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巴金的家的感悟与体会(价值观的不相容)
名人对巴金的家的感悟与体会(价值观的不相容)听起来是不是很残忍?但是在《家》里,再现了烧龙灯这一习俗,高公馆为了取乐,找了舞龙队来表演,并堵上门,从高处把燃烧的炮竹烟花往舞龙人的身上扔去,火花直接落到他们的身上,燃烧着他们的皮肉。在四川,过年期间有一个习俗是烧龙灯,就是在舞龙灯的时候,把爆竹烟花往舞龙灯的人身上扔。在下人身上得到过爱和温暖之后,他怎么也做不出颐气指使,心安理得的享受下人们的照顾的事来。在觉慧心里,他们和他是一样的,一样的需要尊重,一样的平等。所以他能爱上家里的丫头鸣凤,他丝毫没有考虑过该不该,配不配的问题,他懂得欣赏底层劳动人民的美好的品质。这点,家里的其他人身上都没有,哪怕自诩为绅士的觉新,哪怕是觉民也不能完全的破除阶级观念。
最近在读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家》,越读到后面,一个深刻的感受破土而出:令觉慧最终选择叛离家族的,不是感情,而是他的价值观,和这个家族不相容。他和他的家族,注定渐行渐远,背道而驰。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觉慧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让他做出了与家族割裂的决定。
觉慧是高公馆长房一脉的幺子,从小万千宠爱在一身。但是他和他的兄弟不同的是,他的兄弟们可以很坦然的接受家里下人们的伺候,但是由于他从小就亲近下人,因此,他总是不习惯,后来长大后,接受了新教育,对三少爷的身份更加接受无能,他拒绝坐轿子,一般也用不到仆人,对家里的下人,总含着一种莫名的感情。
从小陪伴他们兄弟俩长大的黄妈,习惯了唠叨,觉慧也格外顺从,因为他知道,自从父母去世后,黄妈是难得的真心为他们好的人,无比珍贵的亲情,居然在家里的下人身上得到了。这种亲情不是因为他是高高在上的少爷,而是因为黄妈把他们兄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守护。
在下人身上得到过爱和温暖之后,他怎么也做不出颐气指使,心安理得的享受下人们的照顾的事来。在觉慧心里,他们和他是一样的,一样的需要尊重,一样的平等。
所以他能爱上家里的丫头鸣凤,他丝毫没有考虑过该不该,配不配的问题,他懂得欣赏底层劳动人民的美好的品质。
这点,家里的其他人身上都没有,哪怕自诩为绅士的觉新,哪怕是觉民也不能完全的破除阶级观念。
在四川,过年期间有一个习俗是烧龙灯,就是在舞龙灯的时候,把爆竹烟花往舞龙灯的人身上扔。
听起来是不是很残忍?但是在《家》里,再现了烧龙灯这一习俗,高公馆为了取乐,找了舞龙队来表演,并堵上门,从高处把燃烧的炮竹烟花往舞龙人的身上扔去,火花直接落到他们的身上,燃烧着他们的皮肉。
这一刻,高公馆主子下人,联起手来对付他,这些舞龙人,龙身断裂,舞龙人四处逃窜,只想逃过一劫,但是公馆里的人,非要舞龙人求饶不可,他们加大攻势,围着舞龙人,耳边是舞龙人的惨叫。
这一幕,觉慧他们肯定也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是这一次,他看到舞龙人的狼狈凄惨的模样,他并没有觉得开心。
克定他们觉得不过瘾,打算第二天晚上再烧一次。觉慧严肃地制止:够了,不要再看了。
他心里难受,想要寻求共鸣,就问琴:有什么感想?琴答:没什么感想。他问:你们难道就不觉得感动?觉民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使人感动?
觉慧克制不住愤怒,说:你们就没有一点同情心?
琴反驳:这跟同情心有啥关系?五舅他们得到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还不够吗?
也对,这就是公馆里出来的小姐少爷的素养,他们永远只会想到自己花钱得到的乐子理所当然,从来不觉得以别人的痛苦取乐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所以觉慧才冷笑着讽刺她,眼睛还没有睁开,不懂任何人也没有权利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任何人也没有权利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烧,即使你花了钱。
觉慧的思想,早已突破了这个家族的局限,对于舞龙人精神和身体所承受的痛苦,他感同身受。对于别人的思想上的无知,麻木,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和他的家族,已经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让他下定决心逃离家族的是鸣凤,梅表姐和大嫂瑞钰的死。
这三个女孩,都是顶可爱顶美好的人物,可是这个家族容不下她们。
因为长辈的恩怨,梅表姐和觉新大哥被迫分开,觉新大哥娶了瑞钰,娶了瑞钰的大哥仍然放不下梅表姐。
觉新的优柔寡断加深了梅表姐心中的痛苦,放不下过去,却又看不到未来。就这样郁郁寡欢,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鸣凤是觉慧心爱的人,她盲目地,热烈地爱着觉慧,哪怕他做的事她不明白,但是她仍然相信觉慧是对的。
她以为就算自己不能嫁给觉慧,但是只要每天能看到觉慧少爷就是开心的。但是她的梦破灭了。
当太太要她嫁给冯老太爷当姨太太时,她绝望了。她又体贴地不愿增加觉慧的负担,不想他为此和家里人闹翻,就跳湖自尽了。
鸣凤的死使觉慧明白了自己的软弱,也看到了这个家族是多么的丧失人性。也让他有了力量去对抗,并让他在觉民和琴的恋情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因为他不想他们重蹈觉新和梅,自己和鸣凤的悲剧。
再后来,老太爷去世,为了不冲撞死去的老太爷,家里人逼着大哥觉新把大嫂送走,结果导致大嫂难产去世。
他想不明白,活人的性命难道还比不过死去的人吗?为什么大哥会屈服,不懂得争取?为什么家里人害了一条又一条的性命,居然无动于衷?
如果不是逼着鸣凤嫁人,也许鸣凤就不会死,婉儿也不会成为替罪羊,如果不拆散梅和觉新,也许梅不会死,觉新也不会日日被痛苦折磨。如果不把瑞钰送走,也许大嫂不会死。
可是生活没有如果,这些年轻美好的女子,一个一个的殒命,怎么不让人惋惜痛苦?如何不令人憎恨?
如此一件一件的事,让觉慧看到旧式家族是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他不想走前人的老路,不想复制大哥的痛苦,不想让别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他看到了他和家族里其他人的鸿沟,知道了他们的鸿沟在于彼此的价值观是不相容的,更多人还没有觉悟,依然麻木的生活着,他救不了其他的人,他能救的是自己,让自己走一条新的路。
思想和价值观的差异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才有他最后义无反顾的脱离家族,去创造属于他自己的新未来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