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开平碉楼(川西醉秋之旅七)
如何欣赏开平碉楼(川西醉秋之旅七)碉楼基座很宽厚,高20、30多米 保存比较完好,离碉门还有一层房子高的距离,不知如何上去? 走进他们家,他说碉楼旁边原有一幢寨房的,拆了又建在旁边不远处,我们沿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幢新建的漂亮寨楼掩映在绿树中与碉楼摇相呼应。 丹巴的碉楼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嘉绒藏族所建。据说,早在公元前1700年前,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嘉绒藏族同胞就掌握了片石筑墙的工艺,为了防御野兽和战争,修筑高碉成为川西北河谷地带嘉绒藏族典型的文化特点。 梭坡碉楼群中建有寨房,居住有嘉绒藏民,这里也是一个寨子,来得人不多,也不收门票,只收了停车费。我们就沿着小路向山上走,快到山顶时,跟在我们后面的一个中年男子和青年男子喊我们,主动向我们介绍碉楼知识和历史,谈吐不俗。通过交谈得知他们是本寨子里的人,他们邀请我们到他们家的碉楼去看看,说他们家的碉楼的位置最适合观碉楼群全景,四个人50元。他说梭坡的碉楼都是每家每户的,由各家自己
千碉之国——梭坡碉楼
在美人谷,我们两辆车分开了,一辆车深入到了山顶上的原始藏寨参观嘉绒藏族的民俗,因张哥的军人情节他们又返回甲居藏寨观看了红军遗址。
我们约定到梭坡碉楼汇合,出丹巴县城沿大渡河而下,大约7公里,我们先行一步来到了梭坡碉楼,只见河对岸山坡上,一座座碉楼拔地而起,依山成势,蔚为壮观,虽经受了百年乃至千年风雨侵袭、战争洗礼和地震考验仍旧傲立在河谷两岸悬崖峭壁之间。
梭坡是整个丹巴,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古碉最集中的地方,堪称碉楼博物馆,其中包括世界上唯一的五角碉,价值不言而喻。梭坡的碉楼有“中国乃至世界石砌建筑和设防民居的奇迹”、“人类文明丰碑”、“千碉之乡”的美誉。“梭坡”藏语意为“蒙古族”,据说古时曾经有大批蒙古人在此放牧,故名。
丹巴的碉楼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嘉绒藏族所建。据说,早在公元前1700年前,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嘉绒藏族同胞就掌握了片石筑墙的工艺,为了防御野兽和战争,修筑高碉成为川西北河谷地带嘉绒藏族典型的文化特点。
梭坡碉楼群中建有寨房,居住有嘉绒藏民,这里也是一个寨子,来得人不多,也不收门票,只收了停车费。我们就沿着小路向山上走,快到山顶时,跟在我们后面的一个中年男子和青年男子喊我们,主动向我们介绍碉楼知识和历史,谈吐不俗。通过交谈得知他们是本寨子里的人,他们邀请我们到他们家的碉楼去看看,说他们家的碉楼的位置最适合观碉楼群全景,四个人50元。他说梭坡的碉楼都是每家每户的,由各家自己维护,碉楼一般都有上百年,有的甚至上千年历史,碉楼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最多十三角,传说五角以上的碉楼均为女人设计,八角碉是用于镇魔的“风水碉”,一般较少,一个寨子只建一座,由大家供奉朝拜,具有深厚的宗教色彩。碉楼最低10米,一般在10——30米,高的达50——60米,一般建于河谷高山或半坡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角越多越高说明那家过去不是有钱就是地位高。
他说家庭有男孩的必须修一座碉楼是这里的习俗,并讲了这个习俗的由来:很久以前,大渡河河谷之中有凶猛的妖魔,专门摄取男童的灵魂,为了保佑孩子成长,谁家生了男孩,便要修筑高碉,以御妖魔。孩子每长一岁,高碉就要加修一层,而且要打炼一坨毛铁。孩子长到18岁的时候,碉楼修到了十八层,毛铁也打炼成了钢刀,此时将钢刀赐予男孩作成人礼物,鼓励他勇敢战斗,克敌降妖。
走进他们家,他说碉楼旁边原有一幢寨房的,拆了又建在旁边不远处,我们沿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幢新建的漂亮寨楼掩映在绿树中与碉楼摇相呼应。
碉楼基座很宽厚,高20、30多米 保存比较完好,离碉门还有一层房子高的距离,不知如何上去?
