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外竞赛班师资(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技能)
郑外竞赛班师资(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技能)试题设计突出化学与生活、 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新科技成果和生产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议题,体现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二、创设情境,联系实际一、突出探究,强化能力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八个学生必做实验及基本实验操作进行了重点考查,如:第7题“点燃酒精灯、加热液体、收集氢气、稀释浓硫酸”、第18题“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第22题微型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燃烧的条件”、第23题“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第25题“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净化及性质”基础实验的考查。这些试题不同程度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其中第23题溶液的配制和第25题制取CO2后酸性废液的处理与排放等,和实验操作考试密切相关。第20题将工业炼铁实验渗透到框图推断题中,第21、22、25题还考查了学生的观察、描
大河网讯(记者 臧小景)“2021年中招化学试题,遵循‘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的思想,命题方式灵活多样,注重情境创设,试题整体难度比去年略有提高。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着重考查了化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核心素养。”6月25日,河南中招化学考试科目结束,记者邀郑州外国语中学名师段凯伟对试卷进行点评。
段凯伟认为,“核心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一直是化学试卷的一大特色,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为一体,今年试卷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化学用语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考查等。
郑州外国语中学化学老师段凯伟
除此之外,今年试卷还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突出探究,强化能力
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八个学生必做实验及基本实验操作进行了重点考查,如:第7题“点燃酒精灯、加热液体、收集氢气、稀释浓硫酸”、第18题“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第22题微型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燃烧的条件”、第23题“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第25题“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净化及性质”基础实验的考查。这些试题不同程度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其中第23题溶液的配制和第25题制取CO2后酸性废液的处理与排放等,和实验操作考试密切相关。第20题将工业炼铁实验渗透到框图推断题中,第21、22、25题还考查了学生的观察、描述与解决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从化学视角对有关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
二、创设情境,联系实际
试题设计突出化学与生活、 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新科技成果和生产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议题,体现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第1题“河南博物院中馆藏制作过程中的玉柄雕琢、骨笛打孔、彩陶烧制、金简刻字”,第3题“侯氏制碱法”,第4题“84消毒液”,第6题“古籍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第8题“珍惜水、爱护水”,第16题“大米、面粉中所含的糖类物质及化学肥料中的尿素”,第19题“开发利用清洁高效能源,实现‘碳中和’”,第25题“温室大棚需用到CO2”等,均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强化安全、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化学的理念,如第25题实验操作考试中制取CO2后酸性废液的处理与排放、第24题从废旧手机中的某些部件中回收银和铜,通过对此类知识的考查,让学生意识到废物可以再利用,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让他们懂得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稳中求进,勇于创新
试题的命制坚持“稳中求进,进中出新”,考查方式灵活,梯度合理。凸显对初中化学核心观念的考查,如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变化观及学科价值观等。以多种形式考查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如第3、4、9、14、15、16、17、19、20、22、24、25题等。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中考题在考查角度上进行了创新。如第14和19两个计算题,虽难度较大,但化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从练过的题目中迁移出某些思路和方法。尤其是第19题的第2问,同样是对有机物作为高能能源的考查,却不是与氧气反应,而是与N2O4反应,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第25题,将实验室CO2的制取、净化以及性质实验合并在一起联合考查,这是最近几年考题中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第24题有关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以前中考一般考查反应后溶液变大与否或解释原因。而最近两年,则是根据题目要求,让学生尝试确定一种金属。同样,第23题实验基本操作方面,由考查所用到的实验仪器过渡到考查不必用到的一种实验仪器,也都是一种考查形式的改变,同样是试题的一种创新!
总之,2021年中考化学试卷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情景具体真实, 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并对新课程教学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