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剑术修炼的方法(庄子修真术)
庄子剑术修炼的方法(庄子修真术)南伯子葵就问了:道是可以学的吗?女偊说:我“闻道”了。修真难不难?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完全看个人的根器、福报。多长时间成就?按庄子的说法,如果是上等根器,又遇到名师指点,可能二十天左右,就有非常高的成就了。《大宗师》有这样一段文字,南伯子葵问女偊,说先生年纪很大了,还长得像个童子一样,你是怎么做到的?
上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庄子》一书的神秘主角——真人,知道真人是由凡人经过修真转化而来,是见到了宇宙真相和生命本质的人,他们不是神仙,或者说不是我们概念中那种腾云驾雾、变化莫测的神仙。
那么“修真”到底是怎么进行的?这期我们就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一、修真的七层境界首先,我们要相信有“真人”这样的境界,同时也相信通过现世的修行,就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问题来了:达到这种境界难不难,多长时间可以成就?有没有具体的方法、步骤?有没有快速入门的方法?对于这些问题,《庄子》一书都已经给出了答案。
修真难不难?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完全看个人的根器、福报。
多长时间成就?按庄子的说法,如果是上等根器,又遇到名师指点,可能二十天左右,就有非常高的成就了。
《大宗师》有这样一段文字,南伯子葵问女偊,说先生年纪很大了,还长得像个童子一样,你是怎么做到的?
女偊说:我“闻道”了。
南伯子葵就问了:道是可以学的吗?
女偊说:不,不可以,你不是学道的人。紧接着他提到,有个叫卜梁倚的人。那是个“圣人之才”,也就是我们说的“上等根器”的人。
所以,女偊就守着卜梁倚,助他修真。
卜梁倚也没有辜负女偊的期望,只用了三天就可以“外天下”了。
什么叫“外天下”?就是卜梁倚已经觉察到了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名利、成就,而专注于内在的修为。换句话说,卜梁倚已经生了出离心,这是修真的第一步。
女偊又守了他七天,然后卜梁倚就可以“外物”了。
外物,也就是自己平时执着的那些东西。相比于天下,“物”更贴近自己。到了“外物”这个境界,卜梁倚已经完全超脱了物质层面的欲望。
然后女偊又继续守着他,九天之后,卜梁倚就能“外生”了。
也就是说,他已经了悟生死,不再把肉身当成真实的“自己”了。
从“外天下”到“外物”再到“外生”, 这是由外而内“损之又损”的一个过程。
到了“外生”这一步,了悟生死一如,是分别心彻底去除的标志,达到了“抱一不二”的境界。
这是短短19天发生的事情,接下来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外生”之后可以“朝彻”。所谓“朝彻”,就是在清晨彻底觉醒。长期蒙蔽真相的黑暗已经消逝,内在的光明已经来到。“朝彻”,就是我们俗称的“开悟”。
“朝彻”之后就能“见独”了,独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真“,或“真我”,独一份嘛,没有对待,没有对立面。“见独”,也就是我们上期提到过的,《齐物论》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见独”之后,自然就能“无古今”,时间的概念完全没有了。爱因斯坦说过,时间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顽固的幻觉,而修真者可以实证到这一点,他们就可以境随心转,上下古今,一念就到了,这也就是《道德经》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境界。
“无古今”之后是“入于不死不生”。已经超越了时间,自然就是“不死不生”,也就是“永生”了。
这时的你已经明心见性,知道“真我”不是这个肉体。所有的肉体,所有的有形之物,迟早有一天都会消亡的。老子、庄子、佛陀,他们的肉体也都消亡了,对不对?但是“真我”,或者叫“自性”,是亘古不灭的。
总之,你一旦认识到“真我”,就可以跳出生死的轮回,进入不死不生的境界。庄子讲的这个过程,其实我们可以联系《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来看。芦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时间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我们逐渐迷失真我的过程。
修真,就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从万物开始往回走,“反者道之动”嘛,另外不还有一句话,叫“顺为凡,逆为仙”吗?
