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带你了解四大发明(需要严格控制的八大发明发现)
三分钟带你了解四大发明(需要严格控制的八大发明发现)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假如法西斯德国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极有可能带来非常严重后果。因此,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由此,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大面积的侵略战争,让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非常困难。同年,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正当这一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开始向德国宣战。核武器爆炸释放的能量、破坏力十分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极快,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快速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武器的危害性
一、核武器的发明
核武器,是指包括氢弹、原子弹、中子弹、三相弹、反物质弹等在内的利用核反应产生杀伤效应的武器。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十分惊人,比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比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
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威力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药量来表示,称为TNT当量。前苏联曾试爆过5000万吨当量的氢弹。
核武器爆炸释放的能量、破坏力十分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极快,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快速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
核武器的危害性:核反应能够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最终产生电磁脉冲。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科技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数星期内,得到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但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大面积的侵略战争,让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非常困难。同年,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正当这一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开始向德国宣战。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假如法西斯德国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极有可能带来非常严重后果。因此,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由此,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
刚开始研发原子弹,美国只拨给6000万美元经费,一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制成了3颗原子弹,让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最关键,是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
德国的科技当时在世界上原处于领先地位,但后来逐渐落后了。而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达到临界;相反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
还有一个原因,希特勒迫害科学家,叠加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让研发工作进展不快。最主要的原因,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能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没有把握的原子弹,因此,缺乏支持,研制工作由此失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美国很多知道“曼哈顿工程”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1950年,爱因斯坦还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原因是,当时,日本侵略军实力大大削弱。另外,作为美国政府而言,预测要彻底打垮日本,在日本本土登陆,至少还要付出100万美军的牺牲代价。如此沉重的包袱美国不想背,因此,认为采用原子弹是最好的方式。
