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癌最常见的类型为什么(发展为肺癌晚期)
支气管肺癌最常见的类型为什么(发展为肺癌晚期)行PET/CT检查,结果提示:两肺弥漫性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FDG摄取增高,考虑肺癌;左肾上腺增粗,FDG摄取增高,考虑转移可能。2016年4月30日,入住我科,复查肺CT:两肺广泛实变病灶,伴有多发结节,实变病灶中支气管扭曲,变形,呈枯树枝样改变,结合患者整个病程中从未发热,近期痰量明显增多,病灶进行性进展,考虑恶性病变可能。 行胸CT示:两肺慢性支气管炎改变,右肺钙化灶,两肺下叶及左侧舌段少许钙化灶,两肺下叶间质性炎症可能。2015年9月14日,又因咳嗽加重,进行肺CT检查,两下肺实变病灶,右下肺尤甚,内有支气管充气征,当时考虑肺炎,予抗感染治疗,患者治疗后未及时复查。2016年1月8日复查胸CT示:两下肺片状实变病灶,较2015年9月14日进展,当时仍予抗感染治疗。
细支气管肺泡癌(BA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属于腺癌的一种亚型,约占原发肺癌的2%~5%,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癌(DBAC)因其较少见,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加上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及应有的警惕性,导致误诊率非常高。
本文在病例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一下DBAC,希望能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诊断,减少误诊。
临床病案——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章XX,女,71岁。患者2015年4月10日出现咳嗽,咳痰。
行胸CT示:两肺慢性支气管炎改变,右肺钙化灶,两肺下叶及左侧舌段少许钙化灶,两肺下叶间质性炎症可能。
2015年9月14日,又因咳嗽加重,进行肺CT检查,两下肺实变病灶,右下肺尤甚,内有支气管充气征,当时考虑肺炎,予抗感染治疗,患者治疗后未及时复查。
2016年1月8日复查胸CT示:两下肺片状实变病灶,较2015年9月14日进展,当时仍予抗感染治疗。
2016年4月30日,入住我科,复查肺CT:两肺广泛实变病灶,伴有多发结节,实变病灶中支气管扭曲,变形,呈枯树枝样改变,结合患者整个病程中从未发热,近期痰量明显增多,病灶进行性进展,考虑恶性病变可能。
行PET/CT检查,结果提示:两肺弥漫性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FDG摄取增高,考虑肺癌;左肾上腺增粗,FDG摄取增高,考虑转移可能。
虽然该患者因为缺氧,无法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病理分型,但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仍可确诊为“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此病人从一年前发现肺部阴影后,一直以抗感染平喘治疗为主,诊断为支气管炎、肺炎,目前已出现两肺弥漫性病变,并肾上腺转移,发展为肺癌晚期,延误了治疗。因为未及时明确诊断,致使病情进展,可叹可惜。
DBAC误诊率非常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
- ② 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 ③ 没有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 ④ 既往有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干扰本病诊断。
- ⑤ 细胞学、病理学诊断技术差。
那么要如何减少误诊,尽早揪出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全面动态观察、分析病情的发展过程:DBAC病情进展缓慢,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有刺激性咳嗽,咯大量白色泡沫粘液痰,不伴其它症状的进行性气促是本病的特点。
2、充分认识DBAC的影像学表现:CT影像多表现为粟粒状结节型与多发结节型,病灶以中下肺野及内带较多,肺尖区较少,密度中等,边缘模糊,可伴有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部分有胸腔积液。
3、尽早进行病理检查并提高病理学、细胞学诊断水平:本病仅靠影像学鉴别诊断较困难,确诊应有赖于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病理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尽早进行痰脱落细胞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刷检、灌洗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浅表淋巴结活检等病理及细胞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4、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遇有患者胸片发现炎症样或弥漫性或索条网状纹理增多的病变,反复痰细菌学检查阴性,无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咳嗽不加重,无黄痰,经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无效,应提高警惕DBAC。
发现症状,采取措施对于咳嗽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部影像表现为弥漫性病变的患者,感染和肿瘤性疾病是鉴别诊断的重点,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 积极短期抗炎、抗结核并观察疗效;
- 动态观察肺部影像;反复痰找脱落细胞;
- 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刷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查脱落细胞;
- 经皮肺穿刺,淋巴结活检等。
争取及早诊断,减少误诊,及时准确治疗,减轻患者痛苦。
#大家健康超能团##健康超能团#@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