟兹石窟全景图:吐蕃 龟兹 大宛这些古地名你会读吗

龟兹石窟全景图:吐蕃 龟兹 大宛这些古地名你会读吗除了这类异读字外,还有一类人名也很有趣,例如刘备的儿子刘禅,是shàn还是读chán呢?我们根据刘备养子刘封的名字,认为刘禅的“禅”是封禅之意,应读作shàn。像这类多音字读音问题,还有汉初名将曹参(cān)和唐代诗人岑参(shēn)。可如果有一天禅没有了shàn这个读音,参没有了shēn这个读音,那么刘禅和岑参就会成为异读字。《史记》中,司马迁把范雎写作范睢(suī),但《韩非子·外储说》却将范雎写作范且,到底这么读呢?史学家一般认为读且(jū),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大量的历史人物以“且”为名,例如齐国的司马穰且,秦国的夏无且等,因此在《辞海第六版》中解释道:范雎亦作范且,或误读范睢。“且”字最早可见于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像什么呢?男性生殖器......不论中国还是外国,不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都有生殖崇拜,因此“且”字在先秦时期有许多衍生义,而用在人名上则读作jū,例如秦国丞相范雎

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合击匈奴就是主要目的之一

司马迁作为汉朝人,将月氏国写作“月氏”应当是参照胡语的汉语音译,也就是“yuè zhī”。可“氏”这个字现在一般读作“shì”,例如“氏族”,已经没有了zhī的读音,因此就有一些史学家给史记做注释,比较经典的就有唐代史学家颜师古的版本,他注解到:“氏读若支”,还有同时期的《史记正义》也解说:“氏音支”。为什么他们认为“氏”读作“支”呢?

首先,月氏这个民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为人所知。《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又见《穆天子传》记载:“乙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逸周书》载:“禺氏,騊駼”,孔晁注:“禺氏,西北戎夷。騊駼,马属。”史学家一般认为,禺知即是禺氏,虽然不能确定同在西北的禺支和月氏是不是一个国家,但可以确定“氏”在秦汉时期是可以读作“知”或“支”的,再根据《山海经》月支国的记载,基本可以确定,西域古国月氏,读作“月支”。因此,隋唐之后的学者,都会在月氏国词条,注明“氏,读作支”,这一读音也就保留到现在。

人名异读字

人名,尤其是秦汉时期的人名有大量的异读字,例如荆轲刺秦中的秦将樊於(wū)期,项羽的部将龙且(jū),刘邦的谋臣郦食(yì)其(jī)等等,下面“且”字为例。

“且”字最早可见于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像什么呢?男性生殖器......不论中国还是外国,不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都有生殖崇拜,因此“且”字在先秦时期有许多衍生义,而用在人名上则读作jū,例如秦国丞相范雎(“雎”通“且”)。

龟兹石窟全景图:吐蕃 龟兹 大宛这些古地名你会读吗(1)

“且”的演变

《史记》中,司马迁把范雎写作范睢(suī),但《韩非子·外储说》却将范雎写作范且,到底这么读呢?史学家一般认为读且(jū),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大量的历史人物以“且”为名,例如齐国的司马穰且,秦国的夏无且等,因此在《辞海第六版》中解释道:范雎亦作范且,或误读范睢

除了这类异读字外,还有一类人名也很有趣,例如刘备的儿子刘禅,是shàn还是读chán呢?我们根据刘备养子刘封的名字,认为刘禅的“禅”是封禅之意,应读作shàn。像这类多音字读音问题,还有汉初名将曹参(cān)和唐代诗人岑参(shēn)。可如果有一天禅没有了shàn这个读音,参没有了shēn这个读音,那么刘禅和岑参就会成为异读字。

古地名异读字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至今还有许多地方都保留着沿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地名,其中就有些地名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读音而成了异读字,例如安徽的蚌埠、六安、亳州、涡阳等。例如2016年的一次《新闻联播》直播中,主持人郭志坚就将六安读作“六(liù)安”,引来非议。

龟兹石窟全景图:吐蕃 龟兹 大宛这些古地名你会读吗(2)

六安的“六”来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六国境内设置六县。西汉时期,汉武帝将六县及周边几个县并入衡山国,并改衡山国为六安国,六安之名由此而来。经过两千多年的沿革,六安的行政区划虽屡经变动,但六安之名却保存了下来,当地人依然用古音称其为六(lù)安,而非六(liù)安。山东东阿、广东番禺、浙江台州、湖北黄陂等都是如此。

龟兹石窟全景图:吐蕃 龟兹 大宛这些古地名你会读吗(3)

浙江天姥(mǔ)山,李白曾作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异读字的存废争议

对于异读字,相信很多人都觉得麻烦,平时都正常读,放在古地名就要搞特殊,就不能用现代读音吗?诚然,这些异读字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读音有一定的价值,但仅仅出于学术上的价值,就一定要所有人都按照古音来读?更何况这些异读字,除了依附于专有名词,已经不具备其他含义,例如郦食其,就算读作lì shí qí,人还是那个人,并不妨碍我们认识这位汉初名臣。就好比,甲骨文是古汉字,难道为了保留古汉字就一定要每个人都用甲骨文?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龟兹石窟全景图:吐蕃 龟兹 大宛这些古地名你会读吗(4)

课文《荆轲刺秦王》中关于樊於期的注解

但相对应的,也有很多人认为不应该废除异读字,尤其是异读的地名。对普通人来说,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并不关心,与他们休戚相关的是承载着乡土情怀的地名,就好比你和六安人说,六安这个名字就应该按现在的习惯读六(liù)安,你看六安人同不同意。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将普通人生活中很少遇到的异读古地名、古人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音重新命名,就像把越王句践改成勾践,shè公好龙改成叶公好龙。而仍在使用的古地名,古姓氏则加以保留,如果以后没人用了,那就由后人修改。总之,历史文化由人创造,也必然服务于人民,异读字存与废也要以人的需求为标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