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的十大名人(但却成一代婉约词宗)
婉约派的十大名人(但却成一代婉约词宗)而仁宗初年,柳永再战科场,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此时《鹤冲天》一词已传入内廷,连刚登基的皇帝都知道了,非常气愤地御笔朱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并颁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文史学家郑振铎在其《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评价柳永:“ 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这话初听起来有道理,但细品还是有些失之偏颇。柳永的确除词外没有别的著作,写词也的确是其最大的爱好。但说其“除词之外没有学问”,就值得商榷了。柳永出身于官儒门第,自幼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后来也考中了进士,其学问肯定是差不到哪去。柳永的故里在崇安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那里的村民喜欢在堂前屋后广植荷花,含苞待放的荷花在武夷山青山秀水的映衬下显的美不胜收。柳永四至九岁就在五夫里玩耍嬉戏,启迪诗思。而九岁之后,柳永离开故里,就一生没有回去。“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
柳永是婉约派的开山鼻祖,他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在家中排行第七,而我在中国古今诗人排行榜中也将其排在第七位。但他个人经历的丰富多彩,个人魅力的五光十色可能在中国诗人中仅次于李白。而其实自北宋以降,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柳永又多么深入人心……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出生在济州任城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原籍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柳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柳永父亲柳宜任全州通判,依循宋代官制,柳宜不能携带家眷前去上任,只能将妻儿送回崇安老家。直到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柳宜重返东京汴梁任职,才将妻儿接回。
柳永的故里在崇安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那里的村民喜欢在堂前屋后广植荷花,含苞待放的荷花在武夷山青山秀水的映衬下显的美不胜收。柳永四至九岁就在五夫里玩耍嬉戏,启迪诗思。而九岁之后,柳永离开故里,就一生没有回去。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这是《建宁府志》中所录柳永《题中峰寺》一诗,当时柳永才是几岁的娃娃,就能写出这么生动形象的好诗,才华真是让人倒吸口凉气。
柳永自幼生长在官宦与书香门第,父亲、叔父、哥哥都是进士,他天赋异禀,才华一时无两。但心高气傲的柳永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却失败了。而纵观柳永一生,他对功名利禄的看法都非常矛盾。如他在《鹤冲天》中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由于他那首《鹤冲天》实在是写绝了,一时间就传遍京城。
文史学家郑振铎在其《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评价柳永:“ 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这话初听起来有道理,但细品还是有些失之偏颇。柳永的确除词外没有别的著作,写词也的确是其最大的爱好。但说其“除词之外没有学问”,就值得商榷了。柳永出身于官儒门第,自幼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后来也考中了进士,其学问肯定是差不到哪去。
而仁宗初年,柳永再战科场,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此时《鹤冲天》一词已传入内廷,连刚登基的皇帝都知道了,非常气愤地御笔朱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并颁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
此时的柳永真是绝望至极,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无所顾忌地纵情声色,流连于妓馆乐坊之间。幸亏宋代的国策是“厚待文人士大夫”,这要放到明清两朝,柳永的脑袋真不知道要掉多少回了。
