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是怎么样的作品(漠然的印象EVA它是一部名作)
eva是怎么样的作品(漠然的印象EVA它是一部名作)而我们本期要聊的这位动画人,就是只手创造了ACG界第三次冲击的男人——庵野秀明。而第三次冲击是在1995年《新世纪福音战士》(名字太长以下简称EVA)的出现,使得诸多并不了解甚至蔑视动漫这一亚文化的人也感受到了动画的魅力,宅文化正式被社会认可。动画研究家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一书中,认为日本动画总体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革。第一次是1968年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的热映,标志着日本动画独有的以低成本为前提的电视动画体系的形成,是第一次冲击。第二次是1979年富野由悠季《机动战士高达》的热播,当时的富野在1981年2月22日于新宿车站东口广场前所发表了《动画新世纪宣言》:“我们在这里宣言,我们由动画所开拓的时代的开幕,动画新世纪的开幕。”高达的出现,使得日本动画由子供向提升为青年向欣赏水准的亚文化,是第二次冲击。
为日本ACG带来第三次冲击的男人
——庵野秀明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
《Anitama——EVA论(二)日本1995年的时代体现》
动画研究家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一书中,认为日本动画总体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革。
第一次是1968年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的热映,标志着日本动画独有的以低成本为前提的电视动画体系的形成,是第一次冲击。
第二次是1979年富野由悠季《机动战士高达》的热播,当时的富野在1981年2月22日于新宿车站东口广场前所发表了《动画新世纪宣言》:“我们在这里宣言,我们由动画所开拓的时代的开幕,动画新世纪的开幕。”高达的出现,使得日本动画由子供向提升为青年向欣赏水准的亚文化,是第二次冲击。
而第三次冲击是在1995年《新世纪福音战士》(名字太长以下简称EVA)的出现,使得诸多并不了解甚至蔑视动漫这一亚文化的人也感受到了动画的魅力,宅文化正式被社会认可。
而我们本期要聊的这位动画人,就是只手创造了ACG界第三次冲击的男人——庵野秀明。
想聊痞子,《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番剧是一定要谈的。不过小翼其实一直不太想去做EVA的专题,题材太大,一句话没说好就会被喷死,杠精如同天上的繁星多的一比,也有大量的高手藏在民间。况且痞子作监的动画又不止EVA这一部(虽然一共也没几部就是了),实在是没必要在这部费力不讨好的动画上消耗太长时间。
不过既然你已经看到了这里,就知道我肯定是带着干货来的。EVA虽然不是痞子监督的唯一一部动画,却是最能代表痞子作品风格、也是最让痞子久负盛名的一部作品。但是EVA对于国内很多小伙伴,特别是偏年轻一些的小伙伴来说只是有一个漠然的印象:它是一部名作,仅此而已。
我觉得这种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像EVA这些划时代作品中的一些颠覆性和革新性的手法被后来的作品纷纷效仿,导致这些破天荒的创意被后来的无数作品稀释,这就导致观众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感受不到当时这些想法所带来的冲击感,也认识不到这些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这对这些名作,对EVA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任何作品其诞生的意义都要结合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看,更别提像EVA这样具有强烈时代色彩的作品,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导向。而我们中很少有人是真正体验过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那段极度黑暗的历史的。这也是为什么EVA在日本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而在国内却只能成为老宅们的回忆的重要原因。
从这期开始,小翼将分两期来从EVA的时代背景和痞子的个人经历两个角度来介绍EVA,因为小翼本身姿势水平有限,所以就不和各位考据党大佬争EVA中的宗教和哲学了。(想科普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只是简单的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去分析一下EVA这部作品的艺术性。OK那么闲话少叙,让我们回到那个万恶之源的年份,1995年吧~