美国前思后想,决定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和“胖子”。(根据史料记载,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事实上有3颗,实际爆炸的是小男孩和胖子 ,第3颗由于技术原因没爆炸,被日军回收。原来日本也要发展原子弹,但是研发设施被美军轰炸毁坏,于是就把原子弹以一定条件转让给苏联,苏联根据这颗原子弹的设计在短时间内设计出了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
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采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连续投掷了两枚原子弹,造成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震惊了世界。
原子弹造成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爆炸后,广岛可以说横遍野,爆炸产生的强烈光波,让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特别是6千多度的高温,几乎把一切都化为灰烬; 可怕的是,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雨让一些人在以后的20年中缓慢地死亡; 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几乎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尤其是处于核爆中心极点的人和物,像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闪光还伴随强大的红外线和伽马射线辐射,它们能穿透墙壁,杀伤人体细胞。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地方,有些人虽侥幸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惨不忍睹。
根据当时计划,美国将根据天气情况确定轰炸地点: 京都、新泻、广岛、小仓,长崎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广岛在当时是一座工业之城、陆军之城,是日本本土防卫军第二总军的司令部所在地。在它的附近有日本第一流的海军造船厂,吴海军基地。美军选中了新泻、小仓、长崎和广岛这几个工业城市,但在509部队执行该任务前,他们收到消息,小仓天气不佳、新泻距离过远、投广岛最佳,于是广岛成为了天选之城。
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 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俄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二、AK-47自动步枪的发明
AK-47自动步枪,是由苏联枪械设计师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突击步枪。AK-47于1947年定型,1949年装备苏联部队。除了大规模装备于苏军外,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进行了仿制或特许生产AK系列,其中就包括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匈牙利、中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埃及、古巴、朝鲜等。,AK-47 是世界上产量最高、适用范围最广和改进类型最多的枪械。
AK-47特点:上膛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射击性能皆很优良;尤其可在风沙泥水中使用,性能可靠,结构简单,分解容易,特别是在沙漠、热带雨林、严寒等极度恶劣的环境下,AK-47突击步枪仍然能保持相当好的效能。但不足之处在于其连发射击时枪口上扬严重,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精度,而且重量比较大。
AK-47被誉为“百枪之王”。AK-47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突击步枪。AK系列突击步枪的总数在全世界已超过5000万支,排在第一。
卡拉什尼科夫虽然设计了著名的AK-47,但他却一生热爱和平,值得一提的是,他十分后悔自己设计了这么多枪械(特别是在他知道这些枪是被用来屠杀无辜的生灵以后。AK-47突击步枪成为杀人最多的枪械。在一些电脑游戏里,经常可以看见的一把名枪,就是AK-47坐,成为第一把交椅)。在晚年,他不再专注于枪的发明,而是发明了一种类似于威士忌的酒。
三、塑料袋的发明
英国媒体曾经将塑料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是以塑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常被用来装其他物品。因其廉价、重量极轻、容量大、便于收纳的优点被广泛使用,但又因为塑料袋降解周期极长、处理困难的缺点而被部分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
根据专家介绍,塑料袋从生产到处理,全过程都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地球环境的污染。因为每一个塑料袋的自然分解需要200年以上,而且会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质,据统计,全国每年耗费掉的塑料包装袋,在生产中所消耗的原油超过1000万桶,而处理时要耗费的电量更是十分惊人。