官场的意外失意,却成就了一代婉约词宗。据诸葛忆兵所著《宋词说宋史》一书序中所述:“‘词为艳科’,宋词以善写男女私情著称,宋词描写最多的就是男欢女爱、春恨秋愁、离思别绪、风花雪月等题材内容,与‘艳情’有着直接和间接地关系。”在科举路上“破罐子破摔”的柳永在欢场教坊却找到了感觉。他写起“艳情”的词来也格外上瘾,如鱼得水。而那些教坊乐工和歌姬更是将柳永视为至宝。据南宋罗烨所著《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就说“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乐娘和歌姬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柳永填词,然后才能广为传唱,抬高身价。而柳永也经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职业词作家了,他也为后来职业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书会才人开启了先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存世的词集只有《乐章集》,在该书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这一百多调几乎全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而且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柳永的词写得清新流畅,深情款款,又极富音律美,平时一个人独处时,柳永的词就会不自觉地在耳畔脑海回荡……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这首《蝶恋花》写得百转千回,爱意浓浓,读来真是让人眼眶湿润,几近无语……
而元曲大家关汉卿曾写过一部名剧《谢天香》,就是描写柳永与青楼女子谢天香的爱情故事。其剧情大抵是这样的:柳永与谢天香在妓馆相识后就两情相悦,难舍难分。但柳永还要进京赶考,又舍不得谢天香的千娇百媚,无奈之下只能将谢天香托付给好友当地府尹钱可为照看。钱可为本来非常不满柳永和青楼女子你亲我爱,但见天香才貌双全,也就理解了柳永。为了使天香脱离乐籍,钱可为假装娶她为妾。三年之后,柳永高中状元,满心欢喜地回来迎娶天香,但见好友居然纳天香为妾,异常悲愤。后来,钱可为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说给柳永,并将天香“完璧归赵”,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虽然戏剧创作往往虚构的成分多,真实的成分少,但《谢天香》一剧还真不完全是捕风捉影。而真实的故事似乎比关大师写得戏码还要精彩、感人:仁宗年间的江州名妓谢玉英俏丽妩媚,温婉大方。而且饱读诗书,才华很是了得。而柳永写的词正是谢玉英的最爱,平时总是反复吟唱。柳永后来又参加科考,终于考中。但只勉强得了个余杭县宰的芝麻官。在其上任途中途径江州,依旧在当地最豪华的妓馆留宿,得以结识谢玉英。谢玉英终于得见自己的心中偶像,自然是喜不自禁。而柳永见谢玉英书房中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谢玉英用蝇头小楷一笔一划手抄的,非常感动。而谢玉英又兰心蕙质,让柳永格外喜爱。临别时,柳永填了一首新词,表达自己的无限深情。柳永和谢玉英海誓山盟:柳永要永远最爱谢玉英,而谢玉英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永归来。
越剧《柳永》
一对佳人分别后还真是非常思念对方,经常以泪洗面。但时间一长,感情就渐渐淡漠了。柳永在余杭任上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你欢我爱,酿造了很多风流故事。一晃三年过去了,柳永任满回京,再一次途径江州。他本打算给谢玉英一个“意外之喜”。但没想到敲开谢玉英的家门,她又去接客了。柳永万分惆怅,在玉英家花墙上赋词一首,词的最后是设问句:“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玉英回到家中,柳永早已踏上征程。她见到花墙上柳永的题词,不禁触景生情,泣不成声。她悔恨自己没能恪守盟誓,对柳郎的思念更是如翻江倒海一般。都是“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但妓女真动起情来,那更是天翻地覆。谢玉英毅然变卖所有家私,前往东京汴梁寻找柳永。古时候可不像现在,要找某人,打着手机,乘着飞机,坐着高铁就去了。那时候可是要翻越千山万水的,一个弱女子要克服行旅中的多少苦难?而且即使到了东京,偌大的东京城她到哪里去寻她的柳郎?而且柳永当时是政府官员,而玉英只是个娼妓,即使见面柳永真得能接受她吗?但玉英并没有考虑这么许多,她径直赶往东京,四处打探柳永的下落。好在柳永名气实在太大,又有留宿娼家的习惯,玉英费劲周折,终于在名妓陈师师家中找到了柳永。
那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过这时已不是离别时的惆怅,而是重逢后的喜极而泣。两个人千恩百爱,好得“一塌糊涂”,并且在陈师师家东院定居下来,与柳永像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
越剧《柳永》
柳永晚年屡遭贬谪,郁郁不得志,死时几乎身无分文,居然无钱下葬。谢玉英、陈师师等一班青楼女子联袂上演了一出即真实又真情的大戏:“群妓合金葬柳七”。出殡那天,东京满城的名妓都来了,个个哭得都跟泪人似的。而谢玉英更是披戴重孝,痛不欲生。两个月后,玉英就因为哀思过度而香消玉殒。这不只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简直就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了……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写得最有名的一段话,被人们广为引用。王国维是当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人间词话》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写出的最杰出的学术著作之一。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本词话中,除上文一处提到了柳永的一句词外,对柳永一笔未提。只是在该词话的删稿中提到:“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美成《浪淘沙慢》二词,精壮顿挫,已开北曲之先声。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由此可见,王国维对柳永的态度还是有些矛盾的。他内心深处也承认柳永词的艺术成就,但王国维衡量词的标准似乎有一些和衡量人的标准混淆。他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这句话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值得商榷。“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这半句话细品起来给人的感觉是“你做人达不到高境界,你作词也休想。”而柳永整天眠花宿柳,自然被有道德洁癖的王国维所不齿。因此,也就把柳永及其诗词打入“冷宫”。王国维毕竟还在《人间词话》中提了一句柳永的词,而在该书中对李清照更是只字未提。可能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李清照是女流之辈吧。虽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忽略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最顶级的词人,但似乎这也并不影响到《人间词话》的学术价值。而柳永和李清照虽然在王国维书中遭遇“冷遇”,但并不影响人们对他们词的喜爱甚至是痴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被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并峙双峰。苏东坡有一次问其幕僚,其诗歌和柳永比如何?该幕僚答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柳永最擅长抒发羁旅行役之情。铺叙点染,寓情于景,语言优美,音律悠扬。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著作《艺概》中以论画之法论述该词:“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亦。”刘熙载以论画之法论述柳永这首《雨霖铃》,足见这首词的画面感是何等之强。柳永在这首词中即精微刻画,又大胆泼墨,使得景无边而情无限……
这首词一开篇先是渲染气氛:深秋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场秋雨一场寒”,知了的叫声似乎都很凄切,更增添了几分凉意。“都门”两句,极写把酒饯别时的心绪,饮酒无味,兰舟催发。“执手”两句诗全词的第一处高潮,恋人将别,虽然有千言万语要向对方诉说,但此时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手拉着手,泪眼相对……而“念去去”三句,看似写景,其实都是在写情,那将要去的万里楚天似乎也都写满了对恋人的思念……
词的下片写得是恋人将别后的种种设想:没有恋人的相伴清秋节无疑会更加的冷落,尤其是“更那堪”一句,似乎思念真得要把词人压垮。那真么办呢?只能借酒浇愁,结果只能是愁上加愁。酒醒时,黎明前的冷风吹衣,长满杨柳的岸边彷佛只剩下半空中的残月。没有的恋人的相伴,纵使有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无心享受了……该词下半阙只是写词人的种种设想,但由于词人的艺术手法实在高绝,使人感觉彷佛身临其境,身处其景,比真得还真,让人读罢不禁辗转反侧,泪湿长襟……
