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给人什么启发(悉达多跟随自己的心)
悉达多给人什么启发(悉达多跟随自己的心)悉达多是家里的骄傲,父亲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伟大的贤士和僧侣,成长为婆罗门中的王。母亲每当看到他强壮英俊的外表和完美的举止,就感到幸福无比。悉达多出生于婆罗门家庭,拥有印度最高的贵族血统。他不仅英俊非凡且天资聪颖,小时候就能和智者交谈辩论、修习参禅和冥想。德国作者赫尔曼·黑塞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冯泰纳奖、歌德奖,他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一名诗人、画家。《悉达多》这部作品曾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掀起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黑塞的语言充满诗性,正如《悉达多》这本书的副标题“一首印度的诗”,足以见得这部作品的魅力。作者通过主人公悉达多探索人生真义,在悉达多曲折的人生步履中,出世、入世、轮回,体察人生真相,摆脱“旧我”,找到“本我”。
千人千面,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各有不同。
万物归宗,每个人的人生步履经历又如此相同。
《悉达多》这本书用了佛陀释迦牟尼的名字,但它讲述的并非佛陀的故事,而是一个人的一生,亦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会经历的一生。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出生于安逸的富贵之家,是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少年。他拥有让人艳羡的一切,但却仍感到落寞空虚。为了寻求自我,他舍去安逸的生活,舍弃双亲,踏上求道之路,并最终悟到了人生真相,获得圆满。
德国作者赫尔曼·黑塞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冯泰纳奖、歌德奖,他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一名诗人、画家。
《悉达多》这部作品曾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掀起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黑塞的语言充满诗性,正如《悉达多》这本书的副标题“一首印度的诗”,足以见得这部作品的魅力。
作者通过主人公悉达多探索人生真义,在悉达多曲折的人生步履中,出世、入世、轮回,体察人生真相,摆脱“旧我”,找到“本我”。
01.出世, 告别双亲、家园悉达多出生于婆罗门家庭,拥有印度最高的贵族血统。他不仅英俊非凡且天资聪颖,小时候就能和智者交谈辩论、修习参禅和冥想。
悉达多是家里的骄傲,父亲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伟大的贤士和僧侣,成长为婆罗门中的王。母亲每当看到他强壮英俊的外表和完美的举止,就感到幸福无比。
他是众多年轻的婆罗门女子爱慕的对象,是他人追随的对象,拥有朋友无限的信任和爱戴。
然而天之骄子的悉达多却过得不开心,富贵顺遂的生活让他感到空虚怅然,父母、朋友的爱并未让他感到幸福、安宁和满足,他感受不到自我的意义。
这一日,三位出家苦修的沙门经过悉达多所在的城邑,他们与世隔绝的气息、不顾一切的孤独与献身精神吸引了悉达多。
悉达多决定,加入沙门的行列。他告别父亲、母亲,告别家园,舍去拥有的一切,毅然和跟随着他的朋友乔文达一起,开始沙门的生活,踏上寻找“自我”的征程。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曾在一千多年前,提出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这样剖析自己的人生意义。悉达多此时的心中,也装着同样的问题。
悉达多希望通过苦修,达到一个无欲无求的境界。他寄希望于沙门,想要解脱自己,逃离世俗的一切。
02.入世,告别朋友、老师、佛陀悉达多的沙门苦修,真的能够让他逃离世俗,找到“本我”吗?
