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五戒需要几个小时(十三年后重看色)
受五戒需要几个小时(十三年后重看色)第一场火,照映的是学生运动。小说中对这场学生革命的描述是: 一部《色·戒》,世人皆看三场云雨,我却看到三把火,火光中,照亮了操纵王佳芝命运的三个男人的脸,折射出人性、欲望、政治的纠缠,更照出了张爱玲小说中所不具备的男性视角和政治生态。这三把火,就是李安的五色石,补全了张爱玲的天,火光冲天后,人间没有小团圆。
张爱玲文字辣手,出道八十年没有竞品,无人能对标,在张的作品谱系里,创作时间最长的小说当属《色·戒》, 1950年完成初稿,1977年才在台湾《皇冠》杂志发表,1983年收入《惘然记》,仅万余字的小说修修改改三十年,忌惮于世人对她与胡兰成的联想,呕心沥血的背后,是怕你看不懂,又怕你看太懂。
又三十年后,这段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女人心事被李安一张大手温厚地托住,以女性的细腻和男性的缜密打开了文字褶皱中的欲盖弥彰,补全了意乱情迷中的缺失逻辑,更打通了原著不肯着墨的政治场域。
李安在片场
张爱玲、李安两代顶级华人创作者接力完成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勇夺威尼斯最佳影片和金马七项大奖,人们津津乐道于床戏的蚀骨销魂和牌桌的刀光剑影,但正如《纸牌屋》中所说,“世上的一切皆与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日据时代女大学生与汪伪高官的锥心虐恋,政治又怎能缺席?
一部《色·戒》,世人皆看三场云雨,我却看到三把火,火光中,照亮了操纵王佳芝命运的三个男人的脸,折射出人性、欲望、政治的纠缠,更照出了张爱玲小说中所不具备的男性视角和政治生态。这三把火,就是李安的五色石,补全了张爱玲的天,火光冲天后,人间没有小团圆。
第一场火,革命
第一场火,照映的是学生运动。小说中对这场学生革命的描述是:
在学校里演的也都是慷慨激昂的爱国历史剧。广州沦陷前,岭大搬到香港,也还公演过一次,上座居然还不坏。下了台她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还不肯回去 与两个女同学乘双层电车游车河……一次空前成功的演出,下了台还没下装,自己都觉得顾盼间光艳照人。
小说对这些“后浪”的态度语焉不详,李安的镜头却审慎如一,前一秒还是观众高喊“中国不能亡”,下一秒就切进庆功宴的烈火烹油,一组蒙太奇带来强烈感情对冲,高亢的情绪一气呵成。
熟悉李安电影的人知道,他的电影里没有一个废镜头,正如世间的一切轰轰烈烈皆是不祥之兆,烈火烹油的特写,暗含李安对这场学生运动的态度——冲动加热血,缺乏持久内驱力,一场革命一场空。
李安对这群大学生的定位是幼稚又浪漫,“下台不下装”,始终用舞台感来映衬他们的行为,使他们的命运有一种舞台剧般的宿命感,整部片甚至可以看作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沉浸式抗战戏剧。
1. 巨石,枯树,月黑风高,他们在港大小剧场的舞台布景,像极了片尾他们被处决的南郊采石场,冥冥中李安一开头就埋下了结局。
2.“王佳芝,上来啊”,一语双关,既是上到后面的观众席,也是上到他们抗日除奸的这条不归路。
3.“左一点,再左一点”,排练走台时王力宏饰演的邝裕民调试灯光说的这句话,是李安对他主导的这场幼稚杀汉奸行为的隐喻。
4.“上场慌,一上去就好了”,大幕拉开前,邝裕民给首次登台的王佳芝打气,而在最后即将上演珠宝店刺杀时,王佳芝依旧“上场慌”,过马路的步子都是乱的,最终放走了易,行动失败。
5.“再不杀人就开学了”,《色戒》中的这句话,和《喜宴》中“你看到的正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一样,成为李安电影中的神来之笔,天真的大学生直到最后都没搞清状况就在理想中殒命了。
第一场火光,映出了李安对这场学生革命的怅惘与惋惜。
第二场火,背叛
第二场火,照映的是组织。小说中对与他们接头的老吴的描述是:
在上海,倒给他们跟一个地下工作者搭上了线。一个姓吴的——想必也不是真姓吴——一听他们有这样宝贵的一条路子,当然极力鼓励他们进行……吴大概还是不大信任他们,怕他们太嫩,会出乱子带累人。他不见得一个人单枪匹马在上海,但是始终就是他一个人跟邝裕民联络。许了吸收他们进组织。大概这次算是个考验。
