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土地翻耕操作方法(自然农法连载-)

土地翻耕操作方法(自然农法连载-)

土地翻耕操作方法(自然农法连载-)(1)

翻耕土地的目的是灭草,使土壤表面清洁好播种。凡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人都遵循这条法则,把翻耕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同义词,如果不翻耕而种地,被视为非“疯”即“傻”。根据国内外免耕技术研究与实践,翻耕土地完全可以省去。因翻耕对土壤的破坏作用极大,一亩地耕深20cm,使得30万kg的土壤在移位,无疑是人为的来了一次“小地震”。将土壤中不同区系活动的土壤微生物搞乱了,原来在下层的嫌气性微生物给翻了上来,而上层的好气性微生物又给翻了下去,使得这些土壤王国的小居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能“安居乐业”,进行土壤肥力的建设。据测定,免耕地的微生物比翻耕地多100倍。特别是在大面积重型机械的强化耕作下,使得野生动物失去了安定生活基地,翻耕把“有毛之地”变成“不毛之地”,人造沙漠,使得野生动物的食物链给毁了,它们只好远离翻耕地,不然就会默默地死去。

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首先土壤的水分失去了平衡。翻耕恰好把带有作物残茬的上层与坚实的犁底层重叠,切断了土壤毛管水的通道,在阳光下,土壤水很快给蒸发掉,翻多深则干多深。为了不使土壤变干,就得耙地保墒。但是经过多次机耕作业后,还是没有保住土壤表层的水分。播种不能播在没有水分的表层,根据不同作物的种类,分别播入5~8cm深,最深为12cm。当作物幼苗刚出土时,无情的风刮了起来,地面没有残茬覆盖,风轻易地将粉土刮上了天,污染了空气,产生什么也看不见的“黑风暴”。较大的土粒刮不上天,在地上快速地滚动,抽打着作物幼苗,使它们像火燎过的一样而死,只好再来一次整地播种。如果播后来一次暴雨,情况也不会比风害轻,雨拍打着裸露的地面,使其很快板结,雨水渗不下去,产生了水土流失,平整好的地面,被冲成一条条的沟。雨过天晴表土很快被晒干,形成了硬壳,不得不动员人力,顺着播行破除板结来“解放”幼苗,一旦取得胜利,便美其名为“人定胜天”(人战胜大自然),其实说穿了是人类翻耕土地,破坏了自然,而后再进行补救罢了。

如果免耕的话,就不存在“解放”幼苗战役,也没有“战胜自然”的庆功会了。如果这年碰上了好天气,作物出苗顺利,但是翻入地里的残茬还会作怪,它们在分解过程中,会拼命地夺取土壤中的氮与空气,使得土壤缺氧,形成还原状态,还会产生硫化氢有毒气体,当其浓度超过0.7ppm时,作物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它们的根会变成黑根,人们不得不施用氮化肥来防止缺氮,用中耕的手段来排除毒气,这样一来,作物长好了,又一次“人定胜天”了。但中耕会带来土壤水分丧失,中耕越深,水分丧失越多,下层的水被犁底层和残茬层所阻而上不来,人们不得不进行灌溉。灌水后,土壤又会重新板结不透气,造成土壤气的不平衡,杂草种子也会得水萌发,人们不得不再次中耕松土除草,这样重复多次后,作物苗长高了才停止中耕。土壤经过多次耕作,团粒结构被破坏,供肥、供水、调气、匀热的体系没有了,特别在耕翻后,上层肥土翻入下层,下层瘦土翻到上层,“上瘦下肥”不利作物幼苗生长,产生了土壤肥力的不平衡,人们不得不施用化肥来弥补。化肥是速效性的,施下去很快“扭转乾坤”,幼苗长得一片嫩绿,使得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只有化肥才能增产。如果将化肥施入免耕覆盖地里,就会看不到效果,因为免耕地的肥分规律是“上肥下瘦”,与作物幼苗生长属同步关系,所以,在免耕地不施化肥也照样生长很好。翻耕的土地,表层形成干燥层,白天阳光照射地面,因无覆盖,地表增温很快,但无土壤水,光能转化的热量,不易传导到下层,形成土表温度很高,日落后,地面由于辐射作用,散热很快而下层由于水的通道被切断,下面的热就不易传导上来,这样造成土壤热量的不平衡。

可见翻耕后,土壤四性即水、肥、气、热都表现不协调,不能稳、匀、足、适地供应作物生长。人们为了调整好土壤的四性,促使作物丰产,就必须进行施肥、灌水、中耕等多次作业,每增加一次作业,就得投入一次成本,就得忙乎一阵子,这就是“高投入高产量”,“人定胜天”的生动写照。

土地翻耕操作方法(自然农法连载-)(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