他脱去华丽的外衣,身上只留一块遮羞布,披上一条未缝的土色斗篷,每日只进食一次,且还是生食。
他学习禅定,斋戒、克己,只为遁入空无,进入“无我”状态。
然而,三年的沙门苦修,让悉达多感受到自己只是进入短暂的逃避和休憩,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此时,他听到一个传闻,有个叫乔达摩的人,是世尊佛陀。佛陀已战胜尘世疾苦,止息转生之轮,是位得道高人。
悉达多怀着极大的好奇,向沙门告别,和朋友乔文达一起去寻找佛陀。
佛陀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皆是苦。苦是人生真相,但逃脱苦难的道路已被发觉,只要跟随佛陀即可脱离苦海。
佛陀的法义让众人臣服和震撼,朋友乔文达决定皈依佛陀。
悉达多也为佛陀的法义而震撼和钦佩,但那是佛陀悟出的真知,至于佛陀是如何觅得真知并不知道。
我是谁?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随大流,安于世俗现状。但悉达多不愿意欺骗自己的内心,随波逐流。
德国作家歌德曾说:“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实践出真知。悉达多选择遵循自己的内心,走自己的路,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那些看似完美的法义只会遏制了人的本性。
悉达多决定不再修习任何法义,他要做自己的老师,做最真实的自己。他要到人间历练,亲身经历探寻人生的真谛。
悉达多回到人世间,走到了繁华的大城中,与名妓交往品尝爱情的甜蜜,学商人做生意享受财富,到赌场里肆意挥霍体会激动时刻……
一开始,悉达多会斋戒、等待、思考,俨然是一名智者。他傲慢地蔑视世俗的人和事,以高人一等的姿态旁观身边的一切。他把生活当成一场历练的游戏,一场完全可以主导和掌控的游戏。
然而渐渐地,悉达多的灵魂被尘世侵袭,他从一开始的“人间清醒”逐渐沉沦,变得焦躁、涣散、无情、贪婪、饱食无度。原本身外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体察人间的游戏,但此时已成了枷锁和负荷。
他突然发现自己过着既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这些年除了让他感受到了衰老、疲惫、恶心以外,没有让他得到任何珍贵的、值得保留的东西。
悉达多开始厌倦和鄙弃自己,动了轻生的念头,一死了之。
03.轮回,告别挚爱、摆脱旧我悉达多渴望得到解脱,就在他跌下河水中,准备迎接死亡的一刻,自灵魂深处传来一个神圣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婆罗门祷告中的“唵”,意味着“圆满”和“完成”。
在迎接死亡的刹那间,悉达多仿佛从长眠中苏醒,认清了自己。
死亡并不能摆脱和逃离现实,只有勇敢面对过去,正视现在的自己,才能在沉沦中觉醒。
曾经的悉达多资质过人,但看不起世俗的一切,于是他离开家人、抛弃尊贵的出生,进入沙门苦修。但他发现沙门苦修并不能解脱自己,他人的法义亦不能。于是,他再次回到世俗中,随岁月沉浮享受生活
此翻在世俗中的亲身经历,让悉达多明白,在人生的长河里,人们必定经历无数风浪摔打,经历厌恶、失望、痛苦。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注定是对的或是错的,也没有哪种法义能够让人真正逃避和解脱。只有亲身去体验,随本心而为,方能融入生命的长河中,无愧地过完这一生。
悉达多的觉醒让他对过往的一切不堪感到释怀。他成为了一名船夫,倾听河水的声音,摆渡往返的行人。
生活总是充斥着各种惊喜和突然。这一天,他迎来了多年不见但已奄奄一息的爱人和从未谋面的儿子。
随着爱人的离世,悉达多再次体会人生无常。肉体只是器具,生和死是生命的不同状态,但那些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存于心底,不会随肉体的消失而消失,是永恒的。
儿子的到来让悉达多体会到了父亲的幸福和快乐。他愿意无条件地为儿子做任何事情,忍受以前所不能忍之事,庇护孩子免受生活的磨难。
然而,儿子就像当年的悉达多一样,他不愿意跟着父亲在船上生活,选择逃离。悉达多当年曾经赋予父亲的痛苦,此时儿子给予他的痛苦,仿佛世间轮回,谁也逃不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谁都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放下执念,是成全他人,也是成全自己。
悉达多开始理解当年自己父亲的伤痛,也开始理解世人的诸多行为。他不再似以前那样嘲笑世人的虚荣、欲望和荒谬,而是在世人的种种作为中看到生命、生机。
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
放下,才能更好地前行。
在经历多番曲折的人生步履、体察了人生真相后,此时,悉达多真正告别了过去的自己,终于摆脱了“旧我”,找到了“本我”。
04.写在最后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
在《悉达多》中,我们了解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自我修行。
悉达多一开始告别双亲、家园,到告别朋友、老师、佛陀,最终告别挚爱和旧我。在这一次次告别正是他出世、入世、轮回过程的自我修炼;是他随自我本心,经历实践后看清事物的本质,达到与自我和解的过程。
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告别与和解中,领悟了人生的真相:世间并非不完满。世间万物皆有它本来的样子,你爱这一切,就能容纳这一切,唯有爱才有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