电影里,李安让老吴甫一出场就在火光中现了形——他烧了王佳芝给父亲的信。王佳芝满怀对组织的信任,把给父亲的一封信交给老吴,老吴信誓旦旦地说事成之后会送她出国,结果转身就烧掉了信。火光中,我们看到这个口口声声讲忠诚的男人,转头就选择了背叛。
1.信仰
“你到底是为了左蓝还是为了革命?”谍战剧《潜伏》中组织问余则成的这个问题,没人问过王佳芝。
特工不是AI,组织输入一行“命令command”,就能心无旁骛的执行,让一个女人心甘情愿长久地呆在一套系统里,需要有一套自洽的逻辑。《潜伏》中,组织对余则成从党的性质纲领到宗旨目标有完整的入职培训体系,反观王佳芝,从邝裕民带她演爱国剧,到老吴教她怎么用枪怎么自尽,始终没人帮她建立起信仰。
《潜伏》剧照
2.利用
“没有人情的政治是短命的”,《潜伏》中站长吴敬中的觉悟,老吴没有。在王佳芝快撑不下去请求尽快行动时,作为领导他不但没有安抚一线员工,反倒情绪失控暴跳如雷。他一味让王佳芝拖住易,却不关心她还能续航多久,对这一干学生是彻头彻尾的利用。
《潜伏》剧照
3.背叛
父亲放弃了她,邝牺牲了她,吴利用了她,只有易,这个组织要暗杀的男人,用温柔怜惜的目光给了她最真实的暖,所以她最终背叛了组织,忠于了内心情感。政治不正确的人却可以有温度,代表组织的人却手辣心狠,李安就是这样用超越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呈现出人性的幽微。
第二场火,映出了李安对当时所谓“组织”的冷峻思辨。
第三场火,复调
第三场火照映的是易先生书房的照片。小说中没有这段,电影中李安安排易先生夜里火烧文件,火光中,照亮了墙上国父孙中山。
易先生书房墙面,三足鼎立般挂着三幅照片,右侧最大幅是孙中山,左上汪精卫,左下易本人,青年时代的易身着军装,面露微笑,在照片位置上,易比汪要靠近孙中山。
小说中的易阴狠老辣,沉浸女色,李安使他有了复调色彩,这个镜头增添了易的人物弧光,他不是没有感情的杀人机器,他有温度,有纠结,有对时局的洞若观火。
1.有纠结
年轻有为党校毕业,也曾一路追随孙先生革命,而后风云变幻泥沙俱下,成为汪伪走狗,戕害同胞,但易在片中也几次吐露日本人气数将尽,汪伪政权荒腔走板。听王佳芝《天涯歌女》唱到“家山北望”,“懂得怎么做娼妓”的易先生不禁眼圈一红暗自神伤。
2.有温度
《末代皇帝》导演贝托鲁奇说:“个人是历史的人质”。如果说王佳芝是小人物,一个业余的演员,为了邝裕民的爱国梦卷入时代洪流,成为老吴的棋子,那么易作为大人物,凶狠残暴,权柄在握,其实也是日本人的棋子,心爱的女人都无法保全,只能在黑暗中对着人去楼空的床泪光点点。
3.有认知
易扣下一批军火,重庆政府在找,汪政府也在找,有分析认为易以这批军火做筹码投靠重庆政府,也有分析认为易把军火给了第三方延安。不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会落回日伪手中,不论是政治投机还是弃暗投明,日本气数将尽,汪伪穷途末路,对时局易有清醒认知。
第三场火,李安加入了对易先生的命运观照,映出了这个男人的复调色彩。
【结语】
从开篇王佳芝临近3点溜出易家牌局,到晚上10点被枪决,所有爱恨缠绵、民族大义、忠贞背叛,都发生在这短短7小时,你惊心动魄,世界一无所知,你翻山越岭,天地寂静无声。易公馆的麻将甚至都没散场,五个年轻生命就已殒命,“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七小时过尽一生。
张爱玲说:“这个小故事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的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
李安说:“这是我投入最深,用情最深的电影,拍摄过程像走趟地狱,拍完至今不敢看”。
李安拍摄片场
李安的男性视角与张爱玲的女性思维相结合,使全片呈现出残酷又温情、克制又感性的独特韵味,张的文字犹疑,正是李安影像的发轫之地,他在张爱玲的地盘上大开色戒,更用影像探访文字的潜意识,用光影的五色石,补全了原著缺失的政治天空。
有些电影经不起细看,一推敲就荒腔走板,而十三年后重看《色·戒》,就像开一瓶陈酿,一口下去,上顶天灵盖,下涌五脏火,这部由张爱玲、李安两代顶级华人创作者接力完成的作品,担得起用显微镜,千秋万代地看下去。
“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END-
@光影小团圆 光与影,爱与愁,光影世界的人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