EVA放送于1995年的10月6日,东京电视台每周三傍晚18点30分至19点,这是一个小学生也能够观看的时间段。为什么说1995年这个时间点是万恶之源呢,从日本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说,1995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小翼在今年上半年聊克里斯事件的时候谈到过,1989年因为著名的宫崎勤“幼女连续杀人事件”导致日本社会对于御宅族充满了强烈的不认同感。他们认为动漫就是滋生犯罪的温床,这使得原本蓬勃发展的动漫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最大的同人展comicmarket也改换了会场并出现了严格的审查制度。
这点到了1995年依然如此,加之当时日本动漫还没有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在1995年想要买一本同人志该去哪呢?秋叶原肯定是不可能了,当时的秋叶原还是一条普通的电器街,什么手机订购啊,电视购物啊也统统不可能,网络贩卖也不可能,当时亚马逊刚刚才在美国成立啊。运气好的话也许能在某些廉价办公楼的角落里找到买同人志的,没错,ACG当时在日本的发展,就是如此的艰难。
而这还仅仅是御宅族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当时日本社会本身的价值观还存在着更大的问题,而这直接和当时刚刚结束的日本金融危机有关,可以说,如果你读不懂1995年日本的时代空气,你就不知道庵野秀明在和什么战斗。
1995年的日本刚刚经受过泡沫经济的洗礼,这次金融危机让日本人认识到即使是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看起来十分先进的社会架构也依然有吃不饱肚子的一天。
而当日本人还没有来得及分享从金融危机生存下来的喜悦之时,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再次触动了日本人敏感的神经。这场以兵库县为中心的7.3级大地震共造成了6434人死亡、3人失踪、43792人受伤。
当金融危机的危机感撞上这场地震使得当时的日本人彻底的放弃了思考,虽然经济上已经基本趋近于缓和, 但社会的生活气氛被走入死胡同的闭塞感所支配,这个时代的日本人民很难继续保有“生存意义”。用社会学的说法,便是这个时代“有物质,但没有故事(生存的意义和值得信赖的价值)”。阴谋论与末日论,邪教与自杀横行,大家都沉寂在无聊的、腐烂的“日常”中。
当时有一起非常著名的“奥姆真理教事件”可以看做是那个时代社会氛围的缩影,同时“奥姆真理教事件”也是日本战后发生过的最大的无差别杀人事件。
“奥姆真理教”事件发生于3月20日上午8时左右,是当时的新兴宗教团体“奥姆真理教”对于“末世思想”的实践, 恐怖分子在丸之内线、日比谷线、千代田线的地铁车厢内同时喷洒沙林毒气,造成13人死亡,约6300人受伤。
而这个组织本身也与日本动漫渊源颇深,担任奥姆真理教的对外报道部长,负责发言人工作的干部上祐史浩则更是留下过一句名言:“我现在正在研究动画。奥姆便是所谓的‘新人类’(捏他自《机动战士高达》)。看动画的孩子们在无意识中选择了、预知了自己未来的姿态。将来会有很多人拥有超能力。而末世,必将到来。”
另外还有一件偶然的产物,发生毒气事件的1995年3月20日正是《EVA》第一集的录音当天。从GAINAX出发前往录音棚的庵野秀明坐上的正是发生恐怖袭击的地铁,据说只比出事的班次早了几辆车而已。不难想象,这一体验之后会给《EVA》剧情的未来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当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想“奥姆真理教”这样激进的去实践末世论,但是也都默许了“末日”的到来。
再举一个例子好了,庵野秀明的妻子在95年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漫画家——冈崎京子的助手,冈琦在90年代最有名的一部漫画——《河畔》真实反映了当时日本青年的精神状态。
漫画讲述的是主人公若草春菜与同班的不良少年观音崎交往。她试图阻止男友观音崎欺负内向的同班同学山田一郎。山田为表达谢意,向春菜展示了自己的宝物——一具被抛弃在河畔草丛中的白骨尸体。其他知道这件秘密宝物所在的,就只有同校低一学年的学妹,有在当模特的吉川梢。缺乏父爱的春菜、沉溺于毒品与性的观音崎、患有过食症的梢,加上还有同性恋者山田,纵火犯罪的田岛神奈,以及在担任观音崎的小三同时还玩援助交际,最终怀孕的同学小山璐美。
这是一个不存在救赎的故事,存在的只有在“没有故事,找不到生存意义=平坦”的战场中生存下去的,这个时代的现实。而上述解说中提到的感性与闭塞感,正和《EVA》的根源价值观相通。
EVA就是在这个年份应运而生。
邪教,末世论,阴谋论,拜金主义,自杀主义,就是一个个毁灭日本社会的的使徒,一旦彻底被日本社会所接受,“人类补完计划”就会完成,日本就会变成一个集体无意识的社会,注意我这里所说的绝不是空穴来风,结合刚才我举的三个例子相信各位多少有所体会。而庵野秀明和他的初号机,就是在和这些东西战斗着。
在当时,EVA因为其高度的“社会同步性”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诸多社会学学者将其比喻为一面反映日本时局的镜子,我对这一观点赞同的无以复加。好了,理解了这点,各位就算是EVA入门了(虽然我也是入门阶段)。
总之,EVA的诞生,并不是晚于时代一步,而是EVA正是身负体现时代之命运而诞生的,这是社会赋予EVA的时代使命。
下一期,我们将聊聊痞子自己和动画的孽缘,那么我是小翼,我们下期再见啦~(如果还有下期的话)
本文作者
图片:综合网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