有关资料显示:“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容易分解,一百年都不会腐烂;如果埋在土里,就会破坏土壤的质量;如果把它丢在大海里,鱼儿们一不小心吃了,消化不良,就会死亡”
塑料袋的三大危害:
一、危害农业生产。废塑料制品假如混在土壤中且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
二、对动物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丢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将会导致动物死亡。比如青海湖畔曾经有20户牧民共近千只羊因此而致死,经济损失大约30多万元。比如羊喜欢吃塑料袋中夹裹着的油性残留物,往往连塑料袋一起吞下去,由于吃下的塑料长时间滞留胃中难以消化,那么这些羊的胃就被挤满了,再也不能吃东西,最终只能被活活饿死。这样的事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是屡见不鲜的。
三、废弃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不降解。
四、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一旦温度达到65℃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五、平常使用的塑料袋主要原料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有的人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
六、一旦掩埋地下,大约200年才能腐烂,将会对土壤的酸碱度产生极为不良影响,让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七、产生大量细菌及病毒。塑料袋的质量优劣不一,尤其是存放环境更是存在问题。如果打包外卖,极容易因为细菌、病毒而导致肠胃炎。
八、容易造成颜料及添加剂的渗出。塑料袋中的颜色有渗透性与挥发性,遇到油脂、遇热极容易渗出,如果添加的是有机染料,则会有致癌的芳香烃类。此外,回收制作出的塑料袋,有的厂家会添加染料遮盖其中的杂质。
九、塑料袋含有致结石的物质。生产塑料袋时,为了防止塑料粘在模具上,会使用润滑剂,常用的有钙盐、镁盐、石蜡等,因此,这类物质易致胆结石、肾结石等。
四、香烟的发明
烟草,是土生在南美洲的一种植物,其叶子可用来口嚼或做成卷烟来吸。最早使用烟草的是美洲的印地安红人。当欧洲探险家抵达新大陆时,烟草在美洲已经相当普遍。到了十六世纪,烟草被传入欧洲,然后再流传到世界各地。
二十世纪以前,烟草几乎是以咀嚼、嗅闻、烟斗以及雪茄的方式被使用的。十九世纪末期、由于制造香烟的机器被发明,纸烟成为烟草使用的主要形式。
人们普遍认为烟草最早起源于美洲。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尚处于原始社会时,烟草就已经进入到美洲居民生活中了。当时,人们在采集食物时,无意识地摘下一片植物叶子放在嘴里咀嚼,因其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可以起到恢复体力和提神打劲的作用,因此,就经常采来咀嚼,次数多了,便成为一种习惯及嗜好。
美洲土著人有崇拜太阳和祭祀吸烟的习俗。 考古学家认为,迄今发现人类使用烟草最早的证据是在墨西哥南部贾帕思州倍伦克的一座建于公元432年的神殿里一幅浮雕。浮雕上画着一个叼着长烟管烟袋的玛雅人,在举行祭祖典礼时,以管吹烟和吸烟的情景,头部还用烟叶裹着。
考古学家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印第安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了遗留的烟草和烟斗中吸剩的烟灰,据考证这些遗物的年代大约在公元650年左右。而有记载发现人类吸食烟草是在14世纪的萨尔瓦多。
烟草起源于中南美洲、大洋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发现有66个品种,被栽培利用的仅有2个品种,即普通烟草(N.tabacum.L.)又叫红花烟草和黄花烟草(N.ustica L.)。美洲印地安人栽培利用烟草最早。
1492年哥伦布探险抵达古巴时,他手下水手罗德里戈·德·杰瑞兹发现古巴当地土人在围着火堆吸食一种植物冒出的烟,富有探险精神的杰瑞兹与当地土人一起吸食并为此着迷。回到欧洲后,烟草及吸烟的娱乐方式迅速在欧洲传开。杰瑞兹也被称为欧洲第一位烟民。
香烟最初也在土耳其一带流行,当地的人喜欢把烟丝以报纸卷起来吸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士兵从当时的鄂图曼帝国士兵中学会了吸食方法,之后传播到不同地方。
香烟内的重金属主要有:砷、铅、镉等。资料显示,砷化合物经呼吸道黏膜完全吸收,长期摄入时砷以无活性的形式蓄积在上皮及皮肤附属器官如毛发、指甲以及骨骼中;长期吸入镉可损害肾和肺,导致肺气肿和肾功能紊乱;人体吸入的铅经肺泡弥散进入血循环,人长期吸入铅烟雾可引起铅的慢性中毒。
虽然香烟内的化学物质主要是干烟草,但经过化学处理又叠加了很多添加成份。因此,烟草烟雾中有7000多种化合物,数百种是有毒的,致癌物至少69种。很多是有毒物质,引致异变物质及有数千种致癌物质。
烟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可预防死亡原因,烟草使用者中的一半都会死于烟草使用。目前全世界吸烟者总人数超过十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每年烟草使用导致全球五百多万人死亡。在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的稳步增长以及烟草企业的大力市场营销措施,烟草使用人数持续增长。
假如这个发展趋势继续下去,到2030年,由于烟草使用导致的年死亡人数将超过八百万; 到本世纪末,烟草将夺去十亿人的生命,据预测,其中四分之三以上都会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