男主人说:你们沿着那根木头梯子上到上面的平台上,进碉门往上爬到顶就可以看到全景了,特别是早上日出或晚上日落很漂亮的,拍得照片也最漂亮。可能主人接触来此的摄影爱好者多,一看到拿相机的就知道拍客的心事,与我们在甲居藏寨碰到的“国际明星”有点像。
我抬头一看,他所说的梯子就是一根木头上砍了几个坎,并且是活动的,不稳当。为了拍美景,也顾不上了,提着心就和他们几个男同志一起上去了。
男主人成了我们的讲解员,他说丹巴的碉楼有四种: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要隘碉往往筑于悬崖险道之上,或者横挡于要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烽火碉筑于山头,传递信息;寨碉是为保护村寨或者部落而修建的战争工具,一般伫立于村头;家碉多与楼房相连,平时作为贮藏室,遇有战事,也可用于战争。另外还有用来祈福保平安的风水碉,避邪祛崇的伏魔碉,以家碉和寨碉居多。所有碉楼的楼门都开在一两丈高的地方,门前放有独木梯,一旦敌人来犯,只要退入碉楼,抽掉楼梯,关上楼门就易难攻了。
原来如此,上来后,碉楼门前是一块平台,站在平台上,可以看到大渡河对岸的碉楼群在阳光的照射下明暗分明,在秋色的映衬下悄然独立,历经千百的风霜雨雪,巍然矗立,见证着千百年的历史变迁。
碉楼的外墙是用石片砌成的,非常整齐,千百年前,科技并不是很发达,古人如何将石片打磨的光滑整齐,并将一片片的石片严丝合缝砌到几十米之高,不得而知。但是碉楼千百年依然巍然独立确实堪称奇迹,难怪它被称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极为珍贵的建筑文化艺术遗存、世界杰出的建筑之一、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呢!有人说,不研究它中国古代建筑史就不完整。
走过碉楼门,进到碉楼内,里面是黄泥的墙面,也是独木棍上砍的坎当梯子用,60岁的军哥第一个上去了,看着这种环境,我有点打退堂鼓了,但又有点不甘心,想向军哥问上面的情况,看有无上去的必要,但是不管如何喊,就是不见军哥的回音。犹豫着,不甘心着,为不让行程留遗憾,最后下定决心还是上去了。一步步手脚并用地向上爬,心想上都如此之难,下来怎么办呀?。已上了,骑虎难下就只好硬着头皮往上爬,混身上下都是黄土灰,整个一个灰老鼠。一层有两段独木梯,一个平台,主要用于贮藏粮食等,碉楼每面都有像窗子一样(没有正规的窗子大)的出口,主要是透气、战争时瞭望和向敌人射箭之用。
古时藏民为了保护村寨不受侵犯,对付部落之间的战争才是古碉群形成的真正原因。碉楼在历史上与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在部落战争和冤家械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夏王朝败落之后,其中一部顺着金川河谷南下丹巴,曾遭到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兵败西行。乾隆年间大小金川土司叛乱,朝廷两次用兵,由于土司踞碉固守“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莫阻”,清军经过百余战,耗时达8年才平定。可见碉楼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
爬上碉楼,天气极好,一座座碉楼在深蓝的天空映衬下傲然屹立,登高远眺着千百年来的风霜,继续见证着不可知的未来。
亦步亦趋、连滚带爬狼狈地走出了碉楼,我满身的灰像是掉进了灰窝里,虽然形象狼狈,但也是我不怕苦不怕累爬上千百年碉楼的见证,我让男主人帮我拍下了狼狈的照片。
远观古碉楼,古朴而美观,时光流失,曾经血雨腥风的历史故事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但那一座座碉楼却巍然矗立,无声地提醒人们已逝去的历史。
近观碉楼,与藏楼连成一片,将我们从久远的历史拉回到现实中,藏楼上晾晒的粮食、玉米使碉楼充满烟火气。
我到过西藏,藏式民居很分散,规模大的都是藏传佛教的寺庙。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西藏高高在上的贵族的栖息之地的话,那么规模大,连成一片的丹巴藏寨和碉楼就是平民百姓的温暖之家,它体现了独具特色的藏式民居风情。
碉楼作为嘉绒藏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正被人们不断认识,这里已成为一个景点,藏民们也希望将其打造成独具丹巴持色、展示碉楼文化的活的博物馆。说起碉楼,他们很自豪的。男主人说,他们也正在规划对碉楼进行维修,让更多的人走进碉楼,体验嘉绒藏民的生活,追寻古老碉楼的历史。(文字:风吹沙, 插图:沙漠)你如喜欢,请于关注。原创不易,谢绝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