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垃圾分类宣传会会议纪要(活动来信来电留言特刊)

垃圾分类宣传会会议纪要(活动来信来电留言特刊)“应该说,无论在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监管方面,我市近年来都下了不少功夫。但在一些小区里,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分类投放准确率依然不太高,这与入户宣传不够、站桶指导不到位、居民还未完全形成垃圾分类意识等不无关系。”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办公室负责人宋霁说。【部门回应】崂山区丽海馨苑小区内的厨余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内混装了可回收垃圾。随后,记者又来到崂山区的丽海馨苑、鲁商璟园、七星花园等小区回访,发现这些小区的垃圾分类也不到位。在丽海馨苑小区,记者看到,多个厨余垃圾桶内混装了废纸壳、废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在鲁商璟园,采访期间一半以上的居民投放的垃圾都没有分类。据了解,这些小区都是由保洁员兼职垃圾分类指导员,但在规定的垃圾投放时间内,记者未看见垃圾分类指导员到岗,居民大多都将整包混合垃圾随意投放到桶内。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1月至今,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观海新闻“直通12345”平台

垃圾分类宣传会会议纪要(活动来信来电留言特刊)(1)

生活垃圾是否能准确分类、投放,是垃圾分类工作成败的关键。此前,青岛日报曾报道过李沧区万科生态城·宽岸、博悦兰庭小区,崂山区鲁商园、丽海馨苑、午山三小区等十几个小区垃圾分类不到位问题。尽管各辖区相关部门在见报后迅速行动、积极整改,但记者近日回访发现,部分小区依旧存在垃圾分类不准确、参与度不高、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就此,相关基层部门表示,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垃圾分类日常宣讲,提高垃圾分类现场指导,全面推进居民垃圾分类工作。市城市管理局表示,未来,将打造一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以点带面、引导居民准确分类、精准投放,此外,还将尽快完善相关法规,为定时定点投放提供法律依据。

【实地回访】

8月18日上午7点,记者来到李沧区万科生态城·宽岸小区回访。该小区已经实行了撤桶并点,两处小区垃圾分类厢房现场比较整洁,厢房内都设有专职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进行现场指导。记者观察,居民投放的垃圾基本都分了类,指导员还会主动询问居民袋内垃圾的种类,引导市民准确投放。

但在市南区慧博园小区,垃圾分类情况却不如人意。该小区共有3处垃圾分类桶点,在一处四分类垃圾桶点旁,记者观察了约半小时,发现多位市民将混杂的垃圾投放到厨余垃圾桶内,附近的两位垃圾分类指导员却视而不见。

垃圾分类宣传会会议纪要(活动来信来电留言特刊)(2)

崂山区丽海馨苑小区内的厨余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内混装了可回收垃圾。

随后,记者又来到崂山区的丽海馨苑、鲁商璟园、七星花园等小区回访,发现这些小区的垃圾分类也不到位。在丽海馨苑小区,记者看到,多个厨余垃圾桶内混装了废纸壳、废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在鲁商璟园,采访期间一半以上的居民投放的垃圾都没有分类。据了解,这些小区都是由保洁员兼职垃圾分类指导员,但在规定的垃圾投放时间内,记者未看见垃圾分类指导员到岗,居民大多都将整包混合垃圾随意投放到桶内。

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1月至今,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观海新闻“直通12345”平台的垃圾分类相关投诉量达3300多条。市民诉求较多的领域为垃圾分类前期指导不到位、垃圾分类资金投入不足等。

【部门回应】

“应该说,无论在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监管方面,我市近年来都下了不少功夫。但在一些小区里,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分类投放准确率依然不太高,这与入户宣传不够、站桶指导不到位、居民还未完全形成垃圾分类意识等不无关系。”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办公室负责人宋霁说。

据悉,全市目前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户数超过220万户,设置的分类投放点超过2.3万个,但站桶指导员总数仅8000人左右, 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的社区人员、志愿者的数量也明显不足,入户宣教和现场指导分类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居民意识从“要我分”到“我要分”,习惯上养成在“在家准确分,出门正确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金湖路街道办事处城区发展办负责人赵鑫表示,小区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是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前端“要塞”,街道将引导社区在党员日和楼院集中清扫期间普及垃圾分类相关内容。此外,还将定期组织民生大集,设立垃圾分类展位,扩大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度。

