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金庸笔下最悲惨的人物袁承志(金庸用力过度产下的孩子)

金庸笔下最悲惨的人物袁承志(金庸用力过度产下的孩子)金庸事后也承认对袁承志这个角色的塑造不那么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对袁承志没有任何寄托。可能恰恰相反,金庸对他寄托过多,反而面目糊涂。还未掌握小说写作经验的青年作家,往往易犯此病。还未下笔,只觉自己心中汹涌澎湃,激情浓得化不开,折腾得不行。满以为此番落笔,纸上人物定是和自己一样,让人感动万分。殊不知,自己折腾得精力耗尽,肌肉心情却十分紧张,反而不能够轻松地塑造人物。所以,此时袁承志人物个性的单薄,反衬出金庸的情感郁闷却不知如何流泻;而袁承志的偏激、不宽容,也反映了作者的愤懑不堪与不能自己。吴霭仪女士觉得少年人不明白人生。祖大寿原是袁承志父亲手下的一大名将,不服崇祯擒拿袁崇焕,反出北京。后袁崇焕狱中修书,才回到明朝廷。后与清兵血战,崇祯却不予增援,不得已才投降;降了又反,最后再降。他认为袁承志不理解这位少时抱过他的被命运折磨的老人,对祖大寿像家奴般无礼,实在是对自己行为缺乏反省。曾任《明报》

金庸笔下最悲惨的人物袁承志(金庸用力过度产下的孩子)(1)


韦小宝是金庸小说中最特别的人物,因为他的出现,终结了金庸小说。而他这样的人,比我们想象中难对付得多。


金庸笔下最悲惨的人物袁承志(金庸用力过度产下的孩子)(2)

金庸是中国情感型文化的典型,自然难逃上期所述的欲劫。金庸的青壮年时代遭际还是蛮坎坷的,例如父亲被镇压(在最近的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金庸十分感慨地提及此事);婚姻受挫(有人还妄加猜测,“金庸年轻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家,为此,他不惜与妻子离婚”);外交官梦幻的破灭;初到香港时的怀才不遇;为《明报》的生存而奋笔疾书;武侠小说曾在两岸同时遭禁;等等。

所以,当金庸初出江湖,以《书剑恩仇录》“扬名立万”时,主人公陈家洛便是“苦闷的象征”。无疑,他也是出自海宁名门世家的金庸的心理投射,带有极强的自传性。开头也错,结局也错。陈家洛这个忧郁的诗人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性人物。

《书剑恩仇录》亦名《书剑江山》,很明显这个书名亦能安在金庸的第二本书《碧血剑》身上。作为慷慨悲歌的明末大将袁崇焕的儿子,袁承志却十分敏感、偏激甚至脆弱。

曾任《明报》副总编辑的吴霭仪在《金庸小说看人生》中,也提到了袁承志:“我向来不喜欢袁承志,此人年纪轻轻,甚至都不懂,偏偏自以为是,到处教训别人,但是他对祖大寿的态度,却使我对他着实感到可厌。”这是长辈人对年轻人的口气了。每一个胸怀大志(在你没实现大志时,这在别人眼里和“自以为是”没什么差别)而不乖巧的青年人都要小心了,你在领导和老同志眼里,就是这么个形象。为此,你将走上洗刷“自以为是”的漫漫征程。

金庸笔下最悲惨的人物袁承志(金庸用力过度产下的孩子)(3)

吴霭仪

吴霭仪指的是袁承志企图行刺皇太极未遂被捕,殿上见到降了清廷的父亲旧部祖大寿,骂道:“祖大寿,你这无耻汉奸!”祖大寿站起身来,此时他头发已花白,容色憔悴。袁承志喝道:“祖大寿,你还有脸见我吗?你死了之后,有脸见我爹爹吗?”

吴霭仪女士觉得少年人不明白人生。祖大寿原是袁承志父亲手下的一大名将,不服崇祯擒拿袁崇焕,反出北京。后袁崇焕狱中修书,才回到明朝廷。后与清兵血战,崇祯却不予增援,不得已才投降;降了又反,最后再降。他认为袁承志不理解这位少时抱过他的被命运折磨的老人,对祖大寿像家奴般无礼,实在是对自己行为缺乏反省。

金庸事后也承认对袁承志这个角色的塑造不那么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对袁承志没有任何寄托。可能恰恰相反,金庸对他寄托过多,反而面目糊涂。还未掌握小说写作经验的青年作家,往往易犯此病。还未下笔,只觉自己心中汹涌澎湃,激情浓得化不开,折腾得不行。满以为此番落笔,纸上人物定是和自己一样,让人感动万分。殊不知,自己折腾得精力耗尽,肌肉心情却十分紧张,反而不能够轻松地塑造人物。所以,此时袁承志人物个性的单薄,反衬出金庸的情感郁闷却不知如何流泻;而袁承志的偏激、不宽容,也反映了作者的愤懑不堪与不能自己。

当然,中年的吴女士在提倡宽容之时,对袁承志也苛刻了些。试想袁承志这么个年轻人被国仇家恨搞得七荤八素,早已疯疯癫癫,他极想反省,只是不可能反省到位而已。袁承志只有到了吴女士般的中年,往事如烟之时,才能平心静气。

不过,袁承志要比陈家洛好些。他举家迁往海外,跳离罗网。这是金庸笔下主人公反对宿命的最理想方式,大多数英雄无奈地死去,幸存者则像范蠡般归隐。“我不干了”,及至小宝还是这般嚷道。

到《射雕英雄传》,金庸的胸襟开始开阔起来。人到而立之年,自我感觉也会好很多。金庸借着郭靖的苦苦思索,追寻自己哈姆雷特般的人生意义:

“学武是为了打人杀人,看来我过去全都错了,我勤勤恳恳地苦学苦练,到头来只有害人,早知如此,我一点武艺不会反而更好。如不学武,那么做甚么呢?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甚么?以后数十年中,该当怎样?活着好呢?还是早些死了?若是活着,此刻烦恼已是不尽,此后自必烦恼更多。要是早早死了,当初妈妈又何必生我?又何必这儿吗费心尽力把我养大?”

郭靖终究是大智若愚的典型,他很“幸运”地找到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人生意义,在襄阳大战中为国捐躯,成为英雄史诗般的人物,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金庸笔下最悲惨的人物袁承志(金庸用力过度产下的孩子)(4)

但金庸仍要活下去,大多数人也要生存下去,烦恼也还是很多。所以金庸又在《神雕侠侣》中选择了杨过这么个人物。杨过不像郭靖这么“老实”,因此在现实世界中磕磕碰碰,受到的挫折更多,但他找到了庄子寓言中的处子形象——小龙女,亦是《诗经》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杨过也行侠仗义,但他主要是个“问世间,情是何物”不倦的追问者。杨过和小龙女的悲欢离合,痴醉癫狂,感人肺腑。直至小龙女竟订立了“十六年之约”,而杨过也苦等十六年,不为生死两茫然而断情。最后跳入深崖,直教生死相许。当然杨过最后和小龙女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意思的是,金庸为郭靖和杨过都找到了人生意义:一为国为民,一为爱情;自己却和小说中其他人物一样苦苦不得解脱。别忘了,恰恰是被爱情击垮毁灭的女魔头才唱出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对金庸笔下更多人物的解读,请看下期。

猜您喜欢: