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审美的学问这个出版社出过不少先锋的书先读“封面”封面“有问题”吗?后浪,这个名字似乎就是一种“有品位的阅读”保证

2022-3-27

闵志念:

读“摄影美学”这本书。以这本书为“脐点”。[偷笑]

不要急,慢慢读,不放过一丝疑团。您将获得无上的智慧。[呲牙]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1)

先读“封面”

封面“有问题”吗?

后浪,这个名字似乎就是一种“有品位的阅读”保证

这个出版社出过不少先锋的书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审美的学问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2)

上面那个单词是“审美”下面是“摄影的”(法语)

审美的和摄影2个单词的法语是黑体,醒目,强调。

美学很多,有时尚美学,造型美学,音乐美学…几乎所有能谈及的东西都涉及美学,哪怕是“工具美学”

美学,Esthetique是个动词?其意义是“审美的”,而审美的是一个“过程”。

说明通过眼睛看后,心里有活动,会调整自己以往的认知,从而得出判断。我知道我不知道,我喜欢我不喜欢。

因为观看的对象认知喜好不一,得出的结果也就不一。

然而“审美”是有“历史的”

换句话说,美也是一种沉淀。

唐朝人喜欢胖丫头,于是觉得胖就是美的,早些年流行减肥,当下我们觉得苗条是美的

看来,美还是“流动的”

看到“摄影美学”脑子里冒出一堆的问号,讲啥呢?

我们存疑。也许我们脑子可能会冒出一些答案,不妨自己没看书之前也可以想想。

在“摄影美学”之下有5个小字——遗失与留存

这5个字和摄影美学有几毛钱关系?

遗失与留存,是否可以看成“无与有”一样,失去的就是没了呗,放在抽屉就是保留了吧

看来这“遗失与留存”所涉指的是行为——摄影行为——按快门?

我们按下快门定格消失的时间,以及那刻时间中存在的一切

当按下快门,成为照片,是不是对“遗失”的保存?

我们看“摄影”二字,中文“摄”是一个动作,可以说是“按下快门”,影,就是影子,影像。

这“摄影”二字本身就和“遗失与留存”密不可分,是吗?

为啥是这么一张照片?有仔上面写字,有印章?这是中国人的作品?谁的呀?

书法写的是什么字呀?

一张肖像,脸部被尼康相机取代

取代的是“眼”,观看外面的途径

这张照片的选择和这本书名字的所指肯定有关系。

这张照片是谁的作品?

为啥这本书是黄色的,整个感觉就像”柯达彩色胶卷盒“似的

是有哪种考虑吗?

以上就是我阅读的思维

对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翻译者

都足够牛!

结果,很快都会知晓的。只是这种发现问题性的敏锐要有!不怕问题多!

问题存在脑海,随着阅读的进入自然就一一会浮出水面的

所有追问理性的行为都是为了拥有更敏锐的直觉性

维特根斯坦前半生写了”逻辑哲学论“,在他的眼里世界是可以阐述的

是可以用语言去分析的

所有他喊出:语言是思考开始的地方。

后半生写的”哲学研究“,他又在推翻前半生的东西

认为有一种判断是理性无法达到的地方。

他是纯直觉的,可语言很无力,也无法解析

这就是我们古人常说到的”大美无言“

哦,维特根斯坦也说”沉默“就是”无言“之意。

但无言只开始是要有言的。

意思是说,你经历了理性的剖析才可能获得那种更好的直觉性

对错都有”条件“。为什么一张摄影作品是艺术品?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而我们又如何通过自身的构建让一张摄影作品成为艺术品

这些话题就是《摄影美学》要聊的核心。

读此书不用急,太快了,对肠胃不好[偷笑]

慢慢吸收,才会把营养一丝不漏留存到肚子里。

能提出问题才是牛逼的人[嘴唇][嘴唇][嘴唇]

这本书确实值得细读。

它有一定的高度。

基本上啃完这本书,你就等同看了至少100本和这书一样厚度的相关书籍,要不,你看不懂

作者苏拉热是巴黎第八大学的老师。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3)

在法国,据说高中生对哲学的认识相等于我们国内大学哲学系一年级学生的认识。

意思是法国很重视哲学的学习。

巴黎第八大学最有名的就是”哲学学科“了,我们熟知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体系大咖都在法国

譬如福柯、德里达等等

这本《摄影美学》的作者书写此书饱含大量的哲学思辨。

谈到”后现代主义哲学“估计大家有点懵,那讲啥的

我们常常听到”语言“”文本“”叙事“”解构“”结构“等等都和后现代主义有关

它基于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为发端

这么说吧:后现代喜欢”解构“”打散与重组“

解构就是分析,分析的目的就是清楚”之所以为“

我之前不断地胡说,找各种关联化考虑就是基于”分析“和”解构“

分析和解构的目的在于认知”过程“而非”结果“

今天我们肯定有通感,知道一件事的整个经过和知道一件事的结果是不同的,知道过程会激发”领悟“

同样,我们看这本《摄影美学》也用”分析“的原则!

这本书所说到的”结果“我们未必需要认同。但必须知道它说的成立条件与原因,如果不那样——我们还有什么新看法?

总之无外乎是”提出问题““给予答案”“还能怎样”这三个方向。

这本书得作者是很熟悉摄影的,尤其是很多摄影师的风格与思想。在此书中只是提及,但都和上下语境有关系,若是不懂那些就会有磕磕碰碰之感。似懂非懂。

法国,后现代,与当代,我们会觉得这些紧密相关。

几乎了解“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了解当代的一块敲门砖

讲个简单的东西吧,一幅现代艺术品很重视作品的命名,甚至把命名作为作品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语言与图像”关系话题

后来我们也发现有很多现当代作品是附带“文本”的

有的作品伴有文本,那些文本可能是一些信息(比如你拍摄一个群体,有涉及群体的个体资料,人名,年龄,籍贯、等等)而这些的存在是对摄影的一个补充

比如黑明的与100个啥啥的就是如此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4)

在《野孩子》诗配图的时候,飞素老师的”真相“那首诗我配了托马斯·鲁夫的《肖像》

如果不懂语境,就不会明白我的用意。

1980年代左右,全球盛行”身份证“

身份识别,他代表一种”真实性“,身份证的拍摄是很讲究的,它有一些硬性标准。

其定义的标准就是强调人作为个体的某些”真实“特征,也就是一个人的真相如何

在80年代,这是个大话题,是全球性的。

托马斯的这组片在思考一个关于”我是谁?“的社会性话题

但,同时也是极其观念性的,秉承了作为”身份证“照片拍摄的要求(直视镜头,胸部以上等等

如果以常规的”摄影思维“,我们会觉得这是啥烂玩意吗

但在恰当的时候提出这话题,就成了人文核心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用一种大家熟知的方式把它在放大

这看出了一位艺术家超脱于”摄影只是作为影像“层面的探索

我们组图不知道咋弄?更多是原因是我们没有”形而上“的思考,而只是停留在”形而下“的找乐子(构图,颜色、趣味等等)

让想法告诉我们怎么玩![呲牙]

请仔细阅读《摄影美学》[拥抱][偷笑]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福柯考“巴黎第八大学”是考了两次才进去的。[呲牙]

第八大学在我眼里就等同哲学了[偷笑]

因为这个学科在那里彪炳,就像人大北大的哲学,我会想到美学的几个:叶朗,朱良志等等

一些资料: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5)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6)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7)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8)

摄影师说原图只要十张就够了(2-472闵志念聊摄影)(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