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上海人心头的奥秘(心里有魔都脑中有地图)

上海人心头的奥秘(心里有魔都脑中有地图)何振华: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杂文家、评论家是什么原因让人懈怠到自我放弃?梁师傅回到三十年前不过可能是行业的“中位数”,如今却成了“翘楚”,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反思的。那天我之所以用“震惊体”为标题写了一篇公众号推文《这位在上海开差头的海博师傅让我震惊了》,实在是有感于目前上海出租车、专车市场“职业”司机的普遍“不要”——毫无钻研业务的想法和行动,一切推诿给导航,并且对不认识上海的道路振振有词,以为理所当然。这种自我矮化、自我工具化(其实还不如)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上海出租车这张曾经闪亮的城市名片。但是,从应有之义的角度,海博梁师傅其实做的正是二三十年前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入门就知晓的常识——在一个没有导航仪的年代,要想拿跑出租做营生,不记地图不做一个有心人,无疑是自寻死路。可见,人是环境的产物。但是,科技再发达,哪怕有一天真正实现马斯克的“脑机接口”,人依旧是活生生的人,有着AI永远无

上海人心头的奥秘(心里有魔都脑中有地图)(1)

近日,上海媒体人大头费里尼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这位在上海开差头的海博师傅让我震惊了》一文,并迅速引起网友热议和媒体关注。据媒体报道,这名54岁的出租车司机梁师傅并非上海人,但他在上海开出租车基本不依靠导航,他已经把上海这座城市道路嵌在了脑海里,而这位司机师傅爱钻研的工作态度和助人为乐的事迹也让很多上海市民非常钦佩。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我们就此邀请到了作者大头费里尼以及多位文化界人士,请他们分享各自看法。

上海人心头的奥秘(心里有魔都脑中有地图)(2)

本期节目四位嘉宾(人物从左到右):大头费里尼、何振华、郭皓、王渊超

上海人心头的奥秘(心里有魔都脑中有地图)(3)

梁师傅的“要”和“不要”

王海 (笔名:大头费里尼)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著有《上海私家记忆》一书

“要”是比较典型的上海话,看语境。说海博开差头的梁师傅很“要”,意思是他懂得研究业务,勤于钻研业务。一个出租车司机,几乎将上海的街巷3D建模在自己的脑中,从专业、敬业的角度,这是最大的“要”。

那天我之所以用“震惊体”为标题写了一篇公众号推文《这位在上海开差头的海博师傅让我震惊了》,实在是有感于目前上海出租车、专车市场“职业”司机的普遍“不要”——毫无钻研业务的想法和行动,一切推诿给导航,并且对不认识上海的道路振振有词,以为理所当然。这种自我矮化、自我工具化(其实还不如)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上海出租车这张曾经闪亮的城市名片。

上海人心头的奥秘(心里有魔都脑中有地图)(4)

大头费里尼9月6日推文:《这位在上海开差头的海博师傅让我震惊了》

但是,从应有之义的角度,海博梁师傅其实做的正是二三十年前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入门就知晓的常识——在一个没有导航仪的年代,要想拿跑出租做营生,不记地图不做一个有心人,无疑是自寻死路。可见,人是环境的产物。

但是,科技再发达,哪怕有一天真正实现马斯克的“脑机接口”,人依旧是活生生的人,有着AI永远无法替代的主观能动。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魅力,也是AI或许一千年乃至一万年都无法真正替代人的真正原因。

是什么原因让人懈怠到自我放弃?梁师傅回到三十年前不过可能是行业的“中位数”,如今却成了“翘楚”,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反思的。

靠的就是“用心”,对城市历史人文的了解

何振华: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杂文家、评论家

我认为,梁师傅的本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靠的就是“用心”,年长日久,脑子里有了一张基本的交通地图。

十几年前,那时候上中路隧道还没有修通,有一天我在百色路上的园林宾馆开完会,叫了的士准备走徐浦大桥去浦东见朋友,快上大桥了,有人打我手机,说一位前辈弥留了,要我赶往老人在泰康路的家。司机一听泰康路连忙调转方向盘,我瞬间作出反应,我对司机说,车不要掉头,就上徐浦大桥,下桥走济阳路直接上卢浦大桥,下徐家汇路口转个弯就到泰康路了。20分钟左右,我赶到了前辈的床前,听到了他最后的嘱咐,见到了最后一面。当年那样的下班晚高峰时段,如果正常走市区的路线,徐家汇区域、肇家浜路上的堵塞,没有一个小时根本到不了泰康路。虽然上下徐浦卢浦两座大桥、过浦东回浦西的车程长了一些,但当时选择这样走的路况,远非今天如此拥堵,赢得的是便捷,司机称赞我反应之快、决策完全正确。