林志颖在《书剑情侠柳三变》中饰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雨霖铃》虽然已臻绝妙,但我个人认为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更是“山外青山”。该词与《雨霖铃》相比,文采更加飞扬,境界更加阔大,情感更加丰富深沉……
著名词评家唐圭璋曾评论该词:“此首亦柳词名著。一起写雨后之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更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 ‘是处’四句,复叹眼前景物凋残,惟有江水东流,自起首至此,皆写景。‘叹年’两句,自问自叹,为恨极之语。‘想’字贯至‘收’处,皆是从对面着想,与少陵之‘香雾云鬟湿’作法相同。”
词开篇“对潇潇”两句境界就无比阔大,极写雨后的江天清澈如洗,让人感觉素秋更加净爽。而从“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三句十二字,也预示着词意的转折。大地凝霜,凉风忽至,让词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萧索的护城河和城楼上的一轮残月。苏东坡极爱此三句,认为“不减唐人高处”。而不少人认为这几句有点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的《敕勒歌》的味道。而“是处”两句更在气氛渲染上写尽了悲秋之气。到处都是一片百花凋零,枯叶满地的景象。这时本来词人应该有万般感慨,但似乎又无从说起。只能呆呆地看着长江水向东流去……
“不忍 ”三句让人读罢真是于心不忍,顿起乡愁。在悲凉的秋风中,词人登高临远,遥望故乡,但却“渺邈”,连个影子都很难望到。紧接着自然就是慨叹了:“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词人也扪心自问:这么些年来,为什么长久地在异乡徘徊?接下来的“想佳人”四句,是全词的最高潮。词人想着自己的恋人在妆楼上向窗外凝望,不知道有多少次竟把从远处驶来的客船当成词人回家的船。“争知我”三句,词人回应恋人:你现在哪里知道,我此时此刻也倚着栏杆,想你想得心痛……
“人不风流枉少年”,这句话用在柳永身上恐怕最为合适。但只用“轻浮浪子”一词来形容柳永,恐怕又欠妥当。上文已经提过他和歌妓乐工们在一起不止是寻欢作乐,他几乎成为了她们的“同事”,和她们一起演习音律,为她们的新词新腔填词。这在文人士大夫中极为难得,柳永几乎将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女人平等对待,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更多了些许人文关怀。而柳永的人生观就是浮世苦短,何来云归,使得他更加洒脱飘溢,卓尔不群。而《雨霖铃》和《八声甘州》,又跳出了他“艳情”词的窠臼,极写思念、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境界高远,成为婉约派词中翘楚。看来柳永同志的境界还是蛮高的。远不像王国维等学者那么认为其境界偏低。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话:“鹰可以飞得和鸡一样低,但鸡绝不可能和鹰飞得一样高……”我们看柳永还真是要看他飞得有多高的那一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柳永这首《望海潮》恐怕是古往今来描写都市风光的最佳之作了,而且百年之后,还因为此词引发了一场战争……
这首词现在读来感觉太波澜壮阔,文辞华美了。但其实是一首“溜须拍马”之作。这是词人云游到杭州,去见其朋友孙何。但孙何这时已担任了两浙转运使的高官,柳永求见,被门人挡在门外。于是,柳永就写了这首《望海潮》,短时间内就广为传唱,同时也传到了孙何耳朵里,孙何主动邀约老友把酒叙旧……
这首词虽然有“拍马”之嫌,但写得实在是好。南宋学者陈振孙在其著作《直斋书录解题》中曾称赞该词为:“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词的开篇就是大气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北宋经过八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仁宗即位时,已经相当的太平富庶。而杭州作为三吴都会,人间天堂自然更是繁华美丽。柳永就用生花妙笔描绘了杭州城的无尽风光……“烟柳”三句描写了街巷河桥的装饰之美,居民住宅的雅致之美,十万户人家的繁庶之美。而“云树”三句,词人要我们将注意力从闹市转到郊外的钱塘江堤,如云的高树环绕着曲折的江堤,江水澎湃、浩荡,翻卷着雪白的浪花,一望无际。钱塘江八月观潮,自古以来都被视为盛举,词人当然也不肯遗落,他寥寥数笔就将钱塘江的雄伟、宽阔和险要描写的绘声绘色。而 “市列”三句,词人只拈出珠宝众多和服饰精美两点,就将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庶充分的反映出来。而“竞豪奢”三个字更体现了杭州城富豪们生活的穷奢极欲,比富斗阔……
