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生僻字100例(比多认识100个生僻字有用)
经典生僻字100例(比多认识100个生僻字有用)字念kuā,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了一首《赠梁任父同年》,开头两句就是“寸寸河山寸寸金,吴文化得意地发来一阵铜铃般的笑声,开始“敦敦教导”(其实是谆zhūn谆zhūn教导)起来——”,小新沉吟片刻,实在不认识,不过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瓜,想起老师教过的形声字大法,凑一起就念guā呗!安徽亳州有一间中学就叫“黉学中学”,该校师生总不该念错吧?
人们常说社会风气浮躁了,没错,即使其他人都浮躁,都很忙,都可以念白字。唯有那个叫象牙塔的地方不应该浮躁,他们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做学问搞科研,都必须静下心,认认真真,字斟句酌。
文/小新
昨天晚上,小新的同学吴文化又调皮了,发来了几个字让小新认认:
第一个是“
”,小新沉吟片刻,实在不认识,不过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瓜,想起老师教过的形声字大法,凑一起就念guā呗!
安徽亳州有一间中学就叫“黉学中学”,该校师生总不该念错吧?
吴文化得意地发来一阵铜铃般的笑声,开始“敦敦教导”(其实是谆zhūn谆zhūn教导)起来——
字念kuā,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了一首《赠梁任父同年》,开头两句就是“寸寸河山寸寸金,
离分裂力谁任
”......
图/台湾异体字字典网站
黉字念hóng,“身入黉门,天子门生”,在古代是学校的意思。
就在小新很不痛快之时,他竟然又发了一个字“鹄”。
这个字小新认识,赶紧回了一个:这是“鸿鹄之志”的鹄(hú),你是想拿初中课文考我?太欺负人了吧!
吴文化继续笑如铜铃:人家大学者、大校长都读不出来,你气什么?
最后,他扔来一篇“容易读错的100个汉字”——老铁,了解一下。
一些容易读错的成语,了解一下?图/人民日报
读错字是人生正常的操作
——————
即使如小新这般汉语言文学系毕业的学生,读白字、别字、不认字是人生的家常便饭。
比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实乃广大“菁菁学子”(其实是莘shēn莘shēn学子)人生的榜样,多少年来,小新就一直读陈寅恪(què)。
直到有一天想起《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侄子叫诸葛恪——kè,后来又认真地查了一下,陈先生自己跟同事也说念kè,这才开始转变过来。
来,跟我念:chén yín kè。
后来,小新再翻了翻资料,才知道“恪字念成què还是kè”竟然是史学界和民间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开始普通人都读“陈寅kè”,学界里有人跳出来说应该读作“陈寅què”,读成“陈寅kè”是没文化。好吧,那大家都念“陈寅què”,结果学界又有人出来说,真正的读法应该是“陈寅kè”,读“陈寅què”倒成了装X了。
听听陈寅恪老乡、文字学专家梁惠王怎么说?“当然读kè,不管按照韵书的折合今音,还是北京话读音,都应该读kè。因为“恪”在古代韵书中,是一等字。什么是一等字?就是不夹杂任何介音的字。什么是介音?就是在声母和韵母之间,还有一个作为中介的字母,或者是i,或者是u,等等。......所以,陈寅恪的“恪”,绝不会读què,不管是普通话还是江西话。”
文字学专家梁惠王认为陈寅恪的“恪”应读kè。
其实呀,在日常生活里你念“陈寅却”先生,相信不会有很多人笑话你,而且早就有人问过陈寅恪“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却不予以纠正”,陈寅恪笑着说:“有这个必要吗?”
小新还有一位同事,《新周刊》的摄影记者禤灿雄老师,小新刚来上班,握着禤老师的手激动地说:“塌老师,真是闻名不如见面。”
禤老师一脸懵逼,只能尬笑着纠正:“小姓禤,xuān。”
然后轮到小新一脸尬笑:“没文化真可怕。”
2007年,香港一个姓禤的家族疑因入境处职员办理出生证明或身份证登记时写错字,造成一个家族十多名成员有三个不同姓氏的罕见现象。
其实小新心里暗忖(cǔn)——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光一个《说文解字》就有上万个字,而我们常用汉字也就5000个左右,不认字岂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生吗?
在日常生活中,把“妊娠(shēn)”念成“任辰”,“慰藉(jiè)”念成“慰寄”,“剽(piāo)悍”念成“彪悍”,“狡黠(xiá)”念成“狡结”……不是经常发生的事吗?
反正年头年尾小新会读错很多字,也有很多字不认识,大学毕业后全靠拼音输入法补习汉字发音。
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怕承认自己没文化,但到了正式场合,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仪式感很强的场合,你要是再不认字,那就等着自己的脸变肿吧。
平时念错字无关紧要,到了正式场合,还是要查查字典认认字,以免贻笑大方。
认真做事可不一定是正常操作
————————
那么到了正式场合,如何避免出丑?这真心不难,世上任何事怕的就是“认真”二字。
在咱们国家,上台讲话通常都要备稿,稿子也肯定是提前写出来的。自己写的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领导通常都很忙,通常都会交给秘书写。正常的操作,稿子写完,讲话人总要浏览一遍,修修改改免不了。
当年,雍正皇帝看完了奏折还会认真地用朱砂批改作业——“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可想而知,对于自己的讲话他肯定批改得格外仔细。
雍正御批:朕就是这样汉子!
作为要在仪式感极强、知识密集型集会上讲话的文化人,难道不应该事先对讲稿认真浏览修改吗?把不认识的字标上注音,或者学习雍正皇帝,把想说的写成大白话,什么问题不都解决了?
小新从小上学、做人、工作一路走来,时常被人耳提面命,写作业要认真;谈恋爱要认真;对待工作要认真,耳朵里茧子都磨出来了。
现在看来,这些忠告还真是那么回事。假如事先对着单位电话录请教一下别人,“禤”字怎么念,哪来那么多的尴尬?
认真做事,本分做人,比多认识100个生僻字管用。
很多人起名字时喜欢用生僻字。2012年,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王冫冖”走红网络,“冫”音通“冰”,“冖”音通“蜜”。
回到现今社会,人们常说社会风气浮躁了,没错,即使其他人都浮躁,都很忙,都可以念白字。唯有那个叫象牙塔的地方不应该浮躁,他们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做学问搞科研,都必须静下心,认认真真,字斟句酌。
脸面终归要自己挣,送那些准备上台讲话的人一句雍正的名言:
一切总仗不得。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方是真体面。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