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带花园大铁锅做饭(院里支起大铁锅)
一楼带花园大铁锅做饭(院里支起大铁锅)粉条不够,居民于海芬赶紧回自家拿来,还顺便拎来两瓶酒。一会儿,张玲娣也拎来一件啤酒。昨天早上6时,小区居民张立强就到菜市场采购大锅菜用的原材料,冬瓜、茄子、豆角、猪肉等20多公斤一步到位。回到小区,已有居民在等候,洗、切、炖,不用招呼,每道工序都有居民主动出手。自治小组的5名主要成员都是无偿为小区服务。小区公共照明、绿化、安保、保洁等琐碎事务有了专人管理。小区环境改变了,自治小组负责人苑顺成、陈文磊就想着组织邻里之间聚聚餐,加深感情。没成想,这一招呼,邻里聚餐成了常态,而且加入的居民越来越多。大家小家一样都是家
本报讯 昨日中午,桥东辛庄社区牡丹小区院内,支起直径一米的大铁锅里,大锅菜的香味弥漫整个居民区,将邻里聚餐的热情蒸腾着。
为啥聚餐?没有特殊理由,就是大家想聚了。这样的聚餐,在这个小区没有定律,逢年过节,遇到周末,十几户或二三十户人家,一声招呼,就会坐在一起吃顿饭。邻里间联络感情、相互沟通有了一个良好平台。
小区自治后聚餐成常态
2010年11月,牡丹小区的145户居民在5名热心居民的倡议下,开始了自治。这5人中就有本报曾报道过的大梁庄乡计生协志愿者、义务为居民理发的热心人王巧荣。
自治小组的5名主要成员都是无偿为小区服务。小区公共照明、绿化、安保、保洁等琐碎事务有了专人管理。小区环境改变了,自治小组负责人苑顺成、陈文磊就想着组织邻里之间聚聚餐,加深感情。
没成想,这一招呼,邻里聚餐成了常态,而且加入的居民越来越多。
大家小家一样都是家
昨天早上6时,小区居民张立强就到菜市场采购大锅菜用的原材料,冬瓜、茄子、豆角、猪肉等20多公斤一步到位。回到小区,已有居民在等候,洗、切、炖,不用招呼,每道工序都有居民主动出手。
粉条不够,居民于海芬赶紧回自家拿来,还顺便拎来两瓶酒。一会儿,张玲娣也拎来一件啤酒。
“我们有‘小区晚间新闻’,每晚在门岗大家纳凉聊天的聚集地,聚餐新闻一播报,第二天大伙儿就会自发做饭,费用平摊。”一居民介绍,聚餐用的锅碗瓢盆一应厨具,都是居民自己出资购买的,“大家就跟小家一样,都是家。”聚餐聊天,很多家庭邻里之间的琐事、烦事、隔阂,也就这样化解了。
听到居民这样的评价,自治小组负责人之一的苑顺成开怀一笑:“能得到这样的肯定,5年的付出很值得。”
(本报记者 张婵娟 通讯员 袁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