写杭州不写西湖,基本上等于白写一样。身为大词人的柳永自然不肯犯这等低劣的错误。他在词的下片着力描写了西湖之美。重湖是指西湖兼有里湖和外湖之胜,叠巘是指环绕西湖的缓山低峰,极有韵致。而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更是让人美不胜收。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中记载: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完颜亮是金朝的第四代皇帝,时间已到了柳永写出《望海潮》一词的百年之后,完颜亮这哥们就寻思,当年杭州就那么美,现在南宋小朝廷又在杭州经营那么多年,岂不更美了?游牧民族都是生性剽悍,耿直,什么事说干就干的。完颜亮一边沉醉于柳永的词中,一边率领60万大军杀奔南宋。1161年9月,已攻入南宋境内的完颜亮在指挥瓜州渡江作战时死于内乱,时年40岁……
“羌管”三句是写普通市民的生活,西湖白天、夜晚都飘荡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钓鱼的老汉和采莲的姑娘都很快乐安然,不是吹着羌笛,就是唱着菱歌。“嬉嬉”二字用得非常传神,勾勒出一幅国泰民安的欢乐画卷。而“千骑”三句则是直截了当称颂孙何的,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只这短短的一句就写出了孙何的煊赫声势。紧接着又写了这位高官闲暇之时,也喜欢酒后微醺之后,听着佳曲,吟风弄月。“异日”二句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写出了词人对孙何的美好祝愿。“凤池”即凤凰池,是唐、宋时代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美称,词人希望孙何能上调中书省,好施展更大的抱负和才具。但即使高升了,怎么又舍得如此美丽的杭城呢?那只好将美景一一画下,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烘托出西湖之美。虽然最后五句,写得都是应酬话,而且还有拍马之嫌,但在柳永的笔下却写得自然流畅,豪情满怀,让人读来尤感酣畅淋漓。看来古代的大词人拍马屁都拍得这么有学问,这么有文采,居然拍出了一篇千古绝唱……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柳永在绝大数人的脑海里可能都是一个“才子加流氓”的形象,但柳永的内心深处却有着最深沉的爱和悲悯。宋代文人有着“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虽然柳永流传下来的诗只有三首,但其中的《煮海歌》却成为了反映民间疾苦的千古绝唱。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盐铁。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读罢真是让人眼角湿润,心情沉重……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年过花甲的柳永又一次蒙受不白之冤,从东京汴梁被贬到浙江定海,担任晓峰盐场的总监。从京都的无限繁华到东海滩涂的无限凄凉,柳永的身心再一次遭受沉重打击。但更让他触目惊心难以接受的是盐民们的艰苦劳作和饱受盘剥。
这首诗柳永用了先铺叙后议论的创作手法。设施简陋、偏远荒凉的盐场,潮水退去后的滩涂上,一片片的盐花在盛夏阳光照耀下晃人双眼,盐民匍匐着将带盐花的海泥刮下来,堆成一个个“岛屿”,让其风吹日晒。再用海水把泥上的盐花融解过滤成卤。然后,盐民们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虎豹出没的深山里砍柴,再船载肩扛,历经千辛万苦将柴火运回盐场。接着盐民们要头顶烈日,燃起柴火,将卤水放到巨镬里煮到水干,直到熬出雪白的盐晶为止。盐民们就这样“周而复始无休息”,没日没夜的苦干,换来的只是“官租未了私租逼”,只是“虽作人形俱菜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充满大慈悲心的诗人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含泪写下了“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的希冀。柳永以母子喻官府和人民,奉劝统治者善待自己的子民。而在宋代盐铁是由政府专卖,政府的收购价又极低,实质上是盐民悲惨生活的“元凶”。
柳永写这篇《煮海歌》本来是想劝谏统治者轻徭薄赋,改善盐民工作、生活条件,广布皇恩,让盐民们过上传说中夏商周时代百姓的幸福生活。但让柳永没想到的是,这首诗再一次触怒了各级统治者,他再度被贬,离开盐场。四年过后,他就在穷困潦倒中离开人世。
参考书目:
1. 脱脱(元代)著《宋史》
2. 陶尔夫,诸葛忆兵著《北宋词史》,黑龙江教育出版,2002年版
3、诸葛忆兵著《宋词说宋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
4、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6、《人间词话》,王国维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