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分享(怎么给孩子解释分享的意义)
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分享(怎么给孩子解释分享的意义)很明显,孩子在权衡自己分享行为的得失,而且侧重外显的。那么回到正题,孩子问“我把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我吃的就少了,为什么要分享?”(二)、讨好为了满足大人的期待,或者因担心不分享就被大人批评、被同伴孤立而违背个人意愿强迫自己的“分享”,这其实叫讨好。图源网络
看到一位妈妈的提问
“4 岁孩子问我「我把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我吃的就少了,为什么要分享?」,我该怎样给孩子解释?”
一、先来搞明白2个概念:(一)、分享
发自内心,不计较外显得失(比如你分享给别人饼干,也得到了对方分享的苹果)的分享才是分享。
(二)、讨好
为了满足大人的期待,或者因担心不分享就被大人批评、被同伴孤立而违背个人意愿强迫自己的“分享”,这其实叫讨好。
图源网络
回到正题,孩子问“我把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我吃的就少了,为什么要分享?”
很明显,孩子在权衡自己分享行为的得失,而且侧重外显的。那么
二、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孩子思考能力提升了。
4岁的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如果大人本身对前面所述两个概念比较清晰,并且在之前具体的教育场景中做到了知行合一。
那么孩子提出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可以先夸奖孩子敢于提问,而且提了个非常好的问题。
知行合一,指的是你内心认同「分享」和「讨好」的概念,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带着你的这种认同去引导,不强迫孩子分享,也有意识引导孩子分辨这两个概念。
然后呢,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装装傻作思考状,并反问孩子“你认为呢?分享看起来确实让我们有损失(少了一块饼干)了呀”
图源网络
看看孩子能不能给出一些他的想法,耐心等待,必要时这样引导“那别人给我们分享,他不是也有损失吗?”
这时他可能会被你启发到,开始思考,既然大家都少了喜欢的食物/玩具,那为什么还要分享。
到这一步,孩子倘若能算明白分享让自己也获益了(比如别人的分享,让自己吃到了不同口味的饼干),或者提到跟“隐形收获”有关的回答,比如分享让他感到心情愉悦。
图源网络
那么要继续给孩子点个大大的赞。(很具体地表扬孩子的认真思考)。
当然啦,想不到这一点也正常,我们大人继续掰开揉碎、循循渐进地引导,直到孩子看到自己分享行为带来的收获。
(二)、孩子之前累积了一些不好的分享体验,产生了抗拒心理。
通常孩子最早接触分享这个概念是「物权意识」最强烈的1-2岁这个阶段。
他们的小脑瓜认为“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我看到、抓到的也是我的”,所以在和同伴接触的过程中会经常性出现抢夺行为。
而这时,看护孩子的大人们多数会碍于面子(深层次是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下意识地要求孩子分享,甚至强迫。
图源网络
拗不过孩子的,也会张口就来给孩子贴个“小气鬼”的标签,久而久之,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对于分享的不好的体验越来越多。
因为太多违背个人意愿的勉强,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法掌管所有物,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觉得自己的心爱之物随时可能被抢走。
这种情况下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大人就要警惕了:
这意味着你们之前给孩子的分享教育很有可能走偏了,孩子已经累积了太多的不情愿甚至是压抑、痛苦的情绪。
那么从现在开始,明确并反复地在实际教育场景中给孩子强调“你愿意分享就分享,你不愿意我们不会强迫你”
图源网络
抛开面子吧,和孩子的教育比起来,大人的面子一文不值。
越爱面子说明你越在意别人的看法,你的孩子耳濡目染,最后也很容易养成讨好人格,我相信这不是我们当父母的愿意看到的。
如果孩子提出对你们前后不一的质疑,请勇敢承认你们的“错误”,低下大人那“高傲且不太聪明的头颅”,并邀请孩子在你们以后“犯错”的时候及时指出。
孩子不质疑,也不必负荆请罪,落实正确的分享教育就可以。
做好这样的纠偏工作,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体会发自内心去分享的快乐,以及感受别人分享带给自己的“好处”。
孩子慢慢就会消解一些抵触情绪,真正明白分享的意义。
图源网络
这里,讲一个我闺女的故事: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她,提前从家里带上了挖沙子的玩具,想着接上她直接去幼儿园旁边的大沙坑玩(位于幼儿园旁边的小区里)。
那天在沙坑玩的小朋友不多,只有她一个人是满满当当的沙滩玩具,其他小朋友都是就近找个小树枝,捡个瓶盖玩。
于是,她就成了全沙坑最耀眼的⭐️,小朋友们一个个都很羡慕,尤其一个比她大的小姑娘几乎是跟着她在沙坑里移动。
图源网络
我看见这一幕提议“开心,要不你分享一些你的玩具给那个姐姐玩吧”
事后反思,我当时是有一些好面子的,尤其那个小姑娘给我投来一个期待的眼神,我有点想自作主张,满足她的渴望。
我姑娘抬头瞥了一眼,来了句“不行”
我补了句“如果你分享的话,你两就能玩过家家啦,你们可以合作运沙子哦”
我姑娘有点不耐烦了,扔给我一句“哎呀~妈妈,你说过的,我不愿意分享就可以不分享”
