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80年代山东过年拜年(生产队那个年代)

80年代山东过年拜年(生产队那个年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即删.正月十三晚上,那天决不会是月黑风高夜,去偷菜又不是去杀人放火,不需要月黑风高,实际上那天离正月十五也就二天时间,往往是月影疏朗、清风徐徐,正是偷菜的好时光。偷菜当然是十余岁小孩子们干的事,这其中必定要有一个“头”,就是平时村里的孩子王,由他(她)来召集十来个小孩,先商量分工,那时偷菜也要“讲武德”,一是不能只偷一户社员家,不能像赵本山、宋丹丹演的小品《白云与黑土》中的白云,“薅社会主义的羊毛”就只管往一只羊身上使劲薅,让种菜人家遭受较大损失,而是要选择几户人家的菜地偷,二是不能偷太多,偷菜只是饱口腹,要防止糟塌破坏庄稼,一般也就是偷几颗白菜、几把大蒜、大葱和菜心之类,分工完毕后,大家照着白天踩好的点分头行动,也就三四十分钟左右吧,大家满载而回,然后清点菜品,统一交由“头头”保管,偷来的菜要用来第二天煮糍粑吃,“头头”就地安排布置第二天野炊事宜,谁家负责出

文:郑学良

现在人们都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确实现今的过年与过去比,少了许多的仪式感和内容内涵,这当中也包括部分年俗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渐没落和消失,其中“正月十三去偷菜”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小编的家乡春节里流行着“正月十三去偷菜”的习俗,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及历史,作为孩提的我们很少去探究,只是在人们的口口相传里,正月十三去偷菜,小孩子可以一年不生疮,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公共场所环境、医疗卫生服务还是个人饮食卫生习惯,都是比较原始和落后的,再加上蚊叮虫咬,因此,小孩们头上、胳膊及腿部经常患有疮疾和长有脓疱,痛痒难受之下就喜欢用手抓抠,抓抠后就常流血水、脓汁,这虽不是什么影响健康的大恶疾,但也着实让人恶心和厌烦,所以有偷菜不生疮这样的好事,小孩们自然都跃跃欲试,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80年代山东过年拜年(生产队那个年代)(1)

至于种菜的社员家,在正月十三这天,发现有人偷菜是不能赶不能追不能骂更不能去捉的,相传如果去追赶偷菜人,也就会把自家一年所有的吉利和好远都赶走,当然,倘若就此说种菜的社员欢迎别人去偷菜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蚂蚁肉也是肉,主人当然心痛和珍惜辛苦种来的庄稼,不希望自家的菜被人偷,不能赶不能骂那就只有防了,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安排人值守,自家有小孩子的,正月十三晚上就打发小孩守菜园,这种事大人自己不好出面,一个大老爷们,大过年地守在菜地里就是为了防备小孩偷几颗菜,让人看见会笑话,显得小家子气;另一种是泼大粪,正月十一十二这两天,担一担大粪泼在鲜嫩的菜叶上,以此来恶心和阻止偷菜的人,说实话,往往能做出这种事的人也就是那些平时太小气精明的人家,人们当面不好说,但会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诅咒”:泼大粪会把你自家的财运都泼走,活该穷。不过,大部分种菜人家是不会刻意去防的,而是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毕竟偷菜只是一种年俗活动,又不会伤及自身太大的利益。

80年代山东过年拜年(生产队那个年代)(2)

正月十三晚上,那天决不会是月黑风高夜,去偷菜又不是去杀人放火,不需要月黑风高,实际上那天离正月十五也就二天时间,往往是月影疏朗、清风徐徐,正是偷菜的好时光。偷菜当然是十余岁小孩子们干的事,这其中必定要有一个“头”,就是平时村里的孩子王,由他(她)来召集十来个小孩,先商量分工,那时偷菜也要“讲武德”,一是不能只偷一户社员家,不能像赵本山、宋丹丹演的小品《白云与黑土》中的白云,“薅社会主义的羊毛”就只管往一只羊身上使劲薅,让种菜人家遭受较大损失,而是要选择几户人家的菜地偷,二是不能偷太多,偷菜只是饱口腹,要防止糟塌破坏庄稼,一般也就是偷几颗白菜、几把大蒜、大葱和菜心之类,分工完毕后,大家照着白天踩好的点分头行动,也就三四十分钟左右吧,大家满载而回,然后清点菜品,统一交由“头头”保管,偷来的菜要用来第二天煮糍粑吃,“头头”就地安排布置第二天野炊事宜,谁家负责出锅子、谁又负责油(猪油)盐等佐料,至于糍粑、碗等需各人自带。

80年代山东过年拜年(生产队那个年代)(3)

第二天,大家按照昨晚的安排,集合来到野外僻静处,用几块石头垒成简易灶台,捡来残枝树叶烧火煮糍粑,待糍粑将熟之时,将昨晚偷来的白菜、大葱、菜心等放入锅中与糍粑一起煮,然后每人分一大碗,加入猪油食盐等佐料,折一根树枝当筷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虽是平常普通的一碗菜煮糍粑,可是总觉得比平时在家吃的要香要甜。

可惜了,“正月十三去偷菜”这么美好吉利的年俗活动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就戛然而止,原因也很简单,其一是性质发生变化,农村责任制后,原有的社会组织体系及管理、道德等方面出现了嬗变,一些人打着年俗之名行偷窃之实,偷菜的人由小孩变成了成年人,偷菜的目的也从图吉利尝鲜变为拿到市场上去卖去获利,前者偷菜顶多偷几颗白菜和一二把大蒜大葱之类,不会对种植户造成实际损失,而后者偷菜,往往会把种植户菜园里的菜一偷而光,让种植户蒙受很大损失,自然种植户也就不管什么年俗不年俗了,在这一天严加防范,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编在一所中学读高三,正月十三夜,相约几个同学去学校边的菜地想过一把小时候“偷菜”的瘾,没料想还没扯上几根葱,菜地的另一头有菜农大喊“抓贼呀”,吓得我们落荒而逃。其二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小孩哪个不是家中的宝?又有几个家庭会为小孩患疮疾而烦恼?平时好饭好菜地伺候着,生怕他(她)饿着,就拿春节来说,有几个小孩不是在家玩手机、打游戏、连吃饭都要父母爷爷奶奶再三催请的呢,叫他们去偷菜,叫得动么?从这个角度讲,“正月十三去偷菜”年俗的消失,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80年代山东过年拜年(生产队那个年代)(4)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