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留英学习出国准备物品(留英交换学习的感悟)

留英学习出国准备物品(留英交换学习的感悟)初到伦敦,时差、气候等客观差异都没让我感到不适。我非常庆幸自己拥有快速融入新环境的能力。之后,期待已久的金斯顿大学学习之旅开始了。明确目标后,我开始合理安排学习和实践。在本科前两年,我的成绩处于年级前列,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实践方面,我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口译支持服务等实践,在翻译、沟通、对外交流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二下学期,我成功通过学校和国家两个层面的遴选,成为本科生公派英国金斯顿大学交换项目中的一员。在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就读本科前,我并没有任何出国经历,但因为对外国语言及文化非常感兴趣,我在高考时选择了对外汉语专业,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发展能力,日后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抱着这样的希冀,我在大一时就对本科四年进行了详细规划。通过仔细研究学校的跨境交流项目和相关政策,以及积极向有跨境交流经验的学长们请教,我很快发现每年度

经历

2018年9月~2019年1月,由国家公派前往英国金斯顿大学交换学习

留英学习出国准备物品(留英交换学习的感悟)(1)

2018年9月,当时正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大三的我,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与支持下,通过2018年秋季本科生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前往距离家乡上海九千多千米的英国伦敦。

在金斯顿大学一学期的交流学习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一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

积极争取 逐梦伦敦

在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就读本科前,我并没有任何出国经历,但因为对外国语言及文化非常感兴趣,我在高考时选择了对外汉语专业,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发展能力,日后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抱着这样的希冀,我在大一时就对本科四年进行了详细规划。通过仔细研究学校的跨境交流项目和相关政策,以及积极向有跨境交流经验的学长们请教,我很快发现每年度的国家公派项目非常值得一试,不仅能减少经济方面的压力,也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动力——一方面,若能通过留基委的遴选,那肯定是对自己的一种极大肯定;另一方面,公派生的汇报机制,能督促我珍惜出境交流的时间,把所有的经历和见闻内化为知识谱系的一部分,真正让这段交流经历对未来有所裨益,而非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当然,公派项目竞争激烈,在对口交换院校的选择上也相对受限。

选择项目时,我首先看国家和城市,继而才是院校和课程。我一直对英国这个拥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非常感兴趣。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由英国Quacquarelli Symonds机构发表,被认为是世界四大权威大学排名之一)中,英国有4所大学位列世界前10,超过15所大学位列世界前百,其教育体系的建设走在世界先列;首都伦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大都市,浓烈的英伦气质深深吸引着我。伦敦还是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当时辅修金融课程的我也想去看看这座城市能否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职业可能性。综合考量后,我锁定了英国伦敦的两个公派项目。出境交流往往安排在大三或大四,此时学分转换的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在交换院校的课程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度。我计划选择一部分英语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尝试一些自己心仪且在能力范围之内的选修课,用于返校后学分转换。

明确目标后,我开始合理安排学习和实践。在本科前两年,我的成绩处于年级前列,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实践方面,我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口译支持服务等实践,在翻译、沟通、对外交流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二下学期,我成功通过学校和国家两个层面的遴选,成为本科生公派英国金斯顿大学交换项目中的一员。

勇于表达 主动学习

初到伦敦,时差、气候等客观差异都没让我感到不适。我非常庆幸自己拥有快速融入新环境的能力。之后,期待已久的金斯顿大学学习之旅开始了。

专业学习上,一门叫英语创意写作的课程令我十分难忘。该课并非教授一人“独唱”,而是将课程二分为讲座课与工作坊(workshop)。每周二的讲座课由知名作家或编辑来授课,课后我们需要提交相应主题的写作训练习作,并在每周四的工作坊上与同班同学分组交流。这门课对非英语母语的同学其实不太友好,因为我们受到的英语写作训练偏向于工整、正式、规范的表达,与创意的、文学性的表达有不小差异。

记得在工作坊第一天的破冰环节中,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每位同学需要在自我介绍时谈论一位最爱的作家或一部最讨厌的电影,如果是相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相视一笑的共鸣之乐倒是可以期待。然而,在由多元文化背景学生组成的工作坊里,大家“面面相觑”,对彼此谈起的作者与电影一无所知,于是原本的破冰环节演变成了作家与电影推介会。但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也充分了解了大家的背景差异,调动了之后共同参与、互相帮助的热情。

