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损失惨重的时候怎么办(当我们遭受损失的时候该怎么办)
当你损失惨重的时候怎么办(当我们遭受损失的时候该怎么办)把损失赚回来的方法如同没有种子就不可能结出果实一样,任何事情的发生不可能没有原因。自己的财富被别人偷盗或夺取,就是过去自己曾经偷窃或抢夺他人、业果成熟的报应,我们必须直面并接受。其次,如果根本没有预防,或者已经防患于未然,但还是有些防不胜防、甚至是猝不及防的情况让我们遭遇到损失时,必须学会从情绪中跳出来。如果深陷失去的痛苦之中,不仅无济于事,还徒增烦恼。我们要学会放下,只有从情境中抽离出来,摆脱负面情绪的掌握,才能理智的应对。佛法告诉我们: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没到来,无法把握;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就是“当下”。无论我们遇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当下能做、要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根据当下的状况把事情处理好!以良善的心态处理好当下的事情,不患得患失,自然就不会有烦恼。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一是福报,二是因果。当我们福报具足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成功;而在福报用尽的时候,
有的人遇到困境、遭受损失时,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走不出来:或者整日悔恨,心有不甘;或者经受挫败,一蹶不振;也或迁怒于对方,伺机报复。
其实,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境、遭受损失是常有的事,针对这种情况的情绪管理方法有很多,而佛教从损失产生的缘由、损失本身、遭受损失的态度和处理方法等多个角度,有非常智慧独到的分析。今天,我们就从佛法的角度来谈一谈。
放下才能心安
首先,要学会居安思危。在损失没有发生之前应积极防范,能避免的要尽量避免,就像没有得病之前注意锻炼身体、主动预防。若事先没有任何防备,只是一味地等待“命运的安排”,那么一旦因缘成熟,结果呈现时,损失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如果根本没有预防,或者已经防患于未然,但还是有些防不胜防、甚至是猝不及防的情况让我们遭遇到损失时,必须学会从情绪中跳出来。如果深陷失去的痛苦之中,不仅无济于事,还徒增烦恼。我们要学会放下,只有从情境中抽离出来,摆脱负面情绪的掌握,才能理智的应对。
佛法告诉我们: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没到来,无法把握;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就是“当下”。无论我们遇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当下能做、要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根据当下的状况把事情处理好!以良善的心态处理好当下的事情,不患得患失,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一是福报,二是因果。当我们福报具足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成功;而在福报用尽的时候,所拥有的财产哪怕想尽办法也是留不住的。
如同没有种子就不可能结出果实一样,任何事情的发生不可能没有原因。自己的财富被别人偷盗或夺取,就是过去自己曾经偷窃或抢夺他人、业果成熟的报应,我们必须直面并接受。
把损失赚回来的方法
如果有人对“损失”始终心有不甘,大乘佛法也教给了我们一些“赚回来”的方法。
佛陀说,我们执着什么,就会被什么束缚。要获得自在,就要放下执着。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感谢夺取我们财产的人,因为是他帮助我们脱离了财物、地位、名声的枷锁,使我们偿还了过去世曾经夺取他人财物所欠的业债,他在有意无意中救度了我们!所以,我们不应对他心生嗔恨,而应该由衷感激。另外,对方因为贪嗔痴的驱使造作了伤害他人的恶业,未来必将承受恶果,所以我们不仅要慈悲地对待他,而且还要将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福报和功德全都回向给他。
正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所说:“何人以大贪欲心,夺或令夺我诸财,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若有人以极大的贪欲心,巧取豪夺或唆使他人来抢夺我的名声、权力、资具等各种财富,在遭遇这样的损失时,我们仍然心怀慈悲,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施予他,甚至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累积的善业福报全部回向给他,这就是佛子的修行。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感激他,因为他不仅帮我们偿还了往昔的业债,还创造了一个修持安忍的机会,我们籍此可以忏悔罪业,还能积累解脱成佛的资粮!
当我们遭受损失、受到挫折时,还可以将其化为令我们更加勇往直前的动力。失败的经历告诉我们“此路不通”,那么通往成功的选择就更加精准了。
总之,一个人所谓的得与失,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想要把损失赚回来,首先就要把“损失”这个包袱卸下来,消除负面情绪,安住当下做好该做的事情,放下执着,感激一切经历、人、事的磨练并把他们变成激励自己前行的资粮。
佛法告诉我们,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无常变化是客观事实。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一切损失并非恒常,都是暂时的。所谓的劫夺财富、损失等等,其实都只是我们不断变化的一种心态而已。当我们放下执着,让心解脱,哪里还有什么损失与获得?一切自然也就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