李沧区世园街道城管办负责人原雅静表示,街道将引导社区、小区物业公司、负责运营垃圾分类厢房第三方公司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招募垃圾分类指导员,全面开展站桶指导工作,确保生活垃圾“真分类”。

据了解,为了提升垃圾分类指导员的上岗率,李沧区正在探索“科技赋能”,开发区级分类指导员监管平台,实现远程监管指导员在岗情况,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的监管效率。为了破解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参与度低和投放准确率低的问题,李沧区因地制宜,进一步在不同的小区推行差异化垃圾分类政策,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细落实。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办公室获悉,该局将提标打造200个以上垃圾分类五星小区,以点带面、引导居民准确分类、精准投放。同时,将结合市办实事、城市更新行动,联合住建、自规、审批等部门落实政策要求,在新建小区或老旧小区改造时提前布置分类投放点,并逐步升级改造现有分类投放点,不断优化小区分类投放环境。此外,在未来2至3年内提请制定《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实施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提供法律依据,加快推动市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

记者点评:

“组合拳”务必“拳拳到位”

应该说,我市目前垃圾分类各种硬件已基本适配到位,初步解决了垃圾分类前端“有没有”的问题,但一些小区垃圾分类有名无实、流于形式,集中投放点疏于管理,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未来,如何解决垃圾分类分得“好不好”的问题,实现垃圾“真分类”,还须主管部门、基层、居民打出的“组合拳”“拳拳到位”。

“组合拳”力度如何,首先取决于主管部门是否能准确发力。其中,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明确主体责任是题中应有之义。可喜的是,我市已开始积极筹措、有序推进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当然,未来法规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还须不断压实社区、物业等相关单位主体责任,避免管护不力、推诿扯皮问题发生;针对个人垃圾分类的失当行为,监管部门还应在法规框架内不断创新执法手段,提升监管效果。

其次,攥指成拳,击中要害,方能打开局面。针对垃圾分类监管成本高、资金缺、人力少等桎梏,可尝试收费加补贴机制,对需要填埋和焚烧的其他垃圾收费,对可回收物进行补贴,提高物业和社区的监管积极性。此外,小区还可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积分制,让居民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绿色账户积分,兑换各种生活用品和服务,包括物业费、停车费抵用券等,吸引更多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此外,宣传引导是垃圾分类监管的源头,建议从小抓起,培育市民垃圾分类投放意识。目前,市南区已把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带入小学校园,让孩子带动家庭垃圾分类投放。建议继续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垃圾分类宣传进校园”活动,“小手拉大手”推动居民从“要我分”向“我要分”积极转身,确保垃圾“真分类”。

现场直击

排水管道不畅车库频遭水淹

“我们这栋楼的地势比较低,而且排水不畅,每次下大雨后,一楼车库都会被淹,水最深时可达半米。”近日,家住平度市金色现河小区的谷先生在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上留言反映,小区10号楼地上一层的12个车库多年来频遭水淹,希望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困难。

垃圾分类宣传会会议纪要(活动来信来电留言特刊)(3)

前不久,一场强降雨后,平度市金色现河小区10号楼的一层车库被淹。

8月19日,记者来到平度市红旗路28号实地探访。金色现河小区东临现河,地势北高南低。谷先生居住的10号楼位于小区最南端,与北边相邻的一栋楼座相比,其地面要低1米多。

“只要一下雨,其他地方未及时排出去的雨水都向南流,10号楼就成了雨水汇集之地。”谷先生告诉记者,他搬到这个小区已经4年了,水淹车库是“家常便饭”。

记者看到,10号楼一层建有12个车库,其中一个车库正开着门,内部墙壁上有明显的墙皮脱落痕迹。随后,谷先生打开自家车库。记者注意到,车库内的物品都放置在离地半米高的架子上,下方墙皮脱落,有明显的水渍,并且水渍高度已接近墙壁上的电源插座。“这个电源插座是开发商为车库统一配备的,从这些墙皮上的印迹可以看出来,车库被淹的时候,水面离插座也就几厘米远,用电安全存在隐患。”谷先生指着车库的墙壁说。

10号楼的另一位业主刘先生已在小区居住了10年,他也一直受这个问题困扰。“若是下中到大雨,车库必定被淹,只能将车辆停在外面。为此,我专门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天气提醒软件。”刘先生说,邻居们都不敢在车库里放东西,更不敢用电。为了阻挡雨水漫入车库,有人在车库门前砌了水泥斜坡,有的放置了沙袋,但都收效甚微。

