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精讲度阴山(度阴山讲了凡四训)
传习录精讲度阴山(度阴山讲了凡四训)这样的人很少行善、好意恶难,终究一事儿无成;心胸狭隘;自命不凡,知行不一,尖酸刻薄。若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职场中,遇到此类人,又有谁会愿意和他深交呢?恐怕躲都来不及,共起事儿来,一定烦事儿多多。这四点其实也是大多数不受欢迎的人的写照。《了凡四训》的精髓及目的是给所有即将踏入社会的人补一堂“为人处世”的课,个人对“福薄福厚,全在自己”这句颇有感触。袁了凡原名袁黄,因易学大师孔先生算得准而信了命,认为一切都是命定,只能活到53岁,膝下还无子。但后来经过云谷禅师指点幡然醒悟,认识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福薄福厚,全在自己”,从此改名“了凡”,断恶修善、行善积德,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考了进士、有了儿子,还活到了74岁。袁了凡对自己为什么不应该得功名进行分析,得出四点:一是,没有积累功德;二是,没有意愿去做繁琐的事儿;三是,无法包容别人,心胸有待开阔;四是,自以为是,言语刻薄,嘴上没个把门儿的。
以前,家中有本《了凡四训》,当时不太能看懂,只听父亲常念叨:人要学着修心、修行为,多做善事,积福报。
近期读了这本《度阴山讲了凡四训》,薄薄的一本分四部分,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学、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每个章节包括原文、译文和度阴山老师的解读,特别是度阴山老师解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让人对《了凡四训》的内涵有了更深的领悟。
《了凡四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写给子孙后代的家训,曾国藩读后改号“涤生”,并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度阴山先生专注明代哲学研究,深谙王阳明心学,关注到《了凡四训》《菜根谭》等作品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后经数年时间潜心研究便有了这本《度阴山讲了凡四训》,书中内容朴实无华,说的都是大家都懂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箴言,适合反复阅读,常读常新。
《了凡四训》的精髓及目的是给所有即将踏入社会的人补一堂“为人处世”的课,个人对“福薄福厚,全在自己”这句颇有感触。
袁了凡原名袁黄,因易学大师孔先生算得准而信了命,认为一切都是命定,只能活到53岁,膝下还无子。但后来经过云谷禅师指点幡然醒悟,认识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福薄福厚,全在自己”,从此改名“了凡”,断恶修善、行善积德,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考了进士、有了儿子,还活到了74岁。
袁了凡对自己为什么不应该得功名进行分析,得出四点:一是,没有积累功德;二是,没有意愿去做繁琐的事儿;三是,无法包容别人,心胸有待开阔;四是,自以为是,言语刻薄,嘴上没个把门儿的。
这四点其实也是大多数不受欢迎的人的写照。
这样的人很少行善、好意恶难,终究一事儿无成;心胸狭隘;自命不凡,知行不一,尖酸刻薄。若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职场中,遇到此类人,又有谁会愿意和他深交呢?恐怕躲都来不及,共起事儿来,一定烦事儿多多。
袁了凡认为,有这四种行为的就是福薄之人。而所谓福薄福厚,又不是命中注定,很多时候是由我们后天的种种行为所致。
有言,浪子回头金不换,说的就是纵使是福薄之人,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足,有意改之,能善知善行,谦虚谨慎,对人对事宽容,用纯粹的心保持脸上的美好微笑,也能让人对其有改观,甚至接纳。更何况本就是这样乐善好施之人,注定就是福厚之人,也非命定,都是自己修来的。
若真有过,如何改呢?
《了凡四训》提到改过有三法:从事儿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三者功夫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有差异。
从事儿上改,仅限于从错误的事情本身改过,也就是改变行为,也只限于改变行为,更是我们的态度来影响行为。
从理上改,是指在不做一件事儿前,先明白了此事不能做的道理,这里的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问不那么做行不行,得到肯定的回答就进入到第二步,尽可能做到感同身受,并坚信一切过失都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真理。
从心上改,第一招就是修心,使良知保持光明状态,让其可以分清念头的好坏。第二招,要有逆向思维,先不管过错,先去做正确的事儿(行善),这样做正确的事儿越多,过错就会越少,能量是守恒的。
若无法做到直接从心上改,那就先从事儿上改,再从理上改,最后从心上改。全心全力改过,人会精神舒畅,脑子变得聪明,悟道一样地茅塞顿开。事实确实如此,心若安,自然一切都会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通过阅读此书,更能让人意识到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里,所谓的福气,也都是靠求助自己而非求助别人得到。即使有命运一说,也不在老天,更在自己,若能用心行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就能改天换命,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