也就是说,我们离开代表妄想执着的“万物”(外天下),离开代表物欲的“三”(外物),离开代表分别心的“二”(外生),然后翻到“一”之上,达到开悟(朝彻),接下来悟后起修,摆脱以“自是、自见、自伐、自矜”为表现的我执,弃假归真(见独)、直至证悟到“无”(无古今),再从无到有,在无有之间活塞式运动,既不执着于无,也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非无非有,此即“得道”(入于不死不生),成为真人。
关于“不死不生”,庄子接下来还说了句很奇怪的话,叫“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这话什么意思?
这里的“杀生”,就等于说把“假我”给做掉了,本来我们一直以为,“我”就是这个肉体,以及依附于肉体的思想、情绪,但现在我们醒悟了,知道这些都是六根带给我们的幻象。被真我的智慧之光一照,“假我”自然就消失了。后世道家有句话,叫“若要人不死,先要死个人”,来源就在庄子的这句“杀生者不死”。
“生生者不生”,就是说我们如果一直执着于肉体、思想、情绪,被“假我”迷惑,被妄想分别纠缠,就很难见到真我、自性。就像《道德经》第五十章说的,“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跟这里的“生生者不生”是一个意思。
接下来,庄子还讲了个重要的概念,叫“撄宁”。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无不将,无不迎,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事来则应,过去不留”。
无不毁,无不成,打个比方,我们做了一把木头椅子,这个椅子是成了,但那棵树是不是毁了?
如果我们深入探索一下,会发现这个世界确实如此,都是缘聚而生,缘散而灭。
那什么叫“撄宁”呢?
“撄”这个字,形容的是众生的生存状态,就像《齐物论》讲的“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醒着的时候忙忙碌碌,就连睡觉也睡不踏实,这个叫“撄”。
“宁”呢?就是通过修真,你的心变得无比宁静、安宁,就像我们常说的“狂心顿歇”。
最后庄子还启示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你认为好的也罢,坏的也罢,全都当成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认识真我的机会!所以他最后说“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这话跟我们常说的“烦恼即菩提”,是不是一个意思?
好了,关于修真的这几层境界,暂时讲到这里。接下来到了今天的重头戏,我们聊聊修真的方法和具体步骤。
二、修真的9个步骤女偊以卜梁倚为例,讲完了修真的境界次第后,南伯子葵又问了:您从哪里知道这些的?
接下来,庄子就借女偊之口,把修真的方法、步骤一股脑儿都告诉我们了。下面的这段文字,意思虽不难理解,但我们以前很少去深入探寻其中的奥妙。
修真一共有几个步骤呢?庄子说有九个。
女偊对南伯子葵说,“闻诸副墨之子”,我这套东西,是从副墨之子那里听来的。
很明显,“墨”指的就是文字。因为对修真而言,文字能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叫“副墨”。修真离不开文字,也就是我们说的经文,如《道德经》《庄子》《金刚经》等等。
没想到吧,庄子也主张从经文入手。
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绝非虚言。没下过一番苦功夫,庄子还是庄子吗?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道说不得,一说就错,谁说谁错。
根据嘛,无非老子在《道德经》里开头那句话,“道可道,非恒道”。
那既然老子都说“道可道”了,道到底是“可道”还是“不可道”呢?当然是“可道”!只不过,能说出来的不是“恒道”,不是那个月亮,而只是那根指月之指。
但是,若没有这根“指月之指”,你又怎么知道“月亮”在哪个方向?