上海人心头的奥秘(心里有魔都脑中有地图)(5)

乌鲁木齐路是南北走向

时移世易,生活工作在今天的魔都,光是晓得南北走向的道路以省份命名、东西走向的道路以省会命名这些并非绝对精准的常识,还是远远不够。像乌鲁木齐路、兰州路、重庆路或成都路,就是南北走向。再比如,一提霞飞路,熟悉上海历史或我这样年纪的老上海人,还晓得今天的淮海路就是老底子的霞飞路。最近我在为《东方消防救援》杂志写专栏的时候,查阅了史料之后才晓得——嵩山消防队过去叫宝昌路救火站,设在嵩山路巡捕房的救火会,是当年法租界的救火会中心。而在霞飞路之前,它是以法国公董局的总董宝昌的名字命名叫宝昌路。现在,如果有乘客对出租车司机说,要去八仙桥,要去泥城桥,司机能不能准确地将乘客送到淮海路龙门路、送到西藏路北京路,这就不是单纯一个熟不熟魔都交通的问题,而恰恰是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了解多少的问题。

我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也长。无论在京在沪,坐在出租车上,疲倦时瞌睡醒来,我都会及时发觉个别司机确实会故意走远路绕行。那个时候没有GPS,我也不会同司机理论而坏了自己的心情,我只是善意提醒对方,珠市口西大街、南新华街,我小时候管它叫虎坊桥。就像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习惯将泰康路叫成田子坊。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马路,GPS导航能准确到通衢里巷的门牌号码,那是科技。科技是硬件,但终究替代不了历史人文这个软件。我说过,任何时候,“软”的东西其实比“硬”的更硬,它决定的就是方向。

我对这位司机感到由衷钦佩

郭皓:海派文化研究者,海派诗人,原柯灵故居和张乐平故居馆馆长,衡复“四居一馆”文化顾问

看了之前报道,我对这位出租车司机感到由衷钦佩。工作中有许多人总是喜欢抱怨,喜欢把一切的不如意都归结给外界与客观,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位在上海开出租车才四年的师傅,面对客观存在的市场,没有消极与抱怨,而是对工作认认真真、善于用开动脑筋去分析市场,研究客户心理需求。他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最大化利用了时间,提高了出租车效率,因而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回报。

从这位司机的态度,延伸到其他领域,其实任何工作也是同样道理,你工作不认真,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下,将一定会面临重新认真找工作的问题。对工作不努力不付出,不用心用力地去对待,怎么会得到好的回报呢?天上从不会掉馅饼,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人人都懂,可现实中并不去兑现。抱怨带给自己的只能是消极与懈怠,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上海人心头的奥秘(心里有魔都脑中有地图)(6)

梁师傅思考:平时哪些地方会有乘客?工作日夜间,哪里是加班比较多的办公区?周末夜间哪个商圈人多?

曾几何时,像这位出租车司机,这样的一种工作态度是普遍的存在,而当下却成楷模一样的案例了。但愿这位司机的工作态度与敬业经验,能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修炼内功,做最好的自己,从实际出发,创造机会,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

生活清爽的梁师傅

王渊超:上海童谣唱作人、音乐策划人

多年之前,我曾看到过一个讲述大众出租汽车司机的故事,也和梁师傅这个故事有一点点类似。那位司机开车时心态也非常乐观,也很熟悉上海的道路,而他是上海本地人。这次的故事里,主角梁师傅是一位新上海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熟悉工作业务,努力融入这座城市,让人看到了城市之光,也是我们最喜闻乐见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故事。

上海人心头的奥秘(心里有魔都脑中有地图)(7)

梁师傅给遗忘手机在车上的乘客开车送回手机

生活清爽,在我个人理解就是做工作做事情漂亮,有效率,不拖泥带水!相对于现在有些人选择躺平不作为的工作方式,这位司机明显是我们喜欢看到的上海人的样子,勤奋努力、踏实肯干、有头脑会赚钱,也有分寸感。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往上数三代,祖辈就可能不是本地人了。但正是因为有不断从五湖四海涌入的优秀人才,把我们这座城市建设得更好。

各位市民朋友,对于这位在上海开差头的梁师傅的故事,侬个人哪能看呢?欢迎留下侬个评论搭建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