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谈儒学中的人格理想(儒者的操守读孔笔记.二十一)

谈儒学中的人格理想(儒者的操守读孔笔记.二十一)“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按《礼记·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白话意思:孔子入驻颜浊邹家,为颜浊邹家臣。弥子的妻子与子路的妻子是姐妹关系。弥子对子路说,如果孔子投靠我的话,你可以获得卫国卿位。子路原话转告孔子。孔子说,自有命运安排。 弥子即卫灵公男宠弥子瑕。其人在卫国名声并不好,而如此殷勤地邀请孔子入住他家,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出于“奇货可居”的意图。弥子瑕作为卫灵公的宠臣,于卫灵公处早有耳闻对孔子贤能的赞扬。心机灵巧的弥子瑕不可能猜不透卫灵公求贤若渴的心思。所以,提前把孔子笼络在自己门下,然后,再举荐给卫灵公。而孔子也正处于落魄之际,能给孔子提供这样

谈儒学中的人格理想(儒者的操守读孔笔记.二十一)(1)

按《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白话意思:孔子进入卫国,冉有为其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多了,下一步该怎么办?”“使他们富裕。”“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教化他们。”

可见,孔子适卫目的很明确,继续从政,推行自己“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

按《孟子·万章上》。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

白话意思:孔子入驻颜浊邹家,为颜浊邹家臣。弥子的妻子与子路的妻子是姐妹关系。弥子对子路说,如果孔子投靠我的话,你可以获得卫国卿位。子路原话转告孔子。孔子说,自有命运安排。

弥子即卫灵公男宠弥子瑕。其人在卫国名声并不好,而如此殷勤地邀请孔子入住他家,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出于“奇货可居”的意图。弥子瑕作为卫灵公的宠臣,于卫灵公处早有耳闻对孔子贤能的赞扬。心机灵巧的弥子瑕不可能猜不透卫灵公求贤若渴的心思。所以,提前把孔子笼络在自己门下,然后,再举荐给卫灵公。而孔子也正处于落魄之际,能给孔子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孔子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念念不忘,待以后,在政坛身居要位时岂不是自己政治上的伙伴,对自己照顾有加以报知遇。而在国君方面,不光落个选贤举能的好名声,还能得到赏赐,对于弥子瑕来说,这真是个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谈儒学中的人格理想(儒者的操守读孔笔记.二十一)(2)

但是,弥子瑕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不了解一个儒者的行为操守应该是什么样的。

按《礼记·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白话意思:孔子说:“儒者如同席上的珍品等待君王来聘用,昼夜勤奋地学习以等待别人来求教,心怀忠信等待被人举荐,勤奋做事等待被人录用。儒者修身立业就是这样的。”

“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而把忠信当作宝;不祈求得到土地,而把建立道义当作土地;不祈求多积雷财富,而把多掌握文化知识当做财富;儒者为难于得到,却容易授予俸禄,虽然容易授他俸禄,但难于畜养。不到适当的时候儒者不出现,岂不是很难得到吗?不合乎道义的事情不会合作,岂不是很难蓄养吗?先付出而后接受俸禄,岂不是儒者容易授予俸禄?儒者的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

所以,当弥子瑕拉拢孔子时,孔子直接回以“有命”,就是看“命运的安排吧!”也不拒绝,也不应允。这是孔子的智慧。孔子对弥子瑕的利诱心知肚明,但不能拒绝也自有原因,那就是弥子瑕在卫国的特殊地位,而君子易处小人难防,所以,尽量与其避免发生冲突。当然,应允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谈儒学中的人格理想(儒者的操守读孔笔记.二十一)(3)

这是孔子第二次提到“命”了。第一次是在“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时,孔子称:“公伯寮其如命何!”第二次就是上文回以弥子瑕的“有命”。在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心里,究竟何为天命?“道之将行”是命;道之将废”,也是命。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者的使命。而“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者的宿命。孔子五十岁时对使命与宿命组合而成的“天命”有了清晰的认知。从实际情况看,“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并不是后世以为的一无所成和毫无意义,仪封人的曾经的一句话揭示出了孔子所努力的意义,即“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的作用就是唤醒,唤醒民众自省意识。从两千年的中华文化传承来看,孔子是成功的,在民族、民众、民权等自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朱熹更是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按《史记·孔子世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即卫灵公问孔子说:“在鲁国时你领多少俸禄?”孔子回答说:“俸禄粮食六万斗。”卫灵公也发放给孔子粮食六万斗。

由此证明,卫灵公早有聘用孔子之意。可是从后来卫灵公的表现,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卫灵公来说就是一个蜚声国际的礼学大师而已,卫灵公注重的只是其国际影响力,而对其执政能力并不看好。孔子虽然得以禄养,可还是无事可做,心情异常郁闷。

按《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白话意思:孔子在卫国敲磬,有一个背着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口时说:“有心事哩!在击磬!”过了一会儿又说:“境界不高啊,何必敲得硁硁作响呢!既然没人知道自己,自己知道自己就行了。水深的时候,直接穿着衣裳过河;水浅的时候,撩起衣襟过河。”孔子说:“真的是那样!不过我办不到。”

谈儒学中的人格理想(儒者的操守读孔笔记.二十一)(4)

荷蒉者不是一般人,应该是个智者,而且颇通音律,能于击罄声中辨别出演奏者的心境。孔子确实正为不得卫国所用、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抑郁不平。而且荷蒉者就演奏者的心事表示理解,同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即“深厉浅揭”。这位智者是位善良的人。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孔子的日常,即使落魄不得志也要活的优雅,就连表达方式都充满意趣。而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排解郁闷的方式远没有两千年前孔子来的精致、高雅,我们无非是喝酒,倾诉,然后抱住聆听者当垃圾桶一样倾吐一番。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活的如此粗糙和不走心呢?

再看孔子的回应,“你说的都对,可是我办不到啊。”没有掩饰,没有反驳,没有嗤之以鼻。承认自己的不足和不能够,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宽容,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唯有面对,再不堪的境地也能用意识之光照亮。孔子身上就有这一份对于生命的大实诚。千百年来,孔子所为依然让我们心生感动。

这是一场智者对于仁者的规劝,在周游列国的沿途,孔子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智者、隐者。他们在评价或指点孔子时,都流露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解和否定。而孔子每次都洗耳恭听,但并不与其苟同,更不会因此而改变初衷。要我说,孔子才是又智又仁的“圣雄”。

估计孔子之“硁硁乎击罄”传到了卫灵公的耳朵,卫灵公很不舒服,再加上小人的栽赃陷害,卫灵公对孔子在卫国的活动开始产生了怀疑。

按《史记·孔子世家》。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白话意思:住了不长时间,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的坏话,卫灵公就派公孙余假监视孔子的出入来往。孔子害怕获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卫国。

谈儒学中的人格理想(儒者的操守读孔笔记.二十一)(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