在世界前八位死因中,吸食烟草是其中六个死因的危险因素。吸烟可引发肺、喉、肾、膀胱、胃、结肠、口腔和食道等部位的肿瘤,以及白血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流产、早产、出生缺陷、不孕等其它疾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严重的生产力损失。此外,吸烟还会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收入损失、生产力下降,以及卫生保健费用提高等。
放射性同位素,是吸香烟者罹患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香烟的钋210根本无法排出身体,进入血管而导致心肝胃等出现病变。香烟也有镭226及铅210。
放射性同位素是由矿物肥料而来。八十年代已发现吸烟者的体内有放射性同位素。点燃后的香烟的烟雾亦含亚硝胺,苯并芘等致癌物。
香烟由于品牌、产地、生产批次等不同,含量也会存在不同的差异。
五、毒品的发明
所谓毒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列明了121种麻醉药品和130种精神药品。毒品通常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
毒品种类很多,范围十分广泛,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从毒品的来源看,可分为天然毒品、半合成毒品和合成毒品三大类。天然毒品就是直接从毒品原植物中提取的毒品,比如鸦片。半合成毒品是由天然毒品与化学物质合成而得,比如海洛因。合成毒品是完全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造,比如冰毒。
从毒品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看,可分为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等。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和放松作用,比如鸦片类。兴奋剂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让人产生兴奋,比如苯丙胺类。致幻剂能使人产生幻觉,导致自我歪曲和思维分裂,比如麦司卡林。
从毒品的自然属性看,可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容易产生身体依赖性的药品,比如鸦片类。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比如苯丙胺类。
从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看,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阿片类流行较早的毒品。新型毒品是相对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冰毒、摇头丸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在我国主要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在歌舞娱乐场所中流行。
毒品的常见传统种类
1、鸦片:俗称大烟,是罂粟果实中流出的乳液经干燥凝结而成。因产地不同而呈黑色或褐色,味苦。生鸦片经过烧煮和发酵,可制成精制鸦片,吸食时带有一种强烈的香甜气味。吸食者初吸时会感到头晕目眩、恶心或头痛,如果多次吸食就会上瘾。
2、吗啡(Morphine):是从鸦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在鸦片中含量大约10%左右,具有镇痛、催眠、止咳、止泻等作用,吸食后会产生欣快感,比鸦片容易成瘾。长期使用会引起精神失常、谵妄和幻想,过量使用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历史上,它曾被用做精神药品戒断鸦片,但由于其副作用过大,最终被定为毒品。
3、海洛因(Heroin):化学名称"二乙酰吗啡",俗称白粉。它是由吗啡和醋酸酐反应而制成的,镇痛作用是吗啡的4-8倍,医学上曾经广泛用于麻醉镇痛,但成瘾快,极难戒断。长期使用会破坏人的免疫功能,并导致心、肝、肾等主要脏器的损害。注射吸食还能传播艾滋病等疾病。
历史上,海洛因曾被用做精神药品戒断吗啡,但由于副作用太大,最终被定为毒品。海洛因被称为世界毒品之王,是我国目前监控、查禁的最重要的毒品之一。
4、大麻(Cannabis):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为有毒大麻和无毒大麻。无毒大麻的茎、杆可制成纤维,籽可榨油。有毒大麻主要指矮小、多分枝的印度大麻。大麻类毒品主要包括:大麻烟、大麻脂和大麻油,主要活性成分是四氢大麻酚。
大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麻醉作用,吸食后产生欣快感,有时会出现幻觉和妄想,长期吸食会引起精神障碍、思维迟钝,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5、杜冷丁:即盐酸哌替啶,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其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静、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1/8。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被列为严格管制的麻醉药品。
6、古柯:古柯是生长在美洲大陆、亚洲东南部及非洲等地的热带灌木,是南美洲的传统种植物。古柯树株每年可采摘古柯叶3-4次。古柯叶是提取古柯类毒品的重要物质,曾经为古印第安人习惯性咀嚼,并被用于治疗某些慢性病,但其毒害作用得到科学证实。从古柯叶中可分离出一种最主要的生物碱—可卡因。
