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花瓶怎么选有什么区别(百科知识一文看完所有中古花瓶均可了解)
民国时期的花瓶怎么选有什么区别(百科知识一文看完所有中古花瓶均可了解)再再比如瓶口,口小的叫小口瓶;口跟脖子一样大的叫直口瓶;口比脖子粗,口缘外撇的叫撇口瓶;瓶口再大些,做成浅盘一样的叫盘口瓶;做成花瓣状的叫花口瓶......哥窑青釉贯耳瓶 宋 故宫博物院再比如器耳,特征不明显的用数量称呼,两只耳叫双耳瓶,四只耳叫四耳瓶,依次类推......粉彩花卉双耳瓶 清道光 故宫博物院特征明显的就更简单了,龙形叫龙耳、凤形叫凤耳......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特殊情况是,如果是两只对称的管状耳,不能叫管耳,得叫贯耳瓶。
识别花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它某个部位最显著的特点来称呼。
比如脖子,哦,也就是专业术语中的颈,脖子上有弦纹就可以叫弦纹瓶。
官窑青釉弦纹瓶 宋 故宫博物院
再比如器耳,特征不明显的用数量称呼,两只耳叫双耳瓶,四只耳叫四耳瓶,依次类推......
粉彩花卉双耳瓶 清道光 故宫博物院
特征明显的就更简单了,龙形叫龙耳、凤形叫凤耳......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特殊情况是,如果是两只对称的管状耳,不能叫管耳,得叫贯耳瓶。
哥窑青釉贯耳瓶 宋 故宫博物院
再再比如瓶口,口小的叫小口瓶;口跟脖子一样大的叫直口瓶;口比脖子粗,口缘外撇的叫撇口瓶;瓶口再大些,做成浅盘一样的叫盘口瓶;做成花瓣状的叫花口瓶......
宋代
虽然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老祖宗们就开始用瓶子插花了,但用花瓶这个词来专指插花的瓶子,却到了北宋才出现在文献记载上。
冬间花瓶多冻破,以炉灰置瓶底下,则不冻。——宋 温革《琐碎录》
有了新名字的宋代花瓶,样子却没什么创新,基本上是把从前用来盛水、装酒、祭祀用的瓷器、青铜器直接拿来插花。
胆式瓶
宋代最常见的花瓶,可能也是最早冠名花瓶这个称呼的瓶子,是胆式瓶。
胆式瓶一般体型比较小,形状很好认,上锐下圆,形若垂胆。说通俗一点就是溜肩膀,脖子细长直,肚子大而鼓,正适合插花。
哥窑胆式瓶 宋 故宫博物院
胆式瓶还有两个近亲,在胆式瓶的基础上,把脖子进一步拉长就得到了直颈瓶。
粉彩桃花纹直颈瓶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
直颈瓶的脖子再加粗,就又变成了长颈瓶。(话说为什么长脖子叫直颈,粗脖子反而叫长颈,宝哥哥也不明白)
孔雀蓝色玻璃长颈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
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隋代就已经出现,最早是用来乘酒的,到了北宋被爱花的宋代人拿来插花。
玉壶春瓶的样子,有点像被人当头一巴掌给拍扁了的胆式瓶,瓶口被拍的外撇,脖子也被压短了一点,溜肩膀和大肚子倒是没有变。
因此,有人认为玉壶春瓶是从胆式瓶演变而来的。
斗彩婴戏玉壶春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
梅瓶
同样从酒瓶变花瓶的,还有梅瓶。
梅瓶在宋代叫经瓶,因为每次皇帝带领大臣集体学习完经文后,聚餐的时候都会用这种瓶子喝酒。
梅瓶这个名字则是清代才出现,意思是它瓶口特别小,最适合插瘦骨嶙峋的梅花。
霁红釉梅瓶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
除了瓶口小,梅瓶的特点还有:肩部丰满、脖子细短,整体重心偏上,越往下越收,摆起来的时候有一种亭亭玉立的感觉。
花觚
除了改造酒瓶之外,宋代花瓶还喜欢模仿。
觚是商周时代的酒器,整体像一只倒立的喇叭,造型非常别致,被风雅的宋代人选中当花瓶之后,改名叫“花觚”。
南宋时,开始出现仿铜觚造型的瓷质花觚,一经出现就成为花瓶中的热销款,风靡元、明、清三代。
天蓝釉花觚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
蒜头瓶
蒜头瓶仿的是则汉代的青铜蒜头壶,最大得特点就是瓶口长得像头蒜,明清时期很是流行。
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 明嘉靖 故宫博物院
琮式瓶
仿完青铜器,还仿玉器。
琮是古代祭祀用的礼玉,筒状,内圆外方。南宋时,人们仿照琮的样子烧制瓷器,也就是后来花瓶中的琮式瓶。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宋 故宫博物院
纸槌瓶
再仿纸槌。
宋代流行的纸槌瓶,据说是因为长得像造纸时用来打浆的槌子而得名。
既然像槌子,那么基本外形特征也就可以确定了,直口、细长脖子(充当把手),方肩膀、圆柱状的肚子(充当槌头)。
汝窑奉华纸槌瓶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瓜棱瓶
再再仿瓜棱。
瓜棱瓶仿自然瓜棱的形态烧制,肚子上均匀分布着凸凹的弧线,整体形状则随时代变化,不拘一格。
龙泉窑青釉菱口瓜棱瓷瓶 宋 四川青瓷博物馆
葫芦瓶
再再再仿葫芦。
葫芦瓶绝对是所有花瓶中最好认的,顾名思义,长得像个葫芦。无论后来产生了多少种变化:上圆下方形、扁腹形、长腹形......,还是一眼就能认出。
