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真实生活感悟(33岁作家归隐山林)
李子柒真实生活感悟(33岁作家归隐山林)十多年前的曾泉希,还是一名编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去拜访了画家梁至青。梁至青的工作室就在开办在台湾省中部的火炎山上,人烟罕至,晚上连路灯都没有。曾泉希的隐居故事,要从一个拜访说起。2007年,当时才33岁的曾泉希,辞去了杂志编辑的工作,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2011年的时候,她做了人生中的一个选择,她决定离开城市,去往深山里,开始隐居生活。从都市到深山,从繁忙到休闲,从繁华到简居。用7年的时间,她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最好的生活模样。
什么才是生活最好的模样?
是孤注一掷的英勇,是破釜沉舟的热爱,是风轻云淡的从容,还是自得其乐的淡然?
在这你我都是行色匆匆的时代,“生活的最后模样”就更像是一个伪命题,说法各异,各有欢喜。
然而,看了大山里这两个人的生活,却像是给出了这道题的一个答案。
2007年,当时才33岁的曾泉希,辞去了杂志编辑的工作,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2011年的时候,她做了人生中的一个选择,她决定离开城市,去往深山里,开始隐居生活。
从都市到深山,从繁忙到休闲,从繁华到简居。用7年的时间,她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最好的生活模样。
01人在身心崩坏的时候,可以试着停下来曾泉希的隐居故事,要从一个拜访说起。
十多年前的曾泉希,还是一名编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去拜访了画家梁至青。梁至青的工作室就在开办在台湾省中部的火炎山上,人烟罕至,晚上连路灯都没有。
白天,曾泉希在茂密的山林里散步的时候,这种自由自在的山野气息把曾泉希深深地吸引住了。
那个时候的曾泉希,只身忙碌在工作中。她很喜欢工作中遇到的人、事、物,所以太在乎自己的表现,在乎结果。
因为太在乎,就总是容易用力过度。每天过着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不清楚自己的样貌,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渐渐地曾泉希的身心有些崩坏了。
而这一趟拜访之行,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于是,她辞去了工作回老家,用两年的时间来整顿自己的心情。
但画家梁至青的一句话,一直深印在了曾泉希的心里。
梁至青说,“你要对自己好奇,而不是对别人好奇。”
02如果念念不忘,那便去做吧想隐居山林的愿望,像一粒种子一样,在曾泉希的心里扎根发芽。
直到2011年的时候,内心深处的渴望,终于征服了她所有的顾虑。她在台北阳明山竹子湖一个叫猴崁小山弄里。租下了一间干净的农舍,正式成为一名居山人。
不大的农舍只有60平方米大小,周围的邻居也不多,只有零星几户。
只是花4000多块钱买来了简单的生活所需家具,便开始了她真正意义上的山居田园生活。
自此之后,曾泉希的生活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3如果散步变成了最重要的事独居生活的趣味,在曾泉希的小日子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天只用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去处理编辑的工作,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她都是往山里跑。
一个人,背上背包,随自己的心情,走一条没人走过的小路,或者来回走同一条路。
整整五年的时间,只有一双单薄的夹脚拖鞋,陪伴着曾泉希的脚步,踏足阳明山的大小山径。
散步的时光,像刻进了曾泉希四季的生活里。
一个人,在山里,走走跳跳,或看山峦,或玩溪水。
遇上了雨天,要去走走。
看雨打落在森林的每一棵树的枝干和树叶上,雨水把茂密的树林混在一起,伴随着那清新的浓绿,让一整片山林都生出了淡淡的诗意。
而夏日的时光,就更加让人向往。
就像她在《居山心愿》里写的:夏季,清晨五点多的朝阳,柔细地,斜射入窗,窗外木瓜树已竞速突破顶框,木瓜大粗叶顶天,把光线筛了一层,多角形的光块,慢速爬上了床尾……
要想逃离夏日的气息,可以离开了农舍的椅子,往森林深处躲避,山里消暑又静心。
要是到了秋天,那更是处处都有迷人的风景。金秋送爽,哪里都不用去,只要静坐在家里,也可以看天边的云,看山峦的雾,看门前的树,看窗前的花。
就这么静静地坐着,看时光流逝,才没有了被追赶的感觉。
就像曾泉希自己说的那样:时间不再追赶我,我也不再视时间为生命的唯一度量衡。
04独处的时光里,草木为伴不管是隐居还是散步,曾泉希都有花草树木相伴,路上偶尔捡一些合眼缘的植物带回家。
曾泉希曾笑说,在青年的时候曾学习过西洋的插花花艺,被流派和公式套住的她,就算把海绵插烂,也插不出好看的花。
但自从隐居在山里,熟悉了植物的生长脉络,熟悉了植物的每个季节,在插花的时候,就能把它最自然的形态表现出来。
曾泉希把自己的插花方式命名为“大地草花流”。用野草野花当花材,不多加修饰,顺着花势,顺着草势,让它们以最自然的姿态来展现自己。
还有那些长在路边微不足道的小花小草,寂寂无闻,偏又生得清新脱俗,而这些都是曾泉希插花的宠儿。
大约是因为与草木长相伴的关系,一草一木是生长、繁荣、枯萎都是曾泉希眼中最独特的风景。她喜欢把枯枝和活的枝叶搭配使用,一枯一荣的状态,是生死并茂也是生死变迁。
就像人一样,不管待在哪个地方,都会按照生长的轨迹,经历生老病死,经历悲欢喜乐。
曾泉希把关于生命的课题答进了她的插花作品里,如果带回来的小花,无法在水瓶里活过一个礼拜,那下一次,她就不会再任性摘取了。
必须要有办法让这些花材在她的手里,延续存活,这就是曾泉希展现插花的意义。
大自然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不能因为人为的喜好,而肆意破坏它们本来拥有的环境和寿命。
05不管是种树还是种菜,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住进山里后,房东把两块榻榻米大小的田地给了曾泉希,第一次种菜,第一次拿锄头的她,并不擅长于耕种劳作,只是把不同的种子全部种子一起。
虽然成果稀稀落落,但每一份瓜果蔬菜都是通过亲力亲为的劳动所得。
对于曾泉希来说,这些食物不再只是端上饭桌的菜,她经历了一颗种子的一生,从发芽到开花到结果,每一步,都更让她懂得食物的珍贵,更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她不止种蔬菜,也种花苗果树,在家附近种,在山里种,这已然成为了曾泉希住进山里的又一个目标:接触花草,种植花草。
曾泉希就日复一日地在这里,看大树生长得枝繁叶茂,看百花争艳绽放,看苔藓在溪谷里顽强生长。
06亲手打造一个生态小岛在曾泉希经常散步的小径里,有几处地方的苔藓长得很丰富,它们沐浴着阳光,享受着晨雾,在一方小天地里怡然自得。
如果蹲着地面上,细细地看,你会发现每一个爬满苔藓的角落,都藏着一幅山水景观,美得让人目不暇接。
而这每一寸的小空间里,都布满了生命的奥秘。
有一次,曾泉希偶然发现苔藓和蕨类是可以共同生活的,而这次之后,她的脑海中就一直浮现出一个小岛的画面。
曾泉希心想,如果将这小空间的尺度在缩小,用精微的模式打造成一个植物小岛,应该会有一番豁然天成的美丽吧!