7、可卡因(Cocaine):可卡因是从古柯叶中提取的一种白色晶状的生物碱,是强效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和局部麻醉剂。能阻断人体神经传导,产生局部麻醉作用,并可通过加强人体内化学物质的活性刺激大脑皮层,兴奋中枢神经,表现出情绪高涨、好动、健谈,有时还有攻击倾向,具有很强的成瘾性。此外,传统毒品还有可待因、那可汀、盐酸二氢埃托啡等。
8、冰毒(methamphetamine):即"甲基苯丙胺",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故被称为"冰"(Ice)。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强烈。冰毒的精神依赖性很强,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兴奋,大量消耗人的体力和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还会造成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好斗、错觉,从而引发暴力行为。
9、摇头丸(MDMA):是冰毒的衍生物,以MDM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滥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因此称为摇头丸。摇头丸外观多呈片剂,五颜六色。服用后会产生中枢神经强烈兴奋,出现摇头和妄动,在幻觉作用下常常引发自残与攻击行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及急性心脑疾病,精神依赖性强。
10、K粉(ketamine):即"氯胺酮",静脉全麻药,有时也可用作兽用麻醉药,通常在娱乐场所滥用。服用后遇快节奏音乐便会强烈扭动,会导致神经中毒反应、精神分裂症状,出现幻听、幻觉、幻视等,对记忆和思维能力造成严重的损害。
11、咖啡因:是化学合成或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大剂量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引起惊厥、心律失常,并可加重或诱发消化性肠道溃疡,甚至导致吸食者下一代智能低下、肢体畸形,同时具有成瘾性,停用会出现戒断症状。
12、三唑仑:又名海乐神、酣乐欣、淡蓝色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药品,口服后可以迅速使人昏迷晕倒,故俗称迷药、蒙汗药、迷魂药。可以伴随酒精类共同服用,也可溶于水及各种饮料中。见效迅速,药效比普通安定强45-100倍。
13、羟基丁酸:自2005年,中国就将其列入二类精神药物予以管制,并于2007年变更为一类。滥用" 羟基丁酸"会造成暂时性记忆丧失、恶心、呕吐、头痛、反射作用丧失,甚至很快失去意识、昏迷及死亡,与酒精并用更会加剧其危险性。
此外,新型毒品还有安纳咖、氟硝安定、麦角乙二胺(LSD)、安眠酮、丁丙诺啡、地西泮及有机溶剂和鼻吸剂等。此外,纯度在99%以上的毒品被称为"美金“。
根据《联合国发布《2019年世界毒品问题报告》全球每年因吸毒死亡人数目前截止到2017年,数量为58万500人。
报告指出,2017年, 大约有2.71亿人在前一年使用过毒品,占全球15至64岁的人口的5.5%。全球阿片类药物使用者增加了56%,超过5300万人。非洲、亚洲、欧洲和北美使用阿片类药物比例,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使用大麻的比例比2009年更高。
全球2017年非法生产的可卡因数量达1976吨,创历史新高,比前一年增加了25%。同时,2017年全球缉获的可卡因数量增加了13%,达1275吨,是有史以来报告的最大数量。
毒品不但危害家庭、而且危害社会,应远离毒品。
毒品已成现今困扰社会生活最大的祸患,毒品是仅次于军火而高于石油的世界第二大宗走私买卖,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工作的能力,出卖了自己的良心,背弃了家人与朋友,甚至失去了活在世上的意义。
六、炸药的发明
所谓炸药,能在极短时间内剧烈燃烧的物质,是在一定的外界能量的作用下,由自身能量发生爆炸的物质。最初,炸药在开矿、铺路、修建建筑过程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但很快被各国军队大规模地应用于战场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他对一般大众只将他视为战争与破坏工具的发明人而不多做辩解。他喜欢思考,具有空想的诗人及梦想家本质、敏锐的洞察力及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憎恨战争,对自己研发的炸药被转为军事用途而感到忧心。
炸药的种类:炸药由于能对周围介质作猛烈的破坏功,往往被称为猛炸药。常用的猛炸药按组成可分为:单体炸药和混合炸药2类。另外,还有一类感度很高的炸药,从燃烧转变为爆轰的时间极短,通常不直接用于作破坏功,而是用于引燃或引爆其他火炸药,称为起爆药。
炸药的爆炸通过一定的外界激发冲量的作用,爆轰是炸药中化学反应区的传播速度大于炸药中声速时的爆炸现象,是炸药典型的能量释放形式。爆炸实际上分两个阶段。大部分破坏是最初的膨胀造成的。它还会在爆炸源周围制造一个压力很低的区域,气体快速向外移动,从而将大部分气体从爆炸 “中心”向外吸。
向外冲击之后,气体涌回到部分真空的中心地带,形成第二个破坏力较小的内向能量波。由于炸药爆炸时化学反应速度非常快,在瞬间形成高温高压气体。以极高的功率(每千克炸药爆轰瞬间输出功率可达5×10千瓦)对外界作功,使周围介质受到强烈的冲击、压缩而变形或碎裂。
炸药的危害大致有三个方面:
1)爆炸瞬间会产生的高温火焰,可引燃周围可燃物而酿成火灾。
