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经典图文语录(丰子恺笔下的小人儿为什么都没有脸)
丰子恺经典图文语录(丰子恺笔下的小人儿为什么都没有脸)图片丨新浪微博▲《武林外传》群像 作者“呼葱觅蒜”▲纪念金庸的画 作者“呼葱觅蒜”图片丨新浪微博对于此,她表示一开始是画脸的,可后来觉得画了五官显得俗气,于是干脆“不要脸”,没想到她的画却得到了全新的意境。
近日在微博上,一位90后女画家火了,已经吸引了近90万粉丝。她那耐人寻味、有味道的昵称“呼葱觅蒜”,来自于蒲松龄《绰然堂会食赋并序》中,生动描写一群人饮食的一段话:“箸高阁、饼干咽,无可奈何呼葱觅蒜”。
▲纪念金庸的作品 作者“呼葱觅蒜”
图片丨新浪微博
至于她的画风什么地方最具特色,您看一眼便知——所有人物都没有脸。
▲纪念金庸的画 作者“呼葱觅蒜”
图片丨新浪微博
对于此,她表示一开始是画脸的,可后来觉得画了五官显得俗气,于是干脆“不要脸”,没想到她的画却得到了全新的意境。
▲《武林外传》群像 作者“呼葱觅蒜”
图片丨新浪微博
但要说无脸的画风,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是丰子恺了,他画中的人物,五官虽然时常不全,但却惟妙惟肖,极为传神。
▲丰子恺《蝶恋花》
图片来源网络
丰子恺从六岁起,就在私塾读书,十二岁进入新式的小学。传统文化的熏陶勾勒出他温文尔雅的童年,可能也正因如此,丰子恺虽出生在清末那个最动荡的年代,但他的画风却始终如少年。
▲丰子恺于1918年拍摄的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不论谁看丰子恺的画,都觉得充满了童趣。一个个仁爱、温暖、有趣的“无脸小人”,成了丰子恺的一张名片。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新闻报》还发布过一篇“标题党”评论文章——《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专门分析赞扬了丰子恺的这种画风。
▲丰子恺《KISS》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丰子恺这种“无脸”人物画的创作灵感到底从何而来?这还要从他人生中某个短暂的10个月说起。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毕业。他办起画室,开始收学生教画画。一天,他不知怎么的,被画室中的一只青皮橘子吸引,进而想到自己现在教学生画画的行为,犹如带着青皮在这里现学现卖,是误人子弟。于是下定决心出国深造。在家人的支持下,1921年他渡过重洋,来到了日本。
▲赴日本留学时的丰子恺
图片丨搜狐
到了日本,他马上进入一所教西洋绘画的私立美术学校,天天学习画人体素描,接受学院式的正统训练,这段时间他的基本功也日渐纯熟。
有一天,丰子恺在逛旧书摊时,无意间发现了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早期作品,并十分欣赏,他如此评价道:“其构图是西洋的,其画趣是东洋的。其形态是西洋的,其笔法是东洋的。自来综合东西洋画法,无如梦二先生之调和者。他还有一点更大的特色,是画中诗趣的丰富。”
▲竹久梦二作品
图片丨搜狐
丰子恺在竹久梦二的画中,不只单纯受到了画技的启发,更找到了艺术理解的共鸣。10个月的留学结束后,丰子恺一回到国内,就开始不断练习竹久梦二的画风,开始用毛笔来描绘生动形象而诗趣无穷的漫画。
▲丰子恺《春观落红》
图片来源网络
在绘画表现手法上,丰子恺学到了竹久梦二的精髓:简练和传神。尤其是借鉴了梦二先生笔下没有眼睛或五官的人物形象,他认为这正符合中国画中“意到笔不到”的传统绘画美学原则,逐渐他开始不画人物的眼睛,有时竟“偷懒”得连耳朵和鼻子也不画了。
▲丰子恺《松下学步图》
图片来源网络
在学者郑振铎的邀请下,他开始为《文学周刊》作系列插画,冠以《子恺漫画》的名字发表。漫画集问世后大受欢迎,《子恺漫画》开始声名鹊起。
▲1924年,丰子恺公开发表的第一幅漫画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好水》
图片来源网络
丰子恺在借鉴东洋绘画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漫画风格,而且参有书法、音乐、文学等艺术中的韵律感。他笔下那幅《游春人在画中行》,题目便是来自他的老师李叔同所作曲词《春游》,这首歌曲也是丰子恺最喜欢的。
▲丰子恺《游春人在画中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丰子恺早年的画作来看,稚拙干净,画面虽然简单,却时常被朋友们称赞。朱自清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小诗,带核儿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丰子恺在社会的认可中,逐渐固定了自己的风格,清新自然,纯净温婉。
▲丰子恺《郎骑竹马来》
图片来源网络
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却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却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一直到老,在丰子恺的漫画中“儿童”这一主题的出现频率依然最高,他用一生画尽了孩子的懵懂、稚拙,也画出了自己心中纯净的“无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