她小心地将苔藓和蕨类带回家,通过泥土,水,光照等的配比,模拟了它们可能需要的生活环境,然后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小又精致的“苔藓岛”。
然后,用一种开荒的心态来塑造一座植物岛屿! 细小的苔藓其实是一种很脆弱的植物,在移栽的过程中需要非常细心、耐心地用镊子将它们一根一根地栽种进去,再将每一颗土、一粒沙安置稳妥。
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新布上去的苔藓才会渐渐地融入表层泥土,才能开始新的生长。
在这每一个精致的苔藓岛中能看得见丰饶生命的演进,把小岛放进玻璃瓶里静养。
借助高倍数的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泥土里有细细的虫子在蠕动,有小小的蜗牛在爬行,有嫩绿的新芽在破土,有成熟的枝叶在繁茂,似乎都在朝着自然生长的方向在进展。
这些脆弱的小动物和小植物们,都可以在这个小国度里肆意疯长。
07衣食住行,褪去繁华,方见本心在隐居山林以前,曾泉希几乎是不做饭的。而画家梁至青却是一个很厉害的厨师,他喜欢做一大桌子的菜来招呼朋友,曾泉希也经常在受邀之列。
不经常下厨的曾泉希,在梁至青家发现风味独特的野菜。她发现,原来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真的可以像梁至青一样,过得很简单。不需要山珍海味,不需要琼浆玉露,就简简单单的素菜米饭,也可以吃得身心舒畅。
所以,每次去梁至青家吃饭,曾泉希都喜欢看他研究野菜的做法,慢慢地曾泉希也受到了很多的启发。
后来,曾泉希开始进行自己的山菜创作,还在杂志上做起了山居料理的专栏。
在家的附近,曾泉希种上很多香草类的植物,有小茴香、九层塔;有罗勒还有薄荷,这些在美颜的香草掺杂在田里和菜园子里,让着普通的菜园子蕴藏了几分惊喜。
抛开收成不说,那日渐变化的“菜颜”,那日渐浓郁的香草气息,都是不可取的大地物语。
收获的蔬菜、瓜果和香草,通过自己是双手把它们变成美味佳肴。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小确幸吧。
08生活终是殊途同归,不一样的只是选择有一段时间,画家梁至青生活在火炎山,而曾泉希住在阳明山。相对比有规模有整理的阳明山,火炎山却是很荒凉。
两个人的住处之间距离大约是两个小时的车程,生活中他们会互相拜访,偶尔一起散步,进山里认识新的植物,一起锻炼身体。他们生活步调一致,却不会相互依赖。
梁至青隐居生活的初衷和曾泉希的有所不同,早在2003年的时候,他就住到了苗栗的火炎山上,不是为了画画,也不是因为讨厌俗世,只是单纯地想要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而在山林闲逛的日子,刚好丰富了梁至青的画画素材。为了抓住画画的氛围,他不惜一次次地回到原来的地方,慢慢去感悟去领会大山里的风景。
和曾泉希不一样的是,梁至青喜欢更野的山,最后是连旁边都不要有邻居。所以他最初的选择是火炎山,没有邻居,没有路灯,只有自己。
一个人生活在静悄悄的大山里,也会有痛苦和孤寂的时候,但这正是梁至青想要的生活,不逃离寂寞和恐惧,反而是越发坚定地去品尝这其中的滋味。
因为隐居的生活花费不多,曾泉希每天工作两三小时就已经足够了她的生活开销,这种慢节奏的生活让她乐不思蜀。直到2017年,她的农舍被房东收回去以后,她才结束了在阳明山五年的隐居生活。
曾泉希把这段时光写成了一本书叫《植气生活》。
她在书中写道:
我跟植物终于可以做朋友,用一种看不见的沟通语言;照料、关注、成长、变化,并不时回相予我,我拥有前所未有对生命的欣喜感,要由衷地感激它们长期且始终无声的存在与陪伴。
33岁作家曾泉希的隐居故事说完了,或许会有人羡慕这种生活方式,或许也会有人不认同。
但,这都没有关系,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决定,我们终将是殊途同归的,重要的是,你想要过什么样子的生活,应该由你自己决定。
作者:昱言
责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