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金句100首(十六则流传至今的)
千古金句100首(十六则流传至今的)此上联出句中,“吾同子”与“梧桐籽”是同音,同时又分别包含“梧桐籽”的偏旁,“吾同子”既有“我和儿子”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我和你”,上联看似平平无奇,但是想要对出一幅完美的“谐音对”,也不是一件易事。(无下联)现摘抄十六则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对”,诸君不妨一试,估计你也难以对出。一、吾同子食梧桐籽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与“诗词曲赋”一样,都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源远流长,起源于前秦的“桃符”,至五代时出现文字,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明代时,因朱元璋喜欢对子,因而在朝野上下兴盛一时;到了清代,许多文人集体参与创作,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所谓“绝对”,就是这些名句中的经典代表作,即出句人所出的句子无人可对,即便对出,也是“绝句”,无可二至,或是更为精巧。
古人很讲究平仄,诗、词、曲、赋皆然。一副好对联,同样平仄响亮和谐,这样才能把对联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联句的“平仄”,原则上与律句的“平仄”基本相同,只是字数不限。一般来说,上联以“仄”声字收尾,下联“平”声字结对。上下联的“平仄字”,在同一位置上,也要大体相对,即所谓“对仗工整”,尤其在节奏点上,相对则要更严。
对联看似浅显易懂,偏于大众化,但是实际上,对联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凡能够保留下来、并被后人不断传诵的“千古绝对”,背后都有着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或本身就是一段佳话,其中不乏典故,所以想要对得“天衣无缝”、“妙笔生花”,可谓艰难。
现摘抄十六则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对”,诸君不妨一试,估计你也难以对出。
一、
吾同子食梧桐籽
(无下联)
此上联出句中,“吾同子”与“梧桐籽”是同音,同时又分别包含“梧桐籽”的偏旁,“吾同子”既有“我和儿子”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我和你”,上联看似平平无奇,但是想要对出一幅完美的“谐音对”,也不是一件易事。
二、
(无上联)
好女子人大可倚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民间对联,“好”可以解析为“女”、“子”二字;“人”、“大”、“可”三字又可顺势全成一个“倚”字,联对的意思通俗易懂:好的女孩子,长大了可以作为终生依靠的伴侣。
三、
(无上联)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今夕何夕,意为今夜是何夜?多用于赞叹。出自于《诗经 · 唐风 · 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其《念奴娇 · 过洞庭》中,也有“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句子。相传民国初年,有文人作此拆字联,至今依然无人能对。
四、
一杯清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无下联)
相传有个姓解(xiè)的人中了乡试第一名,成了解(jiè)元,这天他回到家里,连声叫渴,侍女给他倒了一杯茶,他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正好有一位朋友来访,随口说了一句“一杯清茶,解解(jiě)解解元之渴”。解元放下茶杯连称“妙句!妙句!”并将其记了下来,自己苦思冥想,却无能以对,以致废寝忘食,只得到处征对,至今却依然无解。
五、
(无上联)
鸟困笼中望孔明,恨关羽不能张飞
下联的出句,借用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三个人名,“孔明”、“关羽”、“张飞”,但每个人名,却又包含着另外一重意思,单要对出人名,就已经不易了。下联的意思也很简洁:鸟被关进笼子里,望着小孔透进来的亮光,想要展翅翱翔,无奈翅膀被关住了。
六
岑溪山水今奚在?
(无下联)
据传,明朝时,广西北流县走出的一位状元,根据县名“岑溪”二字,撰出一则上联,暗含讥讽之意,却无下联与之相匹,成为我国“千古绝联”之一。联语中的“岑溪山水今奚在”,很明显,出句将“岑溪”拆成“山今”、“水奚”四字。相传此联一出,历朝历代的广西岑溪官府曾出重金悬赏下联,但千百年来,无人能对出。
七、
(无上联)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
据传,在浙江杭州有一位科场失意多年的举子,这一年进京赶考,又遭名落孙山,铩羽而归,他千里迢迢地从京城返到杭州之后,来到钱塘江畔的六和塔,登塔凝望,在悲观失望之中,于塔壁上书写此则联充分,至今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上联。
八、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无下联)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省有一位状元罗洪先,自诩有八斗之才。有一次与友人乘船游览长江。游船将至九江时,船夫竟然要罗状元对对联。罗洪先自以为是联中高手,不屑与船夫交谈,待船夫对联一出口,众人皆面面相觑,联曰:“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个水手,扯起七八页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一连十个数字,使得在座的众文人顿时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学富五车的状元郎绞尽脑汁,亦未能对出下联。
九、
(无上联)
园名原名圆明园
圆明园最初为胤禛为亲王时修建的花园,据《世宗宪皇帝御制圆明园》记载:“园既成,仰荷慈恩赐以园额日圆明。”雍正帝在位时,曾专门写了一篇《圆明园记》表达自己对圆明园的喜爱之情:“至若嘉名之赐以圆明,意旨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睿知也。”这里融合了“儒”、“释”、“道”各家的哲理概念。这则联对看似简单,但因前后“谐音”,想要对出,也不是一件易事。
十、
青瓷非次瓦
(无下联)
青瓷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中的珍品,是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上联中的“瓷”,刚好可以拆分为最后两个“次”、“瓦”二字,再者,也说明了价值连城的“青瓷”,怎么可能是“次瓦”呢!
十一、
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无下联)
相传北宋时期,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有一天与文人学士乘船同游西湖,一歌女提着锡壶给苏拭斟酒之际,不慎失手将锡壶掉入湖中。苏轼见此情景,顿时来了灵感,遂随口吟出此联。联语中的“西湖”、“锡壶”、“惜乎”声韵相同,这也是此联的难点和绝妙新奇之所在,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对出令人满意的下联。
十二、
朝夕观水,潮汐上下心忐忑
(无下联)
这是一则典型的“拆字”对联,上联中的“朝夕”遇“水”,形成“潮汐”二字,“上下心”恰好又可组成为“忐忑”二字,对联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观看潮水来临时、紧张不安的心情。此则对联浑然天成,想要对出一则同样经典的下联,岂为易事!
十三、
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
(无下联)
此则上联,立意精妙,上联中的“炭”是“黑”的,来自于“山”;“盐”是“白”的,来自于“水”。此外,“炭”与“盐”从颜色上看,确实“黑白分明”,短短几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航运局面。
十四、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无下联)
这是一则流传许久的经典“回文对”,又叫“回文联”,这是我国对联修辞中的一朵奇葩。特点是用“回文”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对联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即是一则经典的“回文联”。
十五、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无下联)
此乃清末流传的一则绝对,此联难在联中的四个词,“今世”、“进士”、“尽是”、“近视”皆是声韵相同,然而意思却幽默风趣、脍炙人口,想要对出下联,一个字:“难”!
十六、
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
(无下联)
这是一则流传于民国时期的经典“绝对”,上联中的“山”谓孙中山,广东中山人;“城”乃袁世凯,河南项城人;“陂”指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河”言冯国璋,河北河间人;“海”系徐世昌,江苏东海人;上联深刻地反映了时局动荡不安,民众心理复杂的形势。此则对联自问世时起,一直无人能够对出下联。
作者:清风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