所以,我们不要从一开始就轻视文字。
一个人要是不通经文,又没有名师指路,就好比孤身去探险,身边却没有一个向导,是很容易迷路的。
除了经文外,前辈们阐释经文的文字,也很重要。
我们假设,一个人从开始修真到成为真人,在境界上的差别按0-100分算。从99分到100分,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很多修真者一辈子都没有跨过去,所以《论语》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讲的正是从99分到100分的这样一个跨越。
这一步之遥,就是仙圣与凡庸之别。
那么现在,如果你还远远没有走到99分那个临界点上,你就说我不要文字了,前辈们的指导我也不去听,我就靠自己去悟,说真的,很难!
不过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境界越高,文字就越难描绘。
当你到了99分这个境界上,或许你才能说我不要文字了,也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道可道,非恒道”,之前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
所以,除少数慧能式的天才外,对于普罗大众,还是应该老老实实从经文入手,这就是庄子提出“副墨之子”的涵义。因为当前对于这一点的误解是最深的,所以这里多讲了一些。
接下来女偊又说,“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所谓“洛诵”,就是反复诵读,为什么经文讲究反复诵读?因为真人留下的文字,是带有高维能量的,反复诵读经文,自然有莫大的效用。六祖慧能虽然不识字,但他经常诵读《金刚经》,而且也劝别人多加持诵,正是这个道理。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坛经·般若品第二》
那为什么是“副墨之子”、“洛诵之孙”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语言的诞生是在文字之前。副墨之子、洛诵之孙,其实都是在强调要借鉴前辈修真的心得。
比如庄子本人,他读些什么,诵些什么?别的咱不知道,但《道德经》肯定要算上的,对不对?
女偊后边又说了,“洛诵之孙闻之瞻明”。什么叫“瞻明”?就是深刻理解经文,直至融会贯通,把“理”彻底搞明白。
前面这三步,都是自己下的苦功夫,自己看经、诵读、思考。
再之后呢,你就得去拜访名师了。为什么呢?因为要有一个印证。就是我的理解到底对不对?你得找个过来人帮你印证一下。
所以女偊后边说了,“瞻明闻之于聂许”。“聂”,就是附在耳边小声说话,“许”就是心许,即前辈高人讲的,你得在心里认真体会。上古修真,大都是这样耳提面命,以心印心。
印证了之后,怎么办?女偊又说了,“聂许闻之于需役”,也就是说你得去实证,怎么外天下,怎么外物,怎么外生?你得把学到的、悟到的都活出来。这就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否则经是经,我是我,那是没有用的。
有了一定实证基础之后,接下来就是“需役闻之於讴”。这个“於讴”,就是吟咏讴歌的意思。也就是说,当你“知行合一”有了切实体会之后,你会有自己的一些心得,想要表达出来,或者跟同道中人切磋一下,比较典型的就是禅宗的偈子。你“於讴”的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代表着你的领悟、你的境界,跟前面讲的“洛诵”不一样,提升了一个层次,那是你内在发出的“天籁之音”。
再接下来,“於讴闻之玄冥”。“玄”字在《道德经》里经常出现,代表的是一种高渺、旷远的境界,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冥”则代表清静、寂灭。到了“玄冥”这种境界,就很难用言语形容了,距离最后的真相也仅一步之遥。
那么再接下来,就是“玄冥闻之参寥”。什么叫“参寥”?其实换个说法大家就理解了,“参寥”就是“悟空”,参同悟,寥同空。
佛陀讲的“空”,跟老子讲的“无”一样,代表修真的最高境界。“参寥”或“悟空”,意味着你已经见到了实相,找到了真我。庄子在《逍遥游》里讲“无何有之乡”,在《齐物论》里讲“未始有物”,六祖讲“本来无一物”,还有王阳明讲“心外无物”,都是这样一种境界。
有以为未始有物,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齐物论》
最后一句话叫“参寥闻之疑始”,这个“始”,也是《道德经》里“无,名天地之始”的那个“始”,也就是不可描述的“那个”。为什么是“疑始”?因为不可描述的“那个”,你不能限定它,说它是的时候,它就成非了,这个“疑”字用得很妙。证入“疑始”这个境界,你就成了真人,这也是庄子最终达到的境界,否则他是写不出来的。
以上就是《庄子·大宗师》介绍的九个修真步骤,藏得很隐蔽,但只要你有心,其实并不难辨认。
那么接下来一个问题,我相信是很多朋友关心的:境界咱们知道了,步骤咱们也知道了,可以开始了吗?