与英语母语同学一道进行创意写作训练,让我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每周的工作坊中,每位同学都会对我的习作进行逐句分析,由此我掌握了很多写作技巧。例如,在一次改写经典作品的作业中,我们需要自选主题,将莎士比亚的话剧“John of Gaunt”的背景置换到现代,并表达观点。来自美国的Mackenzie套用莎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女权主义的强势声音,来自土耳其的Nari选择谈论种族问题,我则选择了爱情主题……多元的讨论中迸发出许多有趣的点子,大家的习作在同学和老师们的指导下,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无独有偶。应用语言学的选修课,也是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希腊、英国、加拿大、中国、韩国、菲律宾、土耳其等多个国家的14名同学围坐在一间圆桌研讨室里。大家每周针对不同的语言学话题进行讨论,包括英语作为全球语带来的利弊、语言和文化保护、强势语言政策的影响……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在课堂讨论中谈了各自的实际体验,我和韩国同学都对英语在亚洲国家的优势地位产生了强烈共鸣,因为英语优势在个人升学、求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加拿大的同学则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例,分析了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之间的差异……

在各类课程的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小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收获了友谊和来自异乡的温暖。我和来自希腊的Stella成了好朋友,在伦敦的四个月里几乎形影不离。我们常常一起听音乐会、上课、做蛋糕,也交换了许多想法和规划。

留英学习出国准备物品(留英交换学习的感悟)(2)

伦敦街景

不惧挑战 收获温暖

在英国的四个月,可谓苦乐参半,机遇与挑战并存。

跨境交流之路的第一道坎是在未出国前。金斯顿大学因系统信息更新延迟,我在8月中旬才被告知不予安排学生公寓,这对当时出发日期在即的我真是当头一棒。作为学校唯一公派去金斯顿大学的学生,我感到孤立无援。但越是这样,越能锻炼人的心态。我静下心来,找到大学附近提供短期住宿的住家和公寓信息的网址,选择合适的月租价格区间,一个个地给当地房东打越洋电话、发邮件。但由于当时已临近开学,大多数合适的房源已被提前预订,最后我只能通过全球旅行租房软件暂时预订了一间离校一小时车程的房子,租期一个月,寄希望于抵达后,有更多房源可供选择。

幸而权宜之计奏效了。在熬过一个月后,我顺利找到了新房东Sally,她家有一间房,专门提供给来金斯顿做短期交流的外国学生。Sally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法语老师,并有一个正在德国波恩交换交流的儿子,因此非常能理解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遇到的困难。

Sally以最大的热情让我度过了温馨的三个月。生日当天,她在房间门口悄悄放置惊喜礼物和贺卡,圣诞时特意为我挑选小纪念品,晚归的日子里发来叮咛短信……她就像我在伦敦的母亲,给予了我很多关怀和温暖。

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的沟通能力和自立能力,让我能在陌生的环境里处变不惊,妥善渡过困境。

感受差异 坚定方向

去伦敦前,我就希望自己能用交流的这段时间好好思考:未来想要做什么,学习和奋斗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与许多学习语言的同学一样,是成为外语教师、翻译,还是外企职员?当时我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感到非常迷茫。但通过这一学期的交流学习,我渐渐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也对未来有了更明晰的规划。

到金斯顿大学后让我非常震惊的是,同学们对中国的印象似乎仍停留在非常久远的年代。例如,不止一个同学问我中国人是不是都要学武术、都会武术;谈论起中国的优势时,大多数外国学生都只能联想到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已然经历了飞跃。如何更好地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智慧、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些问题引发了我许多思考。

一次讨论课上,教授在介绍完英国的政治制度后,许多英国同学对这种严谨却低效的制度进行了批评。作为对比,一场对于中国制度的讨论展开了。教授询问当时课堂上的五六位中国学生如何理解和看待中国的制度建设,我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倾向于谈论文化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中庸、忠孝等核心概念带来的中西文化差异。但我想到,青年要具备“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的发展路径和制度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在拥护与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作为祖国培养的外语人才,更应当学会如何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运用英语和逻辑表达,让外国友人理解我国的制度。

此外,在与两任房东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地人对中国产品仍会贴上不实标签。然而,21世纪中国科技产业革命发展迅速,中国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了一大批“中国智造”的产品。因此,我意识到,中国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亟待改变。

类似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了许多实质性的收益,提高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然而,西方的民众往往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误导,对“一带一路”带有偏见和误会……

以上经历都让我意识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从事国际事务、对外交流等方面工作的种子。

留英学习出国准备物品(留英交换学习的感悟)(3)

伦敦风景

在伦敦的这一学期,我经历了许多,更切身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逐渐坚定了未来深造的方向。回国后,我又在跨文化领域参与了一些实习,并作为华东师范大学2020级优秀毕业生成功保研到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国际组织与国际交流专业,继续研究国际组织与国际投资法领域的前沿问题。

在国外时,祖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和最坚实的底气。回到国内,母校的平台又给予了我很多开拓视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一路走来,我深深感谢祖国和母校的栽培。未来,我想成为一名“外语 ”跨学科人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做自己认同的、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也做一个对世界有益的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