2)爆炸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所形成的空气冲击波,可造成对周围的破坏,严重的可摧毁整个建筑物及设备,也可破坏邻近建筑物,甚至离爆炸点很远的建筑物也会受到损坏并造成人员伤亡。
3)爆炸时产生的爆炸飞散物,向四周散射,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破坏,当爆炸药量较大时,飞散物有很高的初速,对邻近爆炸点的人员和建筑物危害很大,有的飞散物可抛射很远,对远离爆炸点的人员和建筑物也可造成伤亡和破坏。
爆炸危害中以空气冲击波波及范围最大,飞散物危害次之,但当小于某个距离时,则又有可能以飞散物危害为主。
炸药起源于中国。在唐代,我国就已发明火药(黑色炸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药。在宋代,黑色炸药已被用于战争,但它需要明火点燃,爆炸效力也不大。
在1831年,英国人比克福德发明了安全导火索,为炸药的应用创造了方便。
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发明了威力更大的黄色炸药。1846年,意大利人索布雷罗合成硝化甘油,这是一种爆炸力非常强的液体炸药,但使用极不安全。
1859年后,诺贝尔父子对硝化甘油进行了大量研究,采用“温热法”降服了硝化甘油,于1862年建厂生产。但炸药投产不久,工厂发生爆炸,父亲受了重伤,弟弟被炸死。政府由此禁止重建这座工厂。
诺贝尔为了减少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只能在湖面上一支驳船上进行实验。一次,他偶然发现,硝化甘油可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而且这种混合物可安全运输。1865年,他发明雷汞雷管,与安全导火索合用,成为硝化甘油炸药等高级炸药的可靠引爆手段。经过他的不懈地努力,终于研制成功运输安全,性能可靠的黄色炸药,硅藻土炸药。随后,又研制成功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约10年后,他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
炸药的种类很多:八硝基立方烷(ONC) 、奥克托金(HMX) 、特曲儿(Tetryl)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NIW) 、六硝基苯(HNB) 、高氯酸铵(AP) 、三过氧化三丙酮熵炸药(TATP) 、硝酸铵(AN) 、HE 、三硝基甲苯(TNT) 、黑索金(RDX) 、PLX 、PYX 、PBX 、塑胶炸药、C3 、C4 、Semtex、TATB 、PETN 、Torpex 、四叠氮甲烷 、叠氮化铅(L(II)A) 、叠氮化银(SA) 、雷汞 、黑火药 、苦味酸 、代纳迈 、B炸药 、硝胺炸药 、硝化甘油 、硝化纤维。
八、酒的发明
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数有60度以上,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
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我国是最早酿酒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酿酒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医疗卫生和科学试验已制取出浓度为95%以上的医用酒精和99.99%的无水乙醇。由于酒的盛行,犯罪率急剧上升。喝酒让人容易麻痹,不清醒从而进行失去理智的行为。
酒的名称很多:比如杜康、雕阑、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
杜康,是古代高粱酒的创始人,后世将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唯有杜康"出自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是喜忧参半的一种液体,加以控制、适可而止地饮用酒,是一种保健饮料,能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祛风湿。
酒类均含乙醇,蒸馏酒(白酒)含乙醇量为50~70%,非蒸馏酒含乙醇量较低,为15~20%。
蒸馏酒含高级醇、脂肪酸、醛、酯类物质和少量挥发酸、不挥发酸。比如东北高粱酒中含甲酸、乙酸、丁酸、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戎酯、丁酸戎酯,少量的丙醇、丁醇、戎醇等。
非蒸馏酒比如绍兴黄酒,内含有机酸、糖类、甘油、酯类、醛类;米酒上含较多的糖类、有机酸等。少量饮酒、饮乙醇含量较低的酒(10%左右),可使唾液、胃液分泌增加,促进胃肠消化和吸收。
乙醇在胃肠道中吸收迅速,低浓度酒较高浓度酒更易于吸收,进入体内的乙醇绝大部分被完全氧化,放出热量,少量未被氧化的乙醇,主要通过肾、肺排出。中等量的乙醇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皮肤血管,故常致皮肤红润而有温暖感,但不能持久,最终还是让热量消耗。乙醇能使大脑抑制功能减弱而显示出较长时间的兴奋现象。非蒸馏酒有不同程度的营养补益作用。
适量地喝酒,心情舒畅,往往会化害为益,收到意外的好处。因为酒精经肝脏分解时需要多种酶与维生素的参与,酒的酒精度数越高,肌体所消耗的酶与维生素就越多,因此,应该及时补充。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均可作为佐菜。 而咸鱼、香肠、腊肉等食品,因含有色素与亚硝酸盐,与酒精反应不仅会伤害肝脏,而且易造成口腔与食道粘膜的损害。
喝酒的主要危害
1. 死亡:酒精会抑制大脑的呼吸中枢,造成呼吸停止。而且由于换抑肝糖原的分解,导至血糖下降也可能有至命的影响。
2. 吸收不良徵候群引起各种维他命缺乏间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伤害。
3. 肝脏伤害: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