这里我要借用“女偊”的话说了:不,不可以!
其实现代社会,我们知道,比起古代社会来,复杂了太多太多,我们每天面对的诱惑也太多了,所以现代人要修真,尤其需要一个基础的“入门法”。
否则,你很难静下心来,做这样一件并不有趣、也不刺激的事情。
那么,《庄子》一书有这个“入门法”吗?当然有!
三、一个入门法这个“入门法”,就是《庄子·人间世》里借孔子和颜回师徒的对话来阐述的,所谓的“心斋”。
当时,颜回向孔子讨教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孔子不说,告诉颜回要先斋戒。
颜回就说,我家里穷,已经很长时间没吃到荤菜了,一直在吃素,这个算不算斋戒呢?
孔子说,这个叫祭祀之斋,不是“心斋”。
颜回好奇地问,那什么叫“心斋”呢?
孔子就说了,你先“把心专注于一点”,然后我告诉你该怎么做“心斋”,其实就两句话,叫“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话怎么理解呢?
平常我们面对外境的时候,最累的其实是我们的耳朵,总是听到一些噪音、广告,以及不中听的话啊,等等等等,这些声音我们压根就不想听到,但这个事情是由不得我们的,我们只能是被动接受,对不对?
听到不想听到的声音,如果我们心烦意乱,这个就叫“对境生心”了,但是别忘了前面我们讲过“撄宁”,讲过“烦恼即菩提”。
这个时候,只要我们能把心静下来,虽然外面的声音还在,但是我们不去管它,注意观察我们的念头,看看随着念头,我们生起了什么情绪,进而去观察那个情绪带来了什么身体反应,这就叫“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等我们这样观察得差不多之后,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不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呼吸上来。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心有攀缘而气无情虑,当我们能很好地控制我们的呼吸,我们也就能控制我们的心念,用这颗平静的心,去观察那个能听、能思的功能,这已经是在“修真”了。
但这里有个非常微妙的关键点,有些人一看“听之于气”,就故意让自己的呼吸变得很重,好让自己听见,这是错误的。
道家奇书《宗旨》在“回光调息章”讲到如何调息,说“息之出处,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尽管“听之于气”,但是这个气息要很细微很细微,细微到不让自己听到,这才是正确的。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中的关键,就是防止一心多用,“听之于心”和“听之于气”不要同时进行。当你“听之于心”的时候,就只关注自己的心念,不要刻意去听你的气息。而当你要“听之于气”的时候,就只关注鼻孔周围气息的出入,而不要刻意去管你的念头。
总之,心斋的一个原则,就是孔子一开始就提醒颜回的“若一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心斋最后要达到什么效果,才算合格呢?
庄子接下来借孔子之口说,“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也就是说,把耳目的功能从外往内收,由外视外听改为内视内听,同时把心智从内往外赶,排除妄想分别心的干扰,这就是“心斋”的要义。
四、总结好,总结一下。今天我们重点讲了《庄子·大宗师》里关于修真的境界,以及方法、步骤。
修真的境界,从“外天下”、“外物”到“外生”,再到“朝彻”、“见独”、“无古今”,最后到“不死不生”,达到一个“撄宁”的状态。
而修真的具体方法,则是“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於讴”“玄冥”“参寥”“疑始”,一共九个步骤,各有其深刻内涵,是实证的功夫。
最后,我们还讲到了快速进入状态的一种入门法,也就是“心斋”,诀窍是四个字,叫“制心一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蝉大侠带您领略古典文化之美,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