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链的应用价值(公链进入佛系生存)
公链的应用价值(公链进入佛系生存)编辑 | 刘路阳作者 | 于姣 陈建美耳朵财经(公众号ID:erduocaijing)统计了市面上相对知名的公链,成图如下: (本图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句话点评:它牛任它牛,它熊任它熊,公链仿佛永远在做事。换言之,一方面可以赞其佛系;另一方面也可以diss一句——何时出头?
公链绝对是区块链行业生态中,最低调的一股清流。
年初,有人说“2018年是公链元年”,公链项目方们美滋滋地接受高帽;6月,交易所打得不可开交,公链在稳如泰山开技术大会;现在,漫漫熊市,各方萎靡,公链对外无战事,且内部也有因共识撕裂而造成分叉和团队离散。
根据火币区块链大数据上周统计报告显示,Github社区中,本周点赞数和关注者数量最高的三个项目为ETH、BTC和EOS;Fork数量最高的为BTC、ETH和EOS;提交代码次数最多为 TRON、BTC和LTC;版本发布数最多的是ETH。
但是,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条代码可以拆分成五条上传。做事的水分在募资完成之后,越涨越大。
耳朵财经(公众号ID:erduocaijing)统计了市面上相对知名的公链,成图如下:
(本图不构成投资建议)
一句话点评:它牛任它牛,它熊任它熊,公链仿佛永远在做事。换言之,一方面可以赞其佛系;另一方面也可以diss一句——何时出头?
作者 | 于姣 陈建美
编辑 | 刘路阳
靠公链炒短线?这辈子不可能的散户Cat通过巴比特论坛知道了比原链,这个号称和量子链、小蚁并驾齐驱的国内三大知名公链之一。
在比原链主网上线之前,她就持有了BTM。然而一年来,BTM逆市而动的市场表现套牢了Cat。比原链在她口中变成“阿斗原”,意即扶不起来的比原链。
在某个“阿斗币”评比投票中,比原链被票选为第一,被戏谑称为“阿斗币王”。
“长路漫漫。”这是现在比原链CEO段新星对于比原以及公链未来的看法。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区块链投资的知名景点:2011年底,比原链创始人长铗曾在知乎回答了一个大三同学的提问。如果那位大三同学听从了长铗建议,按当时价格,买了6000元的等价比特币,且一直没抛的话,至今应该盈利超230倍。
(知乎区块链相关问题的“打卡圣地”)
如今,7年过去了,长铗的建议变成了:拿好你手中的比原。然而,比原是不是比特,谁都不知道。
隔三差五,关心BTM的人还会在群里喊一句,“起飞了!”不管是飞行原,还是阿斗原,对于需要长线建设的公链而言,用Token的一时涨跌来判断公链好坏未免过于肤浅。
那么,一条合格公链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
段新星的回答是,开源(代码开放透明)、共有(不为一个中心集权者所把控)、协作(有能力有意愿者都可以开放的参与其中)。
IOST创始人钟家鸣的回答则简单粗暴:可落地,有人用。基于此,IOST这条公链对于开发者也努力做到“更加友好”。
钟家鸣的回答是基于他对于整个公链竞争的一种看法:看似竞争激烈的背后,实际有效/可用/可行的公链项目很少。
“车变多了,好车没多。”对于公链赛道的拥挤状况,AChain创始人崔萌用了这么一个比喻。“公链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创新能力、逻辑闭环的完整生态以及公链的全球影响力和社区共识。”
不管是对标ETH,还是对标EOS,公链的idea是属于基因的。从公链创始人、团队到社区,都自带谜之自信的气质——我们公链需要价值投资,炒短线是不可能炒短线的。
空气公链还是价值公链?等待用脚投票2018年是公链元年?DBX创始人文木源说,2018年是公链“公元前十年”。
不管用哪种坐标定义,不可否认的是,2018年是公链大发展的一年。大量新公链在2018年主网上线,包括:EOS、AE、ADA、TRX、ZIL、IOST、ELA、ELF、GNX、ONT等。
“这些公链各有特点,但整体而言,这些公链还不能够完全支撑大规模应用的落地。”致力于实现价值传输的底层技术开发团队InterValue这么总结。
公链中也存在着不可能三角。
目前,并没有公链能够在安全、去中心化和高TPS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例如,已上线公链中,比特币、以太坊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但TPS较低;EOS具有较高的TPS,但中心化程度较高。其他公链的性能尚不明确,需要用时间来检验。”
为了解决公链存在的性能问题,出现了以侧链、分片和DAG三个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公链。
比如,ZIL是以分片技术来解决性能问题;AELF是通过侧链来解决;IOTA是通过DAG技术进行性能优化。还有一些项目采用了不同技术相互协作的共识机制,取长补短,从而确立自己的优势。但最终这种机制能够走多远,要取决于社区的共识。
在各公链创始人的眼中,公链理想的生存状况是“八仙过海”、“百花齐放”。
“在未来,应该是有各种不同的几条公链并存,支撑区块链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实用化落地。既在技术上相互竞争,又可跨链共享数据。”
“对开发者而言,公链赛道下一个激烈争夺的战场,是在上层应用的协议层和DApp开发上。”这必将需要开发者们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开发进程中用脚去投票。
80%的公链都会死,99%的创新都来源于公链万向区块链董事长肖风曾说,80%以上的公链会失败。在唱衰公链的人眼里,80%这个数字仍然相当仁慈。
不同于传统互联网项目的开发进程,公链项目的开发是先提愿景,再建社群、搭框架、做试验,最后再上线、运行、维护、升级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随时面临着推倒重来的风险。
对于写代码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删除代码更痛苦的呢?——毫无创新。
相比于国外的公链项目从0到1的能力,中国的公链团队更擅长做从1到2的事情,少了些对于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框架的突破。
“以太坊当年横空出世,对于行业带来新的风口和冲击力,是现在的公链项目所缺少的。”AChain崔萌毫不掩饰对于以太坊及其创始人V神的敬佩。“每一个项目都有它的生命周期,现在以太坊的衰退无法掩饰它出生时的耀眼夺目。”
公链项目依然是区块链大航海时代里立于潮头的掘金者角色。“99%的区块链创新都来源于公链”,比原链段新星这么认为。
对于勇于试错的公链团队而言,创新和失败往往意味着一体两面,二者有时仅仅一墙之隔。
币圈常撕逼,公链无战事。
公链竞争本质上,并不像体育竞技,而是在项目愿景设立的那一天就确定在了基因里。从某种程度来看,公链的竞争从来不是招式的比拼,而是愿景的比拼,以及有多少人为这个愿景达成而付出心力的比拼,用一个区块链的词,是共识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