针对此问题,记者致电了小区物业公司。“小区的雨水管道比较细,排水速度慢,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加强日常的管道清理。”物业工作人员对此也十分无奈。

记者看到,10号楼车库前面有一道长长的东西向排水沟,上方覆盖着雨水箅子,透过雨水箅子可以看到排水沟内有一个雨水管道口,直径约有20厘米。

“除了地势低、雨水管道口径小之外,排水不畅还有另一个原因。”谷先生介绍,小区的雨水管道并未接入市政管网,而是直通附近的现河。强降雨时,现河水位上涨没过排水口,会导致排水困难或雨水倒灌。

在谷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现河河道,只见小区的排水口位于河道壁上,正在向外排水,而水面与排水口十分接近。

谷先生4年来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最近,他通过“直通12345”平台反映情况后,平度市东阁街道办事处于8月11日在平台上回复:将安装排水装置。“之前反映时,街道7月22日给我回复过,称会安装抽水泵,但到现在也没有安装。”谷先生说。

一周说

解“烤”题还须用“文火”

夜幕降临时,三五好友相聚街头,吃着烧烤、喝着啤酒,畅聊至深夜,好不惬意。可伴随着这份人间“烟火气”,油烟污染、噪音扰民、占道经营等一系列问题也令人困扰不已。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烧烤扰民问题,今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露天烧烤”专项整治行动,各区市也纷纷组建了夜间巡查队伍,依法查处违规行为。不少市民切实地感受到,随着治理力度升级,明目张胆地在露天支上炉子、架起大风扇烧烤的少了,沿街餐饮店抱团违规占路经营也不见了。

统计数据显示,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青岛日报舆论监督热线、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今年6、7月共受理有关烧烤扰民的投诉1398条,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482条。而今年8月上半月受理的有关烧烤扰民的投诉为180条,与今年7月718条的投诉量相比,下降趋势明显。

整体治理成效显著,但仍有个别烧烤店顶风“犯规”。家住西海岸新区荒里社区33号楼的居民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今年4月,楼下沿街网点新开了一家名为野馄饨的烧烤店,占路摆桌、深夜噪音、油烟四溢,严重扰乱了楼上居民的正常生活。他和邻居向有关部门投诉过6次,还多次拨打辖区街道的夜间值班电话。但往往是执法人员来了,烧烤店就暂时“偃旗息鼓”,执法人员一走,烧烤店又“大张旗鼓”地张罗起来。

这一屡治不愈的烧烤“顽疾”摊点,让我们看到,无论是说服教育、约定经营时间,还是直接清场,都无法彻底整治这类频频“躲猫猫”的烧烤网点。执法与违规的游击战、拉锯战如何才能画上休止符,“烤”验城市管理者的慧心,也“烤”验烧烤经营者的公德心和食客的文明心。

显然,想要彻底杜绝烧烤扰民,不仅需要专项整治的“猛火”,还须在多元共治上加上点“文火”。未来,须从顶层设计、源头治理、创新监管方式上持续发力。不仅要将餐饮业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布局合理、绿色环保的现代餐饮体系;还要细化、提高烧烤行业的准入门槛;此外,还应积极推进“互联网 监管”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在线监测油烟、监控占路摆摊行为,并留存证据、远程督导、在线处罚,实现监管的时空全覆盖。“文”治“武”功,方有成效。

“文火”慢“烤”,还可嗅出文明馨香。要想让烧烤不再成为城市环境之伤,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引导、监督管理不可缺席外,也有赖于经营者、消费者的鼎力配合。经营者能否约束利益冲动,提高烧烤设备的技术含量、自愿告别烟熏火燎?食客们能否提升文明修养,用脚投票抵制违规烧烤店?都是促进烧烤行业提档提质、远离乱象的关键所在。

俗话说,五味调和百菜香。中国美食讲究各色食材的有机搭配和味道融合,搞好社会治理何尝不是这样?有多元共治才有社会善治,行进在社会转型的快车道上,只有凝聚各方治理力量,才能解难题、除顽疾、净化家园、留住温馨。

垃圾分类宣传会会议纪要(活动来信来电留言特刊)(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