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这首诗于1910年秋天毛泽东主席离开家乡韶山时所作。彼时风华正少年,毛泽东主席以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走出乡关,奔赴理想。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01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1)

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也最具特质的文学体裁,是运用高度凝练的韵律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抒发精神志向的文学样式。读先秦诗歌,可以感受先民的纯真;读汉乐府,可以感受民风旧俗;读唐诗,可以感受大国气象;读宋词,可以感受人生百味。读伟人诗词则可以汲取奋进力量、激励斗志,为事业和生活注入强大正能量。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充满民族大义、饱含革命激情的伟大诗人。纵览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上承古典诗词家国情怀、恢弘气质,下启现代文学现实关怀、百姓视角,意境极其高远,内涵极为丰富,是任何时候品读都能有所获益的文化精品,也是影响、决定数代中国人精神面貌、品质的文化基因。

本期拟以时间主线分享毛泽东主席最豪情壮志的十一首诗词,与君共享!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2)

01

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于1910年秋天毛泽东主席离开家乡韶山时所作。彼时风华正少年,毛泽东主席以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走出乡关,奔赴理想。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主席,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胸怀鸿鹄之志的远大抱负。

后两句运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此诗为典型的言志诗,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主席心态、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倔强、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百年后,薪火相传,弦歌不绝。当年那个“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少年,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3)

02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主席1925年晚秋所作。当时毛泽东主席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毛泽东主席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橘子洲头秋景图,既是对枫林如火的实景写照,又寄寓着毛泽东主席火热的革命情怀。“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道出了毛泽东主席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下阕着重抒情,但又寓情于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英雄少年们睥睨反动势力,执笔为器,以文字揭示国民命运,以文章唤起国人“壮我国哉”的民族意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生动描写出了少年书生意气、快意革命恩仇的峥嵘过往,虽前途浩浩,后顾茫茫,然吾辈青年必皆有如此壮志!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4)

03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创作于1929年10月,此时距离毛泽东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已有两年,这个阶段是毛泽东主席比较失意的时候,在党内受到排挤,还失去红四方面军的领导权。另一方面,还身染疟疾,身心都处于比较低谷的状态。当时,毛泽东主席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故人的节日,毛泽东主席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本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这是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生命稍瞬即逝,所以我们要把握美好的光阴,在有限的生命里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里,这句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主席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悲秋”作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多被借以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托怨情、兴别恨。比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主席的这首词却一扫衰颓萧瑟的“悲秋”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通过阅读这首词,我们读到了一个即使身处逆境依然保持乐观精神的革命者的胸怀。闲散生活、消沉避世非所愿,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激流里方显英雄本色。充满烂漫豪情的毛泽东主席始终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满怀信心,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在人生的最低谷,也要奏出时代最强音。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5)

04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929年的早春,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后来,红军在瑞金以北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经过一番激战,终于击溃敌军,取得了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

1933年夏,毛泽东主席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触景生情,回忆不平往事,欣然写下这首词作。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整首词亦画亦诗,情景交融,层次感极强,整个画面丰富和谐,生机盎然。“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说的是今天看来,那些此前激战中留下的弹洞,装饰和点缀着阵阵苍翠的关山,却别有一番风采,使得关山更加美丽了。这既是毛泽东主席对枪杆子打下的江山的赞美,也是对美的发现,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意,乐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本词通过描绘大柏地雨后美丽诱人的景色,抚今追昔,揭示了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6)

05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乐·会昌》创作于1934年7月,彼时长征即将开始,战事非常危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这一时期毛泽东主席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毛泽东主席矢志不渝的艺术写照。“风景这边独好”更加表达出他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即使身处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用愈挫愈奋的精神真正诠释了“无我”境界的责任与初心,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7)

06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创作于1935年。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拂晓出发向娄山关挺进,途经红花园与黔军狭路相逢,在经过一番鏖战后,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此次战斗意义重大,毛泽东主席在娄山关上感慨万千,挥毫创作了这首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词作。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残酷激烈的酣战场景,表现了毛泽东主席面对失利及困难时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道出纵有雄关险隘、惊涛骇浪阻挡在前,英勇的红军却不会被险山恶水所吓倒,而是选择“迈步从头越”,以大无畏的革命正气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向着既定的目标英勇奋进。