我都惊了,因为的确,我平时给孩子就是这么讲的,我没想到这个三岁多的小姑娘会这么掷地有声地反过来“教育”我。
于是我连忙改口“宝贝你说得对,妈妈只是提个建议,你自己决定,妈妈不强迫你哈”,
迎着小姑娘期待的目光,我做了个无奈的表情(意思我闺女不同意,阿姨也没办法啦),那个小姑娘讪讪地离开了。
再后来,我闺女还真自己一个人玩够了,主动去找之前那个小姑娘玩她的玩具。
她们玩得很愉快,闺女还冲我喊“妈妈,我现在就是愿意分享啦”。
透过这次“被教育”的经历,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欣慰于孩子有理有据的反驳。
图源网络
老实说,在很多育儿场景中我们大人都会面临类似的“试探”,一个不走心就可能自己推翻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孩子能提出反驳还好,倘若孩子没有这个意识,那么我们就会很快跌落进自造的“教育陷阱”中。
因此,我认为并且一直有意引导孩子的一点就是,如果我说错了或者前后不一,她可以提醒➕反驳我。
这样,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是双向的,大人和孩子可以共同成长,也更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关于「分享教育」的一些建议:除了前面所述内容,我认为分享教育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龄而教。
分享教育不是严苛的说教,人生来就是“自私”的,让孩子明确自己拥有自由支配所有物的权利是分享教育的前提,
不然所谓“孩子的分享”就会变味成大人社交的一种工具,压抑了孩子的自由意志,也加深了他们的“无能感”。
图源网络
所以,适龄很重要,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不同年龄段孩子物权意识的发展程度:
[1]年龄段物权意识特征:
0~1岁意识不强,没有我的东西概念
1~2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2~3岁我的东西你不能碰
3~4岁正确引导可分享
4~5岁共用的东西也是我的
5~6岁可主动分享
(二)、不过度夸奖分享行为,也不随意贬损不分享行为。
过度夸奖分享行为,尤其夸的很不具体,孩子可能误以为“只要产生分享行为,就是好的”,而隐藏一些不愿意的成分。
过度贬损不分享的行为,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我压抑,建立起不分享行为=得到批评的联系。
这两个极端我们都要避免,那父母如何衡量自己的分享教育是否“过度”了呢?下面这两点收藏起来反复看+实操,你会感谢我的。
1、观察孩子产生分享行为后的表现
孩子产生分享行为后,他能愉快地继续投入和小伙伴的交往中,还是有明显的不愉快或是勉强的表情,
这需要父母做个有心人去观察留意,以便于我们后续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图源网络
尤其有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就需要多观察孩子的表情以及肢体动作,以便更精准地捕捉到孩子的内在情绪。
- 比如,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后明显不开心,失落,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讲
“宝贝,你是因为暂时没有自己的玩具玩而感到不开心吗?,看看孩子的反馈是什么,
如果确实是这样,那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或者鼓励孩子自己去要回玩具(分享本身不是勉强)。
2、觉察:你在给孩子做分享教育时有没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你心里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去引导孩子,比如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分享,看似是担心孩子“不大方”就很难交到朋友,
实则是把自己在社交中的不自信甚至是讨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那么,我们说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知行不一的,表现出来就是你刻意把自己在社交中的恐慌担忧压下去,而只给孩子放大“分享”的好处。
这个时候,其实父母最需要做的是觉察自己的内在,看看“我真正担心的是什么?”
“我是否有一些不好的社交体验“去发现自己在社交中的一些不合理信念,然后育儿的同时慢慢转变。
图源网络
(三)、大人的分享观要保持一致。
这需要家庭里大人们之间的彼此交流,大家保持一致的分享观,孩子才能不迷糊。
不然,爸爸带孩子时强迫孩子分享,妈妈带孩子时又夸奖孩子清楚表达“no”的行为,孩子就会非常迷惑,不知道到底分享的边界在哪里。
- 我们家也遇到过这个问题
有段时间我发现孩子的奶奶遇到一些同龄孩子想玩我闺女玩具的情况,会直接跳过孩子给别的小朋友,然后我闺女就很不开心。
ps 老人没有这个尊重孩子意愿的意识(孩子奶奶是非常朴实的人,这是她下意识的反应)
后来我就给老公说了一下,提醒他委婉给老人聊聊这个分享的话题。
图源网络
我们家老人很开明,理解我们的出发点,沟通后虽然遇到类似情境依然会不好意思,但能沉住气了。
而我闺女多数时候会在奶奶发“热心肠”之前,快速做出分享或者不分享的反应,老人也就不会太为自己的“不作为”而尴尬。
| 我是安然,一名心理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亲子沟通力指导和妈妈自我成长,关注我,陪你育儿育己。
| 安然100名铁粉免费咨询服务计划将于2022.10.1日启动,如果你有亲子沟通、家庭经营方面的困扰,请站内私我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