4. 胃溃疡:可引起胃出血而危及生命。
5. 神经系统伤害:比如周边神经病变。
6. 大脑皮质萎缩:有报告显示部分慢性酒瘾者的大脑皮质有萎缩现象,甚至部分病人有智力衰退的迹象。
7. 酒精性胎儿徵候群:酒精在胎儿体内代谢和排泄速率较慢,对发育中的胎儿造成伤害。
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很大。嗜酒者如果以酒能活血为借口而越喝越多,瘾也越来越大。殊不知,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利害存在着一个质和量的问题,就是说低度酒少量饮用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利,而烈性酒及大量饮酒对健康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红葡萄酒较白葡萄酒及其他酒类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更佳。至于饮酒量,以每日不超过50毫升为佳。
健康人饮酒后心脏收缩功能可减低,此外,饮酒能让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扩张,对某些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利。某些健康人在一次大量饮酒后可出现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多发生在节假日大量饮酒后,故将这种综合征称为"假日心脏病",系由酒精作用和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停止饮酒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功能衰竭,表现为心室扩大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病变的出现和消退均与饮酒有关,当终止饮酒后其心衰能得以改善或至少不进一步恶化,而再次饮酒后心衰又复发,此种情况若反复多次发生,将会造成心肌的不可逆损害,以至终止饮酒后仍有进行性心功能恶化,引起"酒精性心肌病"。
酒精中毒者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也很高,这种因中毒所致的房颤若能早期戒酒则能使病变逆转或稳定。酒是一种纯热能食物,长期大量饮酒可增加体重,影响体内糖代谢过程而使甘油三酯生成增加,而肥胖和高脂血症均是冠心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因此,长期大量饮酒可使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大量饮酒者的冠心病死亡率亦增加。
因此,少量饮用低度酒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意义;长期大量饮用烈性酒则对健康危害极大。鉴于饮酒对消化、中枢神经、生殖等诸多系统的危害以及可能由饮酒带来的一系列交通、社会等问题,因此有关专家建议不把适度饮酒推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之一。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戒酒,儿童及青少年更不宜饮酒。
饮酒对各种对人体器官的影响摘要附录如下。
肝脏:经常饮酒过量对肝脏的危害最大,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会让肝脏组织因缺氧而坏死。长期大量饮酒会引发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等。
胃:酒精能使胃黏膜分泌过量的胃酸。大量喝酒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受损,诱发黏膜水肿、出血,甚至溃疡、糜烂,导致胃出血。
胰腺:酒精可通过多条途径诱发急性胰腺炎。
大脑: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研究证实,饮酒6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受到破坏,长期喝酒记忆力会变差。
心脏:酒精不仅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高血压等,更会造成心梗、脑梗突发。
骨骼:过量饮酒会加速体内钙质的流失,更易骨质疏松和骨折。
耳朵和眼睛:喝酒会损害视网膜,发生"酒弱视"。酒精对人体咽喉部黏膜表面也会产生刺激,因此喝酒的人更容易患上咽炎,从而引起咽鼓管阻塞,产生耳鸣,导致听力下降。
全球著名的《柳叶刀》观点认为,酒精的安全剂量是“零”!其公布的195个国家1990-2016年的饮酒数据,中国在因饮酒导致的男女死亡数量上“勇夺双冠”,都是第一名。
中国的男性和女性在饮酒的比例上有极大的差距。2016年,中国女性的饮酒率是16%,中国男性的饮酒率是48%,两者相差了三倍。而男性当中,45-59岁年龄段是饮酒重灾区,饮酒率达到62%。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称:“中国酒精性肝病患者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以北京302医院为例,该院每年有超过4万名患有肝病的患者就诊,2002~2013年,酒精性肝病的比例翻了一倍多,其中98%是男性。
《柳叶刀》上的一篇文章研究发现:“酒没有安全剂量,即使喝一点也有害”。
全球每年有280万人的死亡和酒精有关。15~49岁人口疾病负担小,酒精是这一年龄段“致死”排行榜第一名,占男性死亡原因的12.2%,女性死亡原因的3.8%。中国男性情况非常糟糕,饮酒率达48%,饮酒死亡数量全球第一。其中,45~59岁年龄段是饮酒重灾区,饮酒率达到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