时至今日,我们读这首词,依然能被毛泽东主席的革命情怀深深打动。眼下,虽然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现在的中国已然不断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8)

07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先后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最终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本诗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坚定信仰和信念,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和全诗的总领,随后三联紧扣首联展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则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这首七言律诗,高度展示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是人类精神的不朽丰碑。长征途中形成的伟大长征精神,也始终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一往无前。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9)

08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毛泽东主席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写下这首被誉为“千古第一词”的《沁园春·雪》。该词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一经面世就在山城、乃至于全国引起了轰动,世人盛赞其为“上佳之作”,并在当时掀起了一场浩大的“雪文化”。

近代诗人柳亚子曾言:“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蒋介石读完叹了口气说道:“我不如他呀,打仗我不如他,写诗词我也不如他,他短短几句,遍数三皇五帝,囊括一空,气吞千古,我全党文人都不如他!”

毛泽东主席笔力之强劲,由此可见一斑。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主席诗词的豪放风格。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10)

09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于1949年4月20日,彼时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蒋家王朝风雨飘摇,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振奋不以,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该诗是一曲振奋人心的人民解放事业胜利赞歌,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奋勇“追穷寇”前进的号角。

前四句是历史纪实,着重叙述,写得有声有色,气势雄壮,凝聚着赞美歌颂的深情。“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是毛泽东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汲取历史教训,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彻底歼灭的信心和决心。

后四句是议论说理,但不是概念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语言来表达。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指出自然界的规律是亘古不更的,万事万物都有新陈代谢,陈旧的事物终会被先进的新鲜的事物所取代,这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无论沧海桑田,“正道”才是未来之光,光明之光,希望之光。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11)

10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创作于1956年,彼时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主席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词上阕描写了横渡长江的心态,抒发踏浪驭波的豪情与感悟。“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此三句看似写游泳搏击风浪舒缓自如的神态心态,实则是写作者“与天奋斗 其乐无穷”的人生哲学。接着借用圣人之言警示人们要争分夺秒,改造山河风景,造福广大人民。

下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而后一转笔锋,以江上游动的航船与岸上静立的山峦点明畅游之地,进而由眼前兴建的大桥联想到神往中的三峡水库工程,最后想象神女惊讶巨变之“殊”。

此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融现实与理想、古人与今人,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情感真挚,志高意远。表达了毛泽东主席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毛泽东主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期许和愿景,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12)

11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做准备。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感文辞虽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于是他反用陆游同调同题词意而创作了《卜算子·咏梅》。

词的上阕主要写梅花傲立风雪的挺拔形象。“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用人所共知的自然界节序更替现象,先为梅花描绘了一个既艰难又充满生机的环境,给人以希望和向往,启示人们要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看待现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下阕是对无私无欲的梅花的礼赞。“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两句描写春暖花开之时,梅花却隐身掩映在百花丛中,展露出安详而又欣慰的微笑。“笑”字写出了新时代梅花谦逊脱俗的品质与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地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全词通过对梅花秀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塑造,寄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一切困难的情怀,象征着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13)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14)

全章总结

《七绝·改诗赠父亲》

《沁园春·长沙》

《采桑子·重阳》

《菩萨蛮·大柏地》

《清平乐·会昌》

《忆秦娥·娄山关》

《七律·长征》

《沁园春·雪》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水调歌头·游泳》

《卜算子·咏梅》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15)

写在最后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内涵深厚、意义深远,是“诗史合一、诗哲合一”的革命文学形态,是历久弥新、宏大高远的精神食粮。在漫长革命生涯中,毛泽东主席不断磨砺小我,融入大我,达到了无私无我的精神境界,其诗词也因为“有我”,显得自然真切;因为“无我”,彰显伟岸崇高。

学习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赓续其写在血脉里的自信、坚定与豪迈。躬身伟大的时代,我们更需从伟人的智慧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定信心,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无畏从容,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勇毅执著,在把握历史大势中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在新的伟大征程中续写辉煌篇章!

感悟伟人风采(从伟人诗词中汲取奋进力量)(16)

如果你同我一样喜欢研究文化、职场、社会、经济、商业,可以公众号搜索关注“攀登Zhe读书会” 这里有更多优秀的深度文章、实用的工作技巧、用心推荐的书单。热点的、冷门的、有趣的、有用的、深度的、温度的,都在这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