画珐琅大吉葫芦瓶 清 故宫博物院
哥釉葫芦瓶 明 故宫博物院
净瓶
净瓶来源于佛教用器,算是宋代所有花瓶中最特殊的。
梵语叫军持,是用来盛水的容器,后来成为佛教供器,到南宋时又双叒叕被拿来插花。
净瓶的样式分两口和单口,用来插花的应该是单口净瓶,基本特征是口小、宽肩、脖子长,脖子上还有一圈出沿。
龙泉窑青釉净瓶 元 故宫博物院
明代
明代花瓶有所创新,但种类并不多。
而且明朝花瓶的名字都走高度概括的写实风格,听到名字基本就能想明白这个花瓶长什么样。
天球瓶
天球瓶最早出现在明宣德时期,据说因受西亚文化影响而诞生。
天球瓶最大的特点就是肚子像球一样圆,除此之外,脖子长而直,口缘微微外撇,一般体型比较大。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明永乐 故宫博物院
扁瓶
扁瓶又叫扁壶,明永宣时期受外来影响而烧制的新型花瓶。
扁瓶的特点就一个字——扁,细长脖子下面,是一个扁圆形状的肚子,底部呈椭圆形。
青花折枝花纹双耳扁壶 明宣德 故宫博物院
扁瓶里面,有一种比较特殊、肚子长得像鼓一样的,因为从正面看上去肚子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又叫宝月瓶。
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
壁瓶
壁瓶也叫轿瓶,顾名思义是能挂在墙壁或轿子上的一种花瓶。
因此,壁瓶从前面看可能千奇百怪、各不一样,但背后都一个样,一水的平板带穿孔。明万历时的创新器形。
五彩云凤纹葫芦式壁瓶 明万历
清代
清朝是花瓶样式创新的高峰期,尤其在康雍乾这祖孙三代手里,简直是玩出了花,新样式、新名字像雨后春笋一样,噌噌噌往外冒。
观音瓶
观音瓶也叫观音尊,康熙时出现的新品种。
观音瓶和梅瓶的相似度高达90%,区别只在肩部以上,梅瓶口小脖子短,观音瓶基本上可以看作把脖子拉长、加粗,口加大之后的梅瓶。
郎窑红釉观音尊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
把观音瓶的口进一步加大,变成喇叭状,就又得到了一个新品种——凤尾尊(瓶)。
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
琵琶瓶
琵琶瓶,又叫琵琶尊。记住它的诀窍仍然在于梅瓶,看它像不像倒扣在桌子上的梅瓶?
郎窑红釉琵琶尊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
柳叶瓶
柳叶瓶,康熙时的又一个新品种。
听名字也不难想象,柳叶瓶必定高瘦细长,具体特征是口部外撇,细脖子,肩部最宽,越往下越瘦,又叫"美人肩"。
豇豆红柳叶瓶 清雍正 私人藏品
荸荠瓶
荸荠瓶,还是康熙。
荸荠瓶自然像荸荠,肚子扁圆,脖子短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
棒槌瓶
棒槌瓶,又是康熙。
棒槌瓶,顾名思义长得像洗衣服用的棒槌,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之分。
圆棒槌瓶是盘口,短粗脖子,圆折肩,长筒状的肚子。
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
方棒槌瓶也叫方瓶,撇口,短粗脖子,平肩微折,肚子是个上宽下窄的长方体。
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
橄榄瓶
橄榄瓶创烧于何时尚待确定,但雍正、乾隆时最为流行。
橄榄瓶像橄榄一样两头尖,中间鼓,口部外撇,口跟底的大小差不多相同。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
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
双连瓶
两个瓶子连城一体,叫做双连瓶,流行于雍正、乾隆年间。
双连瓶以外,还有多连瓶,也就是三个、五个乃至更多瓶子连在一起。双连瓶和多连瓶的重点在于连,至于花瓶长成什么形状则不重要。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
灯笼瓶
灯笼瓶,乾隆以后非常流行的一种花瓶。撇口,脖子短而粗,溜肩膀,筒状的肚子,活脱脱像一个大灯笼。
矮胖版的灯笼瓶可以叫冬瓜瓶,高瘦版的则被叫做象腿瓶或者筒式瓶。
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 清顺治 故宫博物院
转心瓶
毫不夸张的说,转心瓶是今天所有提到的花瓶里烧制难度最大的。
内外两个瓶子通过榫铆结合在一起,里面那个瓶子上有各种绘画,外面一个则会做成镂空。通过榫铆转动时,能够透过镂孔看到内瓶上的画面。
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
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局部
好了,数一数我们今天介绍了不下30款花瓶,宝哥哥留个课后练习,请留言告诉我下面这三个花瓶的名字
声明: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小编删除。
小编温馨提示:
道路千万条,关注第一条。看完不点赞,小编两行泪。